下市计划 | 消费品下市管理实例 - 下篇

文摘   职场   2024-12-15 22:50   上海  
给公众号加星标,微信改版也好找
 点击上方“收音机小姐”关注公众号

整理书稿第二版的时候,我对内容都做了梳理和更新,接下来会在这里持续登载。如果发现是你熟悉的内容,也可以在评论里补充一句你掌握之后发挥的新实践,互相激发思考。

上篇讲了如何选择和评估下市产品,那对于这些确认想下市的产品,要如何算成本给管理层看?
分不同的情况:

 

选项一:一刀切

 一刀切(Frontal cut),想让产品立马从市场上消失,就要做经销商退货和零售商退货。这里统称渠道退货。
 
下市总成本=渠道退货金额+退回产品库存金额+大仓原库存金额+销毁费+(工厂成品库存金额+原料包材金额+销毁费)

 
*在销毁之前,要努力寻找清货渠道,包括员工福利等,以不冲击主流渠道为原则


一刀切常见于毛利高的行业,以及为战略性新品铺路的情况。因为渠道库存高的情况下,代价比较大。

  
选项二:自然下市

就是自然售罄。根据现有大仓库存、渠道库存、原料包材库存和销售预测,测算自然下市时间。
这是比较经济的方法,在产品销售末期还可以通过配额,平衡各经销商库存,最小化退货和换货。而且要把握一点,老品卖完之后才派发新品,且在与经销商、零售商的合同或协议中约定非公司政策性退货的商品,不允许退货。

 
*当然如果公司和经销商/零售商签署的就是有退货条款的合同,那么就要在宣布下市之前准备好退货预算。若是代销模式,那退回是正常的,本来就是你的库存。

 
选项三:二者的结合

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咱们可能没办法让所有SKU都自然下市,因为要照顾同系列产品或搭配使用的产品一起行动,在差不多的时候下市。这时候就要做情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

举例说明:
 比如一个系列有A、B、C、D四个SKU,其大仓库存分别能覆盖到3月、4月、5月、6月的Sell-in。考虑到经销商库存1个月、零售商库存1个月,通过最后两个月的配额销售来平衡各经销商库存之后,4个SKU在终端分别能大致售卖到5月、6月、7月和8月。

在这样不整齐的局面下,就需要通过测算来决定几月下市,特别是为了干干净净切新品的情况下。我们就以比较严格的有新品上市的情况来举例:


a) 如果想终端不断货,就在6月统一上新。四个SKU都在5月底下市。除了A正好卖完,B、C、D都会多货。那么在最后几个月,通过配额限量销售来尽量减少库存下放,控制退货成本。下市的成本就是卖到5月底为止时:


  • 多出来的“大仓+经销商+零售商”的库存金额,以成本价计(Standard cost);
  • 零售商和经销商退货的金额,以售价计(Retail price/Catalogue price),退货若有折扣的,以折扣价计;
  • “大仓+经销商+零售商”的库存销毁费,根据大类的销毁费比例来估算。比如彩妆一般是5%,但大洗护能占到15%左右,销毁公司收销毁费是按重量计,我们这里根据经验值做简化估算。如果最终有其它途径处理库存是最好,但建议先按最差条件做测算。
 
b) 如果A产品并非不可或缺,B、C、D还可以再单独卖卖,比如同系列没了发膜,洗发水、护发素和造型品还可以继续售卖的,那就可以设第二个情景是卖到6月为止。


和前一种情景的区别,是要测算A缺货的金额。

 
同样的道理,还可以做情景3、情景4。让老板们做选择,到底希望几月切,分别承担多大的缺货损失和多大的库存及退货成本。

所以前面我说,倾向于一刀切还是自然售罄,跟行业的产品毛利有很大关系——是不是能够承受这么大的成本。这里选择缺货和多货的组合也是一样的道理。


当然了,有些公司的下市政策也不是总在追求成本最优,有财力的阶段大可为了市场形象和不断货,全退货。那你就不用像我这么费事啦。但“风水轮流转”嘛,在没那么大方的年代,就学我这样做好情景分析,让老板有机会抠一抠,你也能现场拿到决策。

 

photo from Unsplash.


最后说一下工厂多余的原料和包材。

我们在做好下市计划之后,就第一时间通知工厂。请工厂提供剩余成品库存和不可复用到其它产品上的原料、包材库存。
        

两种情况:
一种是工厂多余的库存全由我们包干,那我们要测算到下市成本中去,并且根据SKU之间的平衡,决定是不是部分继续生产,进过来销售。多余的直接在工厂销毁,以节省运费和增值税(消费税即使销毁也要缴纳)。


另一种是工厂自己承担多余的原料和包材成本,它在产品成本中已经算入了一个经验值。是哪种情况,应该是提前约定好的。

如果是第二种,那除了特殊情况如取消上市、品牌整体撤出中国、定制等,工厂就默认得自己消化剩余的原料和包材。这种约定下,工厂会有动力降低原料、包材的采购批量,考虑整体成本的优化。

 
为了做好供应链计划真是操碎了心,财务知识又学了一大把。不过这种实践,做成流程就好,避免后续很多扯皮的事情或者突增的成本。毕竟我们最擅长的就是预测啦!
 
做好这些下市计划、成本测算,得到了决策,执行部分就是对着一项一项来。这里不再赘述。我整个下市计划都讲了,现实中可能是需求计划、供应计划、市场、销售和财务部共同的工作。

需要有一个流程负责人来贯通整个过程,供应计划可以来做。即使不做流程负责人,也是提供重要输入的部门。懂这些也是蛮好的吧。加油!



END

觉得本文有用
点最后的“喜欢作者”赞赏1块钱
或者转给需要的人

集中看干货,就扫码买我的书
需签名可在订单中备注



收音机小姐
在幸福的大路上小跑,在计划的田野里撒欢。用最易读的供应链专业文章来关心您的生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