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浙大ZTVP,关注浙里双创最新动态
八天行程的硅谷访学,满满当当。
参观了许多企业、学校,也游历了湾区的自然、人文景观,收获颇丰。
大脑像吸满水的海绵,汲取了许多观察、观点以及美丽的自然图景,还有更多的困惑。
动手开始对这几日收获进行整理,但发现一些具体内容已经有些模糊。
是否能以一个线索将这些观察都串联到一起呢?
干脆不按参访时间顺序,让我们讲一个故事,
一个种子从孕育到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故事。
Stanford:种子的诞生
“硅谷不能没有斯坦福,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硅谷能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的高地,和本地的以Stanford为代表的世界名校是离不开关系的。其可以通过自身品牌价值,吸引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再通过优质的教育将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硅谷,硅谷的企业又可以将创新思想反馈到学校当中。Stanford和Berkeley不断向土地播撒种子,每个种子就是一个人才,人才在合适的土壤当中就会生长。
讲几个在参访斯坦福大学工学院Huang building过程中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在-1楼,我们穿过长长的走廊,走廊左边是一些实验室,透过宽阔的窗户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专业的设备,其中还有一些人穿着防尘服在其中穿梭。右边则是一面文化墙,上面零零散散地贴着一些广告,其中一个A4纸印着二维码非常显眼,上面写着Co-founder Wanted。最新的科技研究和创业仅仅相邻一个走廊的距离,对于斯坦福的工学院的学生创业是如此自然的事情。虽然在浙大的创业氛围已经算是很好了,但是依然难以想象硕博们敢于把自己的创业寻找Co-founder的启事贴到实验室门口。
在浅浅的观察当中,学生们对创业是非常开放的,这也离不开学校、学院的鼓励和机制的建设。在科技创业中心(STVP)Chuck Eesley教授给我们分享报告的会议室门口,地板上镶嵌着计算机科学家Alan Kay的名言“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以此鼓励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创造开创未来。此外,STVP也会每周请到硅谷创业的大咖在-1层的NVIDIA Auditorium进行分享。郑老师多次提到ZTVP以及紫金创享等活动就是受斯坦福STVP的活动和形式的启发(写到这里非常感慨作为浙大学生的幸福)。
从斯坦福播撒出来的“种子们”具备以下特征:首先是初始素质极高,可以通过极低的录取率一窥,如果申请学生本身就有创业经历会被偏爱,也是一种定向筛选;其次是培养过程中零距离地受到硅谷创业氛围的熏陶,对于“创业改变世界这件事”认知,可以是半小时车程的惠普、乔布斯车库们,可以是每周过来分享的大咖们,甚至可以是隔壁实验室的同学们。可以想象的是,对于这些本身就极其优秀并有野心的学生们,没什么理由不相信改变世界这件事不可以发生在自己身上。
Startup:破土生根
创业公司方面,我们主要参访了非夕科技、Ebot、Pika三家公司,近距离观察了快速生长阶段的创业公司。其中非夕的创始团队来自斯坦福,而Pika的两位主要联创则是斯坦福博士生退学创业,完美地承接了斯坦福的参访,让我们可以一窥“种子们”如何在硅谷破土生根。
作为机器人方向的博士生,对于非夕科技是非常熟悉了,然而这次参访硅谷依然有很多收获。非夕是一家以力控为主要特色的协作机器人公司。通过非夕,我体会到的一点是,要深度挖掘自己的能力特色,比如非夕就围绕力控的应用,力控的感知进行深度挖掘,从而在一些对于力控有着真实需求的场景形成自己深刻的认知以及护城河。
Pika是一家AI视频生成公司,创立刚刚一年,目前估值已经近5亿美金,达到准独角兽水平。两位创始人Demi(郭文景)和Chenlin(孟辰霖)都是Stanford的博士生退学创业。明星创业团队是Pika的突出特色,对于人员招聘主要通过主动search顶级的领域人员进行扩展,并且规模较小。Pika交流过程中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小点是,Pika AI视频当中有一个人物配音,并且保持口型同步的功能。这个功能是通过和另外一家硅谷创业公司合作实现的,创业公司抱团结合自己的优势能力去打造更好的产品,从而实现共赢,这是我比较少在国内创业公司观察到。
有幸在郑老师和北美校友会的联络下又参访了另外一家机器人公司eBots。eBots创始人徐征学长应该算是典型的创业老兵,他的前一家公司被马斯克的solar city收购,所以有和马斯克共事过的经历。eBots主要产品是面向3C制造的柔性机器人,相较于其他解决方案,能够进行一些柔性接线。在交流中,徐征学长提到一个概念叫“chief robot”首席机器人,也许以后的智能制造工厂也会有一个智慧机器人,能够对复杂装配任务进行自主分解,从而更加柔性灵活地控制产线上的装配机器人,进一步解放人类的生产能力。这点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概念。
Big Fish: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除了朝气蓬勃的初创企业,我们本次还参访了阜博集团(Vobile)和蔚来汽车北美总部以及Google等大企业,其中Vobile已在港股上市,蔚来也已是中国新能源电动车的头部企业之一,Google更是重量级科技巨头。相较于初创企业的野蛮生长,这些企业可以说是风华正茂,他们已经在各自的领域站稳脚跟,走得更加从容、想得更加长远。
蔚来北美的HR负责人Tom Zhang校友的理想是让中国汽车跑在美国的路上。当前中美关系虽不乐观,但蔚来在北美早早布局,颇有种“以待天时”的感觉,若天下有变(美国对华政策有所调整)就可以第一时间甚至更早地有所动作,美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那时候在中国“卷”出来的蔚来相较于很多美国市场的传统车企会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在阜博集团(Vobile)和创始人、董事长王扬斌学长交流当中,更加深刻感受到王扬斌学长思考的长远和深刻。他多次提到对于版权保护是创作生态健康存续的必然条件,而Vobile正是关注视频的版权认证、保护等方面。看的更加远能够帮助创业公司提高成功概率么?不一定,但是反复地推导会坚定自己以及团队的信心,明白自己做的事情的历史必然性,明白自己对他人的价值,相信这会让自己走得更加坚定,也会吸引到认同这种价值的人。
在Google参访和交流过程中,我们参观了Google Bay View园区,了解了Google的员工福利、日常工作的节奏等等。一个整体感觉就是十分的“科幻”,极好的福利、很高的收入以及宽松的工作氛围。但我认为,这些表现是具有迷惑性的,很难说是Google成为Google的“因”,反而是当前Google作为一个科技巨头,一个季度营收超过805.4亿美元的“富家翁”的慷慨。我认为其以“20%时间”为代表的创新机制以及战略布局等等才是深层原因。
Plug & Play,Q Bay Center:自助创业大棚
作为创业生态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速孵化器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为创业者提供一些通用服务,如共创空间、投资路演、咨询等等。这次我们参访了很有代表性的孵化器Plug&Play以及Q Bay。
Plug & Play是典型的硅谷本土的孵化器,在这里可以看到硅谷孵化机构的样子。上午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友的近30个创业项目路演,三分钟一个项目,高强度的学习了三分钟BP的结构和模式,基本上都是按照Airbnb的BP形式进行。参观了P&P的共创空间,在开放空间中密集的坐落着非常多的小办公间,每个办公间用半人高的格子分隔,每个小办公间就是一家创业公司。
Q Bay是钱塘区在硅谷的孵化加速机构,整体非常有华人特色,也肩负了沟通中外,招商引资的目的。本次在Q Bay我们参加了Intel副总裁冯大为先生关于卓越营销的讲座,之后我们又参加了硅谷浙大校友的联谊,体验了硅谷networking文化。在Q Bay的体验非常棒,就像张丹学姐希望的那样,能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
风土人文观察:杂乱多元的肥沃土壤
风土人文方面,湾区坐落在美国西海岸,太平洋从旧金山入海口形成一个非常大的海湾,我们酒店以及机场就在海湾边上。地中海气候凉爽舒适,与远在地球对面42度热情的杭州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湾区房屋不高,视野开阔,放眼望去能看到绵延的山脉,山脉上总是懒懒地趴着一团白云,像白色的棉被覆盖住整个山脉,那是太平洋上吹来的海雾被山脉所阻拦的风景。
从人文构成方面,旧金山华人的比例非常高,也许是因为太平洋的对面就是中国的东岸。东西两个大国极具差异性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集中地体现就是唐人街,在唐人街的墙面上可以看到许多涂鸦,涂鸦的笔触和形式都是典型的美式风格,内容却是中国主题,比如兵马俑、李小龙等等。此外,在几天的行程当中,许多次听到“美国就是一个移民国家,作为一个非本地种族的人在这里不用感觉到有任何的不好意思”,能容纳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一起共存,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确实是世界上独一份的有趣国家。
历史方面,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导游师傅为我们讲解了金门大桥从设计到制造的故事。那是一个克服种种困难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故事,在那个年代的美国人有着与现在的美国不同的精神面貌,美国人也曾有过勤劳的形象,这一形象渐渐在我脑海里和当前的中国人民形象重合起来,也许我们正在书写的就是中国的黄金年代。
一些思考
为什么一些华人要去硅谷创业?为什么一些公司如非夕、eBots要跨国设立办公室?
结合我的一些观察,我认为原因之一是中美在创业资源要素上的富集程度不同。中国有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硬件产品在中国能够进行快速地制造、迭代。并且由于中国制造业对产业升级的需求,机器人等产品在中国也具有更大的市场规模。在中国,创业所需的产业链、市场是富集的。而美国,由于一系列历史原因,能够持续吸引全世界顶级的人才留学、就业,硅谷更是世界顶级人才聚集地人才密度很高。此外,美国还是VC的发源地,VC产业相对成熟发达,创业公司在硅谷融资的难度相对较低。即在美国,创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以及资金是富集的。创业公司如果能合理利用这些要素可以事半功倍。
观察还比较片面,思考还比较浅薄,更多疑惑有待整理……
致谢
这次硅谷访学能够成行,首先要感谢郑老师等四位老师的尽心安排,高密的活动让我们每天都应接不暇。感谢每一站行程的接待嘉宾以及浙大校友们,你们让我对硅谷的认识变得深刻和鲜活。感谢我的三位室友,四个人住一间房的旅行是我人生中宝贵独特的经历。感谢参访团的其他小伙伴,有幸和你们一起去到那么远的地方,一起参观一起玩耍。最后感谢支持我的家人们,感谢你们的赞助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