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浙大ZTVP,关注浙大双创最新动态
自 1999 年以来,每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都会选出一批 35 岁以下来自科技领域最具创新性与影响力的青年领袖,组成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 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TR35”)名单。
涵盖但不限于生物技术、能源材料、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领域。
他们中有在人类科学边界不断求索的先锋者(Pioneers),有洞悉技术变化方向的远见者(Visionaries),有灵感不断涌现的发明家(Inventors),还有积极推动前沿技术落地的创业家(Entrepreneurs),更有科技向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者(Humanitarians)。
过往的入选者中,不乏后来在各自领域成长为领军人物的华人身影,包括开发和拓展纳米等新材料应用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崔屹;发展了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庄小威;以及推动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加速发展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锋等。
根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的2024年“TR35”全球、亚太、中国等3个区域榜单统计,虞琦、陈鹏程、万雅婷、桂淼等4位浙大校友荣登榜单。其中,虞琦校友为全球榜单入选者。
2024年“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全球榜单入选者
入选理由:通过应用物理规则,她让人工智能系统更加实用。
浙大竺可桢学院工科平台2008级校友。现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长聘副教授。主要从事机器学习的研究,特别是大规模时空数据。她对人工智能用于科学发现尤为感兴趣。曾获得DARPA青年教师奖、ECASE奖、国家自然基金委青年职业奖、Hellman奖学金,摩根大通,元宇宙,谷歌,亚马逊和奥多比的教师奖、多篇最佳论文奖和南加州大学最佳论文奖。
2024年“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榜单入选者
入选理由:开发纳米材料数据库的高通量制备和研究新方法,为纳米材料基因组学的探索提供变革性技术,推动纳米材料应用于催化、能源转化等领域。
本硕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博士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研究领域包括微观尺度多元体系、有机-无机杂化体系、扫描探针纳米印刷术、多元催化材料等。曾获IUPAC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纳米粒子巨型数据库)、美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科学VictorK. LaMer提名奖、Kavli Heising-Simons青年研究员奖、美国化学会无机化学青年科学家奖、国际纳米技术中心杰出研究员奖等荣誉。
2024年“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榜单入选者
浙大光电学院2008级信息工程专业校友。专注于硅基量子点光源的研究,并将其与硅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制造流程结合,推动下一代光芯片技术的发展。她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多种硅基激光器和光电检测器,包括高性能的微腔激光器、集成大量通道的多波长锁模激光器、具有优异暗电流性能的光检测器以及无需隔离器的芯片系统,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高速硅基收发器技术的进步。
2024年“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榜单入选者
浙江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双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2017年于北京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哈佛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2022年晋升为哈佛医学院生化与分子药理系讲师。于2022年12月加入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组建独立研究团队。先后获清华大学高精尖中心卓越学者、哈佛医学院杰出博士后、哈佛华人生命科学杰出研究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