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心中“硅谷之火” | 硅谷科创营见闻

文摘   2024-08-26 20:29   中国香港  

关注浙大ZTVP,关注浙里双创最新动态


Part 1

旧金山初见:交织的文化冲击

到美国的这几天里,我对美国的理解不断地加深,不断地全面。初到旧金山机场,入境的地方人很多,装修没有什么独特,耳边许多人说的都是中文,感觉就如同到了国内的某个机场,没有什么陌生感。但当我拿上行李走到到达大厅,看不到熟悉的亚洲面孔,坐上十分具有美国特色的shuttle bus,看见清一色的英文招牌,我终于有种到异国他乡的感觉了。酒店有些老旧,入住办理缓慢,电梯嗡嗡作响,走廊保留着十几年前的样子,房间里只有两盏台灯,提供些许光亮。在美国的第一份饭是一个没加任何料的披萨,味道一般般,价格40刀。没什么独特的,比中国更贵,这就是我对美国的第一印象。



第二天一早来到酒店外的海边,远处层云密布,头顶却是湛蓝的天空,沿岸的寒流带来清凉的海风,将我们从杭州夏季的炎热中解放。酒店外是繁忙的高速公路,来往的车辆很多,但却与中国的景象大不相同。街上没有一辆中国品牌的汽车,丰田、本田、日产等品牌仍然数量众多,更多的则是特斯拉,雪佛兰、福特、野马等美国本土汽车也有着不错的市场,许多在中国十分罕见的皮卡车型,却深得美国人的欢心,在街上随处可见,也难怪特斯拉会推出Cybertruck这样的皮卡车型去迎合美国的市场的需求。还有个有意思的特点是,我在硅谷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7天时间见到的奔驰、宝马、保时捷等豪华品牌的数量,可能不如我在杭州一天时间见到的多,这反映出了美国人购车追求实用而并不追求豪华的特点,或许正如我们去旧金山市区游玩时的导游所说,美国的发展历程中已经经过了中国汽车市场这样偏好面子的时期。汽车市场除了反映出购车观念与用车习惯外,也很深刻地反映出了政治立场。中国的电动汽车已经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在中美贸易战中被加收25%的关税,因此失去了价格优势,导致其难以进入美国市场,如此不公平的竞争方式在其他领域同样数不胜数,中国的产品需要冲出国门,抢占全球市场,所面对的不仅是产品竞争本身,更要面对无数的政治压力。



Part 2

科技巨头的办公文化:从英伟达到谷歌

结束海边漫步后,我们坐上大巴车,前往参观英特尔博物馆、英伟达总部、校友创办的独角兽公司非夕科技。英伟达的总部并不算低调,也不算高调,正如我们之后所看到的许多科技公司总部一样,建筑面积相比于中国许多公司总部而言并不大,而且因为加州处在地震带上,建筑也无法建成高楼,只在建筑的某个角边上有一个写着NVIDIA的牌子彰显着它的归属,完全无法看出这是一个市值接近3万亿美元的超级企业。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楼里没有想象中人头攒动,大家都在工位上紧罗密布地开展各自的工作的场景,许多工位上都空空如也,偌大的办公室里没有几个人,然而这却是我们今后几天中最常见到的办公氛围。

在谷歌的总部中,这样的氛围尤为明显,公司的一层被装点的仿佛是艺术馆,处处是装饰画、绿植、沙发,甚至还有鸟巢一样的小屋子被堆满抱枕,可以让人躺卧在里面,许多人就拿着电脑,坐在沙发上办公。公司里还有许多零食屋,里面有各种饮料咖啡零食,供人挑选。后来我们得知,硅谷许多企业的员工大多是“remote”,即居家办公,线上开会,即使来到公司,也不一定在自己的位置上办公,因此许多工位都是空着的。这样轻松自由的办公氛围与人文关怀同国内的许多企业流行的996工作制和加班文化大相径庭。硅谷的许多公司办公氛围更加轻松,但却始终引领着全球创新创业的潮流,我不禁产生了疑问,国内企业要求员工有更长的工作时间,更大的工作负荷,这是否真的有利于创新与企业发展?加班的时间中,又有多少是真正能够落到实处,起到实际作用的?我想,这是中国企业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需要向美国学习,中国的劳动法也亟需完善并加强执行。


Part 3

惠普车库与硅谷精神:创业的起点

硅谷的创新主体,除了大型企业,还有高校和许多有技术有知识的个人,这也是硅谷这么多独角兽公司的由来。我们参观了湾区创新的源头,两所为硅谷源源不断地输送创新人才的高校,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


在斯坦福大学里,我们聆听了STVP中心Chuck Eesley教授的分享,他提到,即使是工科类的学生,也要培养他们艺术的思维方式,虽然听起来并不相关,但艺术的思维中对于美的不懈追求,与理工科中对于创新与完美的追求,实际上是相通的,只有带着这样的思维去寻求创新,创新才会到来。这番话使我深受启发,倘若只是追求利益,那么往往无法生产出完善的产品,只有打动自己,方能打动别人。



在后续参访的校友企业中,既有上市公司,也有独角兽公司,公司的主创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技术以及自己对于产品的独到理解。他们为我们分享产品的优势、技术特点、产品面向的客户、创办公司的初衷,对于公司产品与目标愿景,有着无比清晰的认知。例如EBOTS公司的创始人徐征校友,对于自己公司开发的装配机器人的市场有着明确的认识,就是开发“手眼配合”的机器人,满足精密装配的要求。而且更令人感觉惊讶的是,他是在财富自由后认为自己并不习惯当投资人的生活,而又亲自下场创业。倘若不是真的热爱并赞同产品背后的价值,倘若只是追求利益,可能完全无法达到这样的程度,也很难创办出成功的公司。对于创新型公司创业成功的条件,他总结为团队、市场、技术壁垒,创始人的特点,则是passion、坚持、执行力,虽然简洁,但却十分真挚。



我们还去参观了惠普车库,两位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学生受到教授的影响,没有选择去美国东部的大公司就职,而是选择自己创办企业。并不需要多好的办公研究环境,也并不需要多么优惠的扶持政策,就在一个小小的车库中,惠普公司诞生了,这样的精神正代表着硅谷创业的精神,因此,这个车库也被称为硅谷的诞生地。



硅谷的创新氛围十分浓厚,投资环境也胜于国内。我们参观了硅谷最大的孵化器Plug and Play,它成功早期投资并孵化了Google、PayPel、Dropbox等多家互联网行业科技巨头公司,在其中,有真正的创业导师来亲身指导初创公司发展,且不时就会有创业分享会,由初创公司分享自己的产品,吸引投资。在硅谷,即使没有特别成熟的产品,只要有好的技术、理念、团队,一样会有投资人愿意出钱;即使是连续创业失败者,也会有投资人愿意投资,而在国内,很难找到这样普遍的分享途径,也很难找到愿意为了不成熟的产品买单的人,或许就是一个理念,能够最终成长为一个新的上市公司,引领新的潮流。


Part 4

从硅谷带回的思考与期望:火种在心中燃起

雷军曾说,他在武大图书馆看了一本《硅谷之火》,点燃了自己一生的创新创业梦想。而如今,我们真的来到了硅谷,用八天时间体会了硅谷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斯坦福大学的教授面对面交流,与独角兽创始团队,上市公司总裁、高管进行闭门座谈,进入孵化器感受路演流程,甚至有同学亲身参加了路演。我们在这一次次的交谈中所学到的,是在教科书上无法感受的,也只有真正到了硅谷,才能体会到它创新与交流的氛围,不自觉的融入进去。暑期的时间往往是空洞而虚无,让人忽感时间飞逝,但这8天却是实打实的,充实而缓慢。在旅途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开始交流起自己的专业,问农学专业的同学怎么实验培育植株,问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如何训练AI,我想,这不止是逐渐变得熟络的原因,硅谷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在交流互通的环境里,我们也变得更具好奇心,更渴望交流。虽然我们要回去继续我们的学业,但硅谷之火已经在我们心中燃起,无论我们今后选择怎样的职业,怎样的发展道路,它都不会熄灭,我也希望硅谷之火所代表的创新交流的精神,能够在中国传播,燃遍各处。



浙大ZTVP
我浙科技创业中心(ZTVP)及浙里双创动态、双创课程、讲座、论坛、活动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