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商务部于9月12日发布新一期《美国履行世贸组织规则义务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世贸组织的有效运转依赖各成员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充分履行义务,也需要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共同合作。商务部希望《报告》的发布有助于继续敦促美国及时纠正错误言行,更好发挥主要成员的应有作用,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成员一道,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推动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出台包括高额补贴在内的大量激励措施,以推动电动汽车在美国本土的生产和应用,并将进口电动汽车排除在补贴名单之外。2023年12月,美国财政部和能源部针对《通胀削减法》第30D条款发布关于“受关注外国实体(FEOC)”清单,对产自中国的电池和材料使用进行限制:2024年开始,美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如果包含由中国等国家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将不再享受税收抵免;从2025年开始,符合减免条件的电动汽车不得包含任何由中国等国家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关键矿物。美国的《通胀削减法》带有强烈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色彩,构成对中国等国家电动汽车产业的歧视性对待,严重破坏全球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对美国自身汽车产业转型也将造成系列负面影响。
美国歧视性政策阻碍技术进步并损害消费者利益。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占全球锂离子电池产能的70%以上,以及全球锂、镍和稀土等关键电池矿物加工能力的60%—90%。产自中国的锂电池比在美国使用的同类电池具有约30%的成本优势,不含钴镍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成本优势更加明显。韩国和日本在美投资项目想要获得《通胀削减法》涉及的动力电池补贴,需要放弃具有竞争力的中国电池技术,并避免从中国采购关键矿物。由于美国政府提供了歧视性的巨额补贴,导致汽车制造商优先考虑获取补贴,而不是更具性价比的电池,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先进技术的快速推广和普及,同时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美国大规模补贴政策严重扭曲产业与贸易结构。2017年以来,美国在世贸组织联合欧盟、日本等发达成员推动补贴规则改革,意图对中国的产业政策构成外围压力,但自身却运用大规模产业补贴维持行业竞争优势。美国不但补贴规模大、补贴方式多元化,且各州政府之间存在补贴竞赛现象,催生了一批与市场经济规律相悖的畸形投资项目。
根据美国好工作优先网站统计,2023年,美国迅速扩张的电动汽车和电池行业再次获得了各州和地方大型补贴计划的最大份额。在价值超过5000万美元的州和地方交易中,有8个州向汽车和电池制造商提供了共计58亿美元的补贴。
例如,福特和大众汽车子公司Scout Motors分别从密歇根州和南卡罗来纳州获得了超过10亿美元的补贴。通用汽车与三星在印第安纳州新卡莱尔建造产能为30GWh、价值35亿美元的合资电池厂。该厂在2028年全面运营时,将获得10.5亿美元的联邦所得税抵免;到2032年信贷逐步取消时,将获得超过26亿美元的税收抵免。另外,通用汽车和三星从印第安纳州和圣约瑟夫县又获得了5.06亿美元的拨款和税收减免。至此,各种补贴加起来已接近投资规模的90%。
美国排他性政策正成为迟滞美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最大障碍。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榜单(新能源汽车占新车销售总额的比重)显示,中国以36.8%的渗透率高居榜首,有望成为全球重要市场中首个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的市场,而美国则以10.7%的渗透率垫底。美国推行的产业补贴政策,并没有给劳动者带来薪酬的增长和福利待遇的改善,因工人罢工,三大汽车制造商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并关闭部分工厂,导致市场可提供的电动化车型严重不足。
美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停滞不前,根本原因并非国内需求不足,而是目前在售车型不具备竞争力、消费者关注的补能与里程焦虑无法得到解决、在售车型价格高昂、有效供应不足造成的。无论是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车型的追求还是减碳环保的压力,美国市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关闭大门,都是得不偿失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获得的公平待遇。2024年7月,特斯拉Model Y进入江苏省政府新能源用车采购目录,显示出中国政府采购公平和多元化的选择,并未对国外品牌进行区别对待。入华十年,作为美国汽车品牌,特斯拉见证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参与了这一全球最大的开放市场的充分竞争。
当前,围绕电动汽车产业链,各国正在重构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作为全球两个重量级的汽车市场,中美之间仍然存在广泛的合作机遇。美国作为世贸组织创始成员,应始终尊重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重新审视其排他性、歧视性补贴政策带来的副作用,停止以“双重标准”看待中美产业政策,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文: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 孙晓红、陈菁晶
编辑/版式:刘晓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