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浓情研教路
名师引领绽芳华
——苏州工业园区董玉叶名师工作坊第十七次教研活动剪影
在秋意渐浓的时节,教育之路依旧繁花似锦,岁月流转中,唯有教研的芳华如同沉香,历久弥新。为了发挥名师工作坊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10月10日下午,苏州工业园区董玉叶名师工作坊的第十七次研修活动,在苏州大学附属中学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工作坊主持人董玉叶老师主持,聚焦小说阅读教学,旨在触摸小说教学的“内核”,为高三学生的小说复习之路点亮一盏明灯。
一、双星闪耀,精彩纷呈
本次活动,苏州大学附属中学的彭俊老师和杨娴老师分别聚焦小说心理和小说物象带来了两堂别开生面的教学演示。
彭俊老师的《心之所感,必有所应》一课,通过制作心理分析题型学习卡片,带领学生们到课本经典心理描写语段中寻找心理描写方法,到高考题中寻找人物心理分析题答题方法。通过互评、自评,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和实践中锻炼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杨娴老师的《于细微处见精神》一课,首先回顾了学生们学过的小说,并引导他们思考其中典型的物象及其共同点。紧接着结合《百合花》、《老人与海》和《孔乙己》中的三组内容,得出了物象的运行规律及其含义,指导学生掌握了判断物象含义的方法。最后通过链接高考真题《雪》,实战演练揭示物象在作品中的含义。
教学研讨环节,彭俊老师、杨娴老师分别分享了自己的设计思路与教后收获。彭俊老师说:“本堂课我主要是从三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一是从新课标出发,二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三是从高考考情出发。让学生在真实学习的情境中,获得解决小说心理分析题的技与道。”杨老师则认为:上课不是要教会学生一篇课文,而是要教会学生一种解读文章的方法,沿着这个思路,这节课主要教会学生一种读懂小说的方法。本节课着重于传授一种解读技巧,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环节,旨在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方法去解读更多文本。
二、课堂点评,智慧碰撞
活动不仅有精彩的课堂展示,更有导师们的高瞻引领和成员们的深度点评。罗宽海老师作为苏州大学附属中学学术中心主任代表导师团队对本次活动外聘专家蒋育君老师致欢迎词,并指出:工作坊年轻教师要重视在课堂上摸爬滚打、锤炼课堂教学艺术的过程。
汪兆满老师从课堂观察的角度点评彭俊老师的课程:选点有切口,内容挖掘深刻;设计有目标,任务分解有梯度;心中有学生,学生活动多样。针对进一步优化,汪兆满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宝贵建议:首先,情境设计应避免过于宽泛,力求具体而生动,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点评环节应进一步增强启发性,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最后,应着力提升教学核心任务的完成度,确保学生在每节课后都能扎实掌握关键知识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达成。
林碧芸老师从高三小说教学教考衔接角度高度评价杨娴老师的课堂指向目标:杨老师巧妙地以物象作为解锁文本深层含义的钥匙,这一独特的教学切入点不仅新颖,而且极具启发性。在课堂设计上,杨老师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领略小说的魅力与精髓。尤为值得称赞的是,在课堂点拨环节,杨老师充分考虑到了高三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日常学习要求,通过精准而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说分析的方法与技巧,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三、讲座启迪,指导教学
活动的高潮环节,本次活动外聘专家姑苏教育青年拔尖人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木渎高级高级中学的蒋育君老师作了高三作文教学讲座。蒋老师从当下作文教学的困境谈起,结合高三作文训练的困惑,提出作文教学四大可为:坚持序列化写作,规范要求,夯实基础;落实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丰富的写作活动,拓宽写作文类;激活语文兴趣,丰富生活体验。
在活动圆满落幕之际,工作坊主持人董玉叶老师对两位授课老师表达了高度的赞扬。他称赞两位老师展现出了无比积极的教学态度,通过反复磨课与精心洗课,使课程内容充实。两位老师巧妙构思,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沉浸学习,深刻体会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语文味”。此外,两位老师在教学中紧抓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智慧,成长为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青年。董玉叶老师还特别感谢了蒋育君老师的精彩讲座。他表示,蒋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善于运用逻辑的力量引发大家思考,让听众受益匪浅。蒋老师以其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师德风范,成为了年轻教师学习的楷模,激励着他们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追求卓越。
此次活动不仅是对董玉叶名师工作坊成员们过去努力的总结与展示,更是对未来教育事业的期许与祝福。风起青萍之末,路成跬步之间,教育之路虽漫漫,但有了名师的引领与同仁的携手共进,我们必将上下而求索,共同书写教育的华章。
工作坊成员心得
杨老师从小说中“物象”的选点出发,切合学生的已有知识体系,又基于此深发而至更远。让学生知道复习目标中对物象作用题的定位是什么,明确自己需要学什么,接着杨老师从真题入手,筛选重要的内容,引导学生,让学生准确提取信息。在课堂中,杨老师直接从班级学生的问题入手,在分析文本、提炼方法之后,让学生当堂修正答案,更有针对性、时效性。更可贵的是,将多篇熟悉文本点串,课堂容量大却有明确的重点指向,对我很有参考价值。
——张星奕
近年来的高考命题越发重视教考衔接,教材中的学习重点与考察要点的匹配度高,这也就提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教材,高三复习时更要回归教材。杨娴老师的授课,充分落实了教考衔接思想。学生在她的带领下,充分回归教材的经典小说文本,从中总结出物象的运行规律与判断物象含义的方法,再以“法”驾驭同样以物象贯穿的高考真题文本。听杨老师的课,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应更为重视教材文本的挖掘,带领学生扎实地学习是最有效的备考方式。听蒋老师的讲座,让我再次认识到了作文教学是不容易的、是要下苦工的,但是我们可以先行制定科学规划、充分发动学生力量,避免事倍功半,切实帮助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林碧芸
“小说是心灵的历史”,抓住人物的心理,读懂人物,从而把握主旨,是读懂小说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近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彭俊老师的课能基于学情,考教紧密联系,学生时而进入人物内心漫溯,时而跳出文本总结方法,老师引导自如,学生默契生成,美妙课堂缓缓展开。
卡尔维诺说:“—个物象出现在叙述中,就立刻充满某种特殊力量。恍如一个磁场的极,恍如那个不可见的关系组成的网络中的一个结。”杨娴老师以意象启发,于细微处见精神,立足循环意象和变化意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了高考小说《雪》中的几种意象强大的艺术效果,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听课,一个看似寻常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感谢董老师提供的这个平台,让我们于此,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胡琳琳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语文高考的重难点之一,今天有幸学习了两节小说课,两位老师对小说的本质理解深刻,对高考研究细致入微,令我受益匪浅。彭俊老师针对小说人物心理描写,带领学生对高考题答案进行反思、讨论、修改,规范了答题过程,指导了答题方法,细化了文本细读,课堂有动有静,扎实有效。《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杨娴老师小切口,抓住了小说物象,通过回顾教材经典片段、总结小说物象规律、深化理解小说理论,让课堂有层次,有根基,有生成,受到师生一致好评。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两位老师乐教爱生,启智润心,同时也激励着青年教师不断精进,教学相长。
——范文锐
在杨娴老师这堂《从细微处见精神》的课之中,能够清晰地觉察执教者的梳理及探究思维。一者,化大为小,为意蕴分析寻找具体依托。在教考衔接的基础上,去分析《百合花》《老人与海》等文本中的意象,进而过渡到对试题《雪》的意象挖掘,自然而然,引领学生去深刻感知循环意象、变化意象背后的深意;二者,由读而写,求研读成果呈现微型表达。师生互动对话之间,杨老师采取借助学生探讨、呈现成果的方式,而后进行整体性的评价和总结,有效彰显了从“文本中心”到“学习者中心”的理念,获得鲜活的课堂效果,令人欣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王勤龙
【END】
撰稿: | 朱郑毓 | |
摄影: | 胡琳琳 | |
后期: | 孙悍夫 | |
一审一校: 二审二校: 三审三校: | 肖仁荣 樊晓宇 王加福 |
长按二维码关注苏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