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金秋晒面忙)
一
课堂上,讲有几回的《庄子》,也有追随庄子的学生。未必读懂的他,但固守这样的世界,于我是大欢喜,比起那些聪明的人们。比如,雪的融化,从有到无。从无的有,亦是大化。人们习惯从无到有,不承认原是有的无。
在所经历的大学里,确也见过这样的大人先生。大脑袋的;瘦也不乏力量的;有善良者,却藏有无限心机;更遑论那些著名的政客,藉着名位,于佩服者的面前,成全了一种崇拜,被他所用,真是不亦乐乎!便是英明的,果断的,有魅力的,上上下下,学着革命时代的先锋,所在多是也。
避着大树的风,紧紧贴着地面,将它们踩在脚下。
很快,我看也不看一眼地,狠狠地回了家。
相信我如春日般
即将苏醒的年华
消逝在浩荡
以白为美
那被望见纯净的光影
流动了宁静的欢愉。
这是次日上午的诗。未必歌声,苦恶鸟已去了,它们的消逝于浩荡。此时,迫不及待地想起了故园,紧闭而透明的窗外,她们在独自的喧闹,独自的起舞,独自的告别,代表自己,代表天地,也代表一种颜色。
(作者所念高中 都昌县三汊港中学)
(建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的家乡石拱桥)
无妨说,是几何的距离,几何的时间,但并不代表她们的质地。随着时间的缩短和节奏的加快,空间的远近,一夜之间,仿佛被叫醒,像春日的花儿,争相怒放。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乎不赋予任何意义,从此生活与它的实际有所偏离,且愈来愈远。这个时候,或可以淡化悲伤,于死去的人们。
因为困惑于这样的“意义”的虚无与存在。于是,我又回程了。
亲人,祖先,乡贤;
事迹,谱系,传闻,故事;
山水,地形,风俗,贤良,文脉,……
(作者为所读小学撰《吉阳小学重修记》)
我神往于这样的存在,——站在百望山上,遥想这些名词,和它们在故土的内质与意义;在图书馆古籍室,向往家乡宋代江万里的节义文章,和乡贤罗建国先生常说的一句勉励我的话“古有江万里,今有柳春蕊”,这于我有莫大的感奋与悲戚;在距离的行驶中,故里返回京城,京城飞往西北,遇见岳麓书院,看到秀美乡村,或亲临异国乡野,礼乐犹存,这些满怀豪气的“经历”已化作“阅历”,是一种沉甸甸的存在。
(乡贤江万里:庐陵白鹭洲书院创建者 )
这,也必须说到,是存在,就有行动。在我的家族血脉里,勤劳是基因,行动是德性。行动,自然是敞开着的,与时俱化,从无到有;从一村到一乡,从一乡到一县一省,从一省而至天下。
二十多年来,我带着这样的“贤良”与“风俗”上路,身负这样的“故事”与“文脉”同行。无论是在辞世多年的善良的祖母、劳苦的母亲那儿,还是故地的乡亲,可爱的学生那儿,都可证实我这样的双重性格,但又融化于“行动”之中。
(寒假实践浮梁站,二排右起第四位罗建国先生)
作者在家乡老屋 图书馆讲座
《士的精神之养成应从青年始》
这是一种存在。自不必做研究,查资料,做校对,去打磨,而是硬硬的、心连心的存在,轻松的,原生态的。
半月前,新任县委书记邱舰同志一行来京招商,强调“都昌京津冀商会”成立的重要性。一周后,我被列席参加,有了愉快的津门滨海新区之行。到了新区,“兵分两路”,我们四人拜访了巢守柏博士,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CanSinoBIO)的首席运行官。博士的哥哥,教过我的小学数学。年近花甲,三十多年的国外生活,在“遇见”这么多的乡音之后,他有信心地说,“把家乡话捡过来”。他是第一位出国留学的博士,在阳峰乡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那里,他是一处标识。没料到的是,三十多年,我竟有这样的“遇见”,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我们的“根”在阳储峰。
我幸运;在求学和工作的路途中,不断地从这一处到那一处,像候鸟的迁徙,将“故乡开程远方”,未有向低俗的堕落,未曾向权贵的屈服,一直导引向上的力量,并作意志之努力与事业之进步。
四
同邑律师李俊博士,长我几岁,驱车走了六十万公里,每到一处,必访酒,访艺术品,在老家狮山乡做了一座艺术博物馆,是江西第一家乡村艺术馆。与他的认识,时头不长,每当他沪上返里,有暇则看我的祖父,使我这个长孙,顿生愧色与天大的感激。他发愿为我盖一座阳峰书院。他说,他是天涯的游子,奔走异乡,崇尚墨禹,于故乡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我遇见过不少有志业的“游子”,但李俊博士,算是印象最深的一个,有那么一股劲儿。
(李俊博士 都昌狮山 乡村艺术博物馆)
(作者创建的万柳书院成立留影)
(万柳书院一角)
两种距离,多种情状,我已习惯这样的人生。在高校与民间,都市与乡野,静态的读书和动态的做事之间,我获得了大自觉,大自在,大宁静。像千年的饮者,那样狂傲;像狷者洁身自好,独排众议,虚舟星海,纵浪大化,不喜不惧。
五
我是这样理解故园的,理解故乡的山水、风俗、贤良,和广大的乡亲。
故园是敞开着的。我呼唤着她的活跃,在祖国的怀抱里,在世界的文明中;我愿意她的宁静,在人生的苦海里,在游子的归途中。
(作为“贡品” 的阳峰紫皮独头蒜)
▲柳春蕊教授
柳春蕊,1976年生,江西都昌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万柳书院院长、南昌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副教授。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燕园书画社常务副社长、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北京大学赣文化交流学会指导老师、北京高校赣籍博士联合会指导老师。从事中国文论和思想史研究,关注青年成长、乡村文化建设和语文教育。主要从事中国文论、中国思想史、文章学研究,著有《晚清古文研究》《古代文学基础》、《古文研究论丛》《中国文论教科书》与诗文集《三与堂诗文》、《南轩诗文》、《花朝节的纪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