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读过了14本书,其中传记类5本,思想类2本,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各2本,类型小说3本;在这些书中间,又可划分3种尼采相关的作品。
《我是炸药!》
取了尼采自传中的话作为标题,主要以尼采的生活为主,他的思想在其中所占比重不是很多,澄清了一些传闻。尼采的超人、主人道德等其实发端于他的童年与青年,但结成果实却是在他的中年之后,甚至是在他发疯的前刻,才终于成形。
读了一本尼采传记,再读一本尼采思想梳理,就该读一下怎么在自己身上运用尼采思想了。这本书意在运用尼采思想诊断我们的虚无症,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教你怎么反内耗吧。读的时候跟朋友分享,朋友觉得这书不错。
1.2 传记类
这本传记有些糟糕,十九世纪的科学史、爱伦坡的生平与作品混在一起写,当然没问题,但写科学史的时候,简直就是干巴巴的文献引用,一本夹生饭。读完觉得,爱伦坡是个伟大的平衡者,无论是对宇宙的研究,还是自身精神的控制方面,他都在维持那些对立面的微妙对称。
《钱锺书生平十二讲》
很不错的“草根学者”写的了解钱锺书的作品。钱锺书为什么能在历次运动中幸存在这本书里能得到些答案。又翻译主席作品之功,朝中有人保护,另外是他的性格。他虽然性格放才而长于讽刺,但从他放弃博士学位,运动结束后不乱挂名可看出他有不争不抢的一面,因此运动中的明哲保身也算是与他性格吻合。
著名编剧理查德·考夫曼的长篇小说,属于时代之书,很难说在未来还会有生命。嬉笑怒骂,不算意识流,更像是诸多情节的拼凑,很多情节看起来都很熟悉。诚然政治正确让人无聊,但反政治正确如果没有什么新意,用的还是陈旧的价值观,也让人困倦。
略萨近些年的作品,这是我读他的第二本,以后可能不会想再读略萨了。政治什么的,多读无益。
余华早期短篇集,早年间读过一次,这次重读,依然觉得有些篇目写得很不错,比这些年东北文艺复兴有意思多了。这里面的短篇,很多都融入了余华后来的长篇。
叙述流畅,有人情味的小说。对本土的历史处理得很好,有真实感,对人物的塑造很大程度上能让人感同身受。但为了塑造现实感加进去的一些什么发廊之类的就大可不必了,真实感不等于现实。整本小说围绕着身份与囚笼的关系展开,到底谁才是囚犯,答案似乎没有悬念,然而是谁制造的囚笼,就需要非常慎重才能做出答案。
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一部动作片。
2. 本月阅读关键词:
上旬的一些书,《艰辛时刻》《爱伦·坡传》《诺兰变奏曲》等等,都和美国有关,因此美国算是关键词之一了。但是对于美国,还是了解不多,不能说什么,放过它吧。反正它也是一个就那么样的国家而已。
另外一个关键词应该是政治了,本来这个月要讲《古典与中世纪政治思想史》的第三部分也就是中世纪读完的,但这部分实在无聊,挑着读了一半就放弃了。政治也在《奥本海默传》等书中有很大的比重,然而就像在《奥本海默传》那里总结的,要弄明白政治是什么,可能要比弄明白量子力学还难。量子力学很难,但它是科学,那它就会努力以清楚的方式来给出一个完善的逻辑,但政治大部分时候是相反的。在《与尼采一起创造自己》那本书里,我不知道是作者的想法,还是尼采的思想,总之建议无法把握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干脆就不要去花费过多精力,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上,寻找自己事情。这个部分我特别有共鸣。以前看宇宙塑料人这个乐队的一些经历的时候发现,所谓反抗云云,不过是好事者强加给他们的意义,他们最初只是想玩一玩音乐。忽略,有时候要比直接的反抗更有否定的意义。不过我知道我们很难做到这个事情。
另外一个关键词,就是天才吧。尼采、爱伦·坡、奥本海默、钱锺书,再加上诺兰,这些人你很难说他们不是天才,当然他们也比我们努力。为什么他们这么天才,无解。天才的一小时,和普通人的一小时完全不一样。这些天才很相似,他们都对体系性的东西不怎么感兴趣,这反而让他们获得了更大的成就。他们有一个相同点,都在诸多不稳定的思想之中维持平衡。当然这种事情可能是不能迁移的,普通的人的脑子还是偏向于体系性一些的。
引用《与尼采一起创造自己》中的一句话大概可以作为结束:“内心平和,也就意味着没有创造力,无法激励生命。我们需要无序,才能创造新的秩序;我们需要多余,才能定下节制尺度。”
4月,定不动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