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能脱离实际的场景
关于疑问句的学习,我们需要在实际的场景中去教孩子,不能脱离场景。所以即便我们在家里已经操练了,比如说“我想和你玩行吗?”,但是到了生活当中孩子还是不会使用。
我们需要做的是,如果在生活当中遇到这个场景,他要想去玩,而你在这个时候也看出了他想去跟别人玩的意图时,就可以介入,你可以教他说“我可以跟你玩吗?”。
我们在家里其实很多时候也会遇到这类场景。比如说妈妈的手机,他要借用你的手机去玩,他就需要问你。社交性语言只有在社交场合里去教孩子,他才会知道如何使用。如果脱节的话,孩子很难学会应用,孩子将不知道这个语言跟什么情景挂在一起。
02 考虑到语言本身的难度
在疑问句的使用,也就是在社交性语言的使用方面,我们还要考虑到语言本身的难度。
比如说“我想和你玩行吗?”,如果我们把它与“我能和你玩吗?”这句话进行对比,两句话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想和你玩”,其实已经说出了他心里的想法,但后面如果又加了一句“行吗?”,就属于比较难的表达了。
家长应该把它转成最简单的在那个情景下,我们可以用到的一个社交语言。你可以跟自己的孩子说,“我看出了你想跟他玩,所以你可以跟他说,“✘✘✘,我能跟你玩吗?”。你需要把孩子要说的话说给他听,然后让他应用在当时的情景中。那么他所对话的另一位小孩子才会回答说,“可以”,或者“不可以”,此时你的孩子就会学习到这些应用。
玩别人东西也是一样,“可以借我吗?”,这句话其实也是比较难的,需要我们转换成简单的语句。比如说,孩子想玩一个小朋友的车,你可以转换成比较简单的话去说,“我能玩车吗?”,“我可以玩了吗?”。
03 “捉迷藏游戏”实例分析
如果你是跟孩子一组去找爸爸的,那你起的作用其实是告诉孩子该怎么问。你可以说,“爸爸在哪儿啊?我们可以叫一下,问问看”“爸爸你在哪里?”其实就是你从他的视角带他说出这个问题,他听后可能会重复你的话,说:“爸爸你在哪里?”
孩子如果不重复直接回答你,说“在这里”。那你可以指出的是,“你怎么知道爸爸在这里呀。我们得听爸爸的回答。”不管是你还是小朋友如果问了一句“爸爸,你在哪里?”爸爸应该立马回答说,“我在这儿”。这时你说“你看爸爸在那儿”。玩这个捉迷藏游戏,如果是为了去教孩子提问,那一定要爸爸及时的配合,你一旦提问,他立马就进行回应。
如果相反情况,孩子问了爸爸在哪里,然后爸爸没有及时回答。而你呢,又再去问孩子一句说:“爸爸会在哪儿啊?”孩子就觉得是你在问他,于是就回答你说“在这里”。
所以我们在教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想到问题的功能性是什么,孩子问了“爸爸在哪里”这句话的时候,对方一定要很快回答,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理解到“哦,原来是他会告诉我”。
很多孤独症孩子会认为“我看到的是你看到的”,“我没看到的是你也看不到的”。所以他无法转换视角,如“你的信息我是不知道的”“我问而等你的回答”。生活中也有很多时候,因为他一直是在被提问过程当中,所以他听到的都是别人问他一句,他回答,而通过提问来收集别人的信息的机会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