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符合孩子能力的活动,才能提高孩子的配合度。那么如何做到呢?
孩子的进步是一步一个台阶往上走的,如果我们在孩子现有的基础上给孩子进行教育干预,孩子的进步才会更快。
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被诊断以后,家长们都特别着急,会想让孩子短时间内去学很多东西。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或者教育超出了普通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发展水平,我们的目标肯定定高了,孩子学起来也会比较困难。
怎么在孩子现有能力的基础上教孩子学习新的东西呢?家长们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1原则。在给孩子的干预中要增加难度时,家长要让孩子比较容易先成功,如我们摘桃子,稍微努力,掂一掂脚就可以摘到。
比如在教孩子语言时,孩子喜欢球,我们可以教他说“球”,他会说球了,我们可以教他说“气球”,等孩子可以说气球了,我们可以教他说“玩气球”或“大气球”“红气球”等等。
02
在游戏活动中怎样+1?
比如有些孩子很喜欢音乐,可以和孩子玩走走停的游戏。在地上贴着长方形的线,孩子们站在线上,音乐响起来时,就沿着长方形的线走,音乐停就停下来,比较简单。
如果孩子会了,我们可以增加难度。比如还是沿着线走,还有音乐,我们可以提前用彩纸和硬纸板做一个牌子,牌子上一面贴上红色的纸代表红灯,另一面贴上绿色的纸代表绿灯。老师在前面走,孩子排队走在线上,这时老师在前面举着牌子,老师出示红灯,小朋友要停下来,老师出示绿灯,小朋友可以继续往前走。这里其实加入了对前面老师的关注,也比较生活化,这时需要小朋友抬起头关注前面拿牌子的老师,关注老师拿的红绿灯有没有变化。如果这个活动小朋友们也没有问题了,我们还可以怎么变呢?
我们可以让小朋友在前面举牌子,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让小朋友沿着线走,老师要站在长方形中心的位置来变化红绿灯。这时小朋友在沿着长方形线走的时,就要扭头去看一看老师举的牌子有没有变化。如果这个游戏小朋友也玩得比较好,我们还可以换角色,选一个小朋友站在中心位置举牌子。可能对这个小朋友会有一些难度。因为他要知道他现在举的牌子,其他小朋友能不能看得见?怎么样才能让小朋友看见他举的牌子?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
所以在做活动时,我们要考虑在孩子会的基础上一点一点增加难度,一定要遵循+1原则。
03
活动中要保持平衡
如果在一个时间段内练习几个活动,我们需要将孩子已经会的项目和将要学习的新项目穿插进行,并根据孩子的能力保持相对的平衡,孩子的学习效率才会更高。先做简单的项目,再加入要学习的困难一点的项目,不难发现相对于只有困难的项目,孩子的学习动机会增强很多。
居家干预时根据孩子的兴趣以及现有的能力进行活动,相信孩子和家长的配合度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