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自2023年起,中小金融机构改革与风险化解成为国家关注的核心议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凸显,政治局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强调需有效防范和化解中小银行、保险及信托机构的风险。
国内外中小银行的风险事件频发,也凸显了解决该问题的迫切性与严重性。
今天我们来理一理中国中小银行的来龙去脉,怎么就有风险了,风险在哪?怎么办?
希望或许能给我们有启迪火花。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便成立了众多城市和农村信用社。这些机构资产相对静态。
1995年 - 城市商业银行的建立
现代银行的作用是资本的集中与再分配,推动资本流向更高效的领域。所以,从银行角度看,信用社资产质量低下并存在待化解风险,1995年中国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信用社管理的通知》,不再批准新的城市信用社成立,同年,我国第一家城商行应运而生。这是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阶段。
资本从小型、分散的信用社集中到更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有助于更有效的资本流动和扩大信用创造能力,从而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的扩展。这一过程中,资本积累的主要路径在于将原本碎片化的小额存款资本集中,并通过信贷功能将其用于更具生产性和资本回报的投资领域。
2001年 - 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成立
农村金融体系的资本积累在这个时间段有了新的拓展。通过创建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资本从农村居民手中集中,并通过银行资本的杠杆效应,促进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提升。它依赖于将农村地区的剩余价值进行集聚,并通过贷款和信贷的方式将资本重新分配给那些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农业企业或个体经济体,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资本化。
2003年 - 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成立
农村合作银行的出现标志着农村地区资本积累的新形式。在此过程中,资本不再仅限于个体小额存款,而是通过合作形式集体积累资本。也即“协作”,即个体劳动者的资本被集中起来,用于更大的合作经济体。这种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地区资本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解决了单一农民在资本积累上的不足。
2004年 -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是资本在持续扩展的例证。通过资本的流动和跨区域的扩张,银行不仅能够吸收更多的资本储备,还可以通过信贷扩展其影响力。这一过程是资本积累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扩展规模,资本不再仅限于某个城市或地区,而是跨区域地进行再分配,促进了更大范围的资本流动和生产力的提升。
2006年 - 异地扩张
在2006年,上海银行宁波分行的成立是银行资本跨区域扩展的典型案例。通过异地扩张,银行资本不再局限于一地,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和再分配。这是资本积累的升级,使得资本可以快速流动到那些有更高投资回报率的领域和地区,推动更大的资本增值。
2008年 - 国际金融危机与“四万亿计划”
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资本市场陷入停滞,政府通过“四万亿计划”大规模刺激经济,表明了国家资本在经济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危机是资本内在矛盾的必然体现,此时政府通过大量公共资本的投入,暂时平衡了市场性的资本过剩(市场上存在大量的资本无法找到有效的投资渠道,实际生产力超出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产能过剩、商品滞销,企业利润下滑,投资欲望下降,从而抑制经济增长。)和需求不足。
在这个背景下,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创造了有效需求,促进了资本重新流动到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通过大规模的公共支出,政府带动社会资本流动,缓解了由于资本找不到投资渠道而形成的停滞状态。
因此,尽管看起来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其核心目的是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小银行在这个阶段通过大规模贷款为“四万亿”项目提供资金,成为政府政策的工具,以促进资本积累的再生产。其实在这个阶段,政府成为了重要客户。
2009年 - 放宽分支机构政策
取消城商行在省内设立分支机构的数量限制,是进一步促进资本积累的举措。通过允许城商行设立更多的分支机构,资本得以快速流动到更广泛的区域,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促进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过程中,银行通过扩大资产负债表,进一步实现资本的增值和再生产。
2011年 - 银监会暂停跨区域扩展
暂停城商行的跨区开设分支机构,这是对资本扩张过快的调控需求。资本的过度积累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过快的资本扩张容易造成金融系统的脆弱性。银监会的调控是对资本积累过程的管理,努力让资本不会过度集中在某些高风险领域,防止系统性金融危机。
2013年12月 - 同业存单的兴起
同业存单业务兴起,代表了资本积累和信用扩展的新形式。通过发行同业存单,中小银行可以有效地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同时进行资本套利。这是一种典型的资本循环扩展手段,银行通过发行短期同业存单获取资金,再将其投向长期项目,这种资金错配虽然能够暂时获得高回报,但也会增加资本流动性的风险。
举个例子,假设一家中小银行A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了弥补流动性不足,它决定发行短期的同业存单。这些存单的期限通常较短,比如3个月到1年,可以迅速吸引其他金融机构购买,获取急需的流动性。然而,银行A并不将这些资金用于短期借贷,而是将其投向长期项目,例如房地产开发或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项目。
这些项目可能需要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产生收益。通过这种资金错配(即用短期资金投资长期项目),银行A暂时能够获得较高的回报。然而,由于项目投资周期较长,而同业存单的还款期限较短,银行A需要不断滚动发行新存单,以偿还旧存单。如果某一时刻市场对同业存单的需求下降或资金成本上升,银行A就可能无法发行新存单,暴雷可能就要发生。
2016年 - 去杠杆和严监管
2016年开始的去杠杆行动,标志着国家对过度资本积累和金融杠杆的遏制,因为过度的资本扩展和金融杠杆会加剧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通过加强对银行资本的监管和去杠杆,政府试图控制资本的过度积累,避免资本危机的爆发。
2017年 - 防范系统性风险
通过加强对中小银行的监管,政府试图控制资本的扩展节奏,以避免资本过剩和资本市场的崩溃。
2018年 - 资管新规发布
资管新规通过整治表外业务链条,限制中小银行在资本积累中的套利行为。这是对资本循环扩展的监管,使得银行更注重本源业务,避免过度利用金融工具进行资本套利。即要通过实际生产活动而非金融套利实现资本的增值。
2019年 - 包商银行事件
终于,还是没防住,等来了包商银行事件的爆发,这是金融体系中“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典型案例。
包商银行的风险爆发源于民营资本“明天系”的绝对控制。明天集团持有包商银行89%的股份,操纵股东大会进行不正当关联交易、非法资金占用等活动。在此期间,“明天系”通过设立空壳公司和虚假贷款,非法套取银行资金,总金额高达1560亿元,这些资金最后转化为不良贷款,导致严重的财务和信用危机。最终暴雷。
信息参考主要来源:“揭秘|央行包商银行接管始末:大股东占款1560亿元形成不良 根源在于公司治理失灵” 【财联社】
2019年: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
河南地区多家村镇银行爆发了“取款难”问题。原因是这些银行的治理结构存在漏洞,外部资本通过关联持股和操纵管理层,虚构贷款,非法转移资金。这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呐!
此外,这些村镇银行通过互联网平台跨区域吸收存款,导致风险扩散,并在银行系统和监管体系中暴露出金融腐败问题。这一事件揭示了村镇银行公司治理不规范、外部资本操控等问题。
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往往干涉中小银行的业务,通过政府背书和担保,将银行资金导入高风险的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项目。然而,这些项目中的许多回报率较低,甚至无法偿还投入资金,导致中小银行的隐性负债不断增加。这种紧密依赖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的模式,进一步积累了银行的潜在风险。
2019年:处置!
三季度:快速整顿
此时,高风险金融机构的数已达到峰值,共649家。由于监管力度加大和各类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随后几年内该数量有所下降。
四季度:有所减少、有所增加
尽管整体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有所减少,但在2021年四季度,高风险银行的数量在后续突然有所增加。至2022年四季度,高风险银行数量为346家,较上年增长了30家,表明部分中小银行的风险依然难以控制。
2022年:中小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有限
根据2022年末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我国共有4567家银行金融机构,其中中小银行(包括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占据了绝大部分。
中小银行在普惠金融和“三农”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7.4万亿元,中小银行贡献近四成。然而,这些银行往往风险暴露日益突出,尤其是在经营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地区。
2023年 - 中小银行改革化险
6月末:
资本总是倾向于集中在更大、更有竞争力的企业或机构手中。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由于其规模优势和市场力量,能够更有效地积累资本,提升盈利能力。这导致大银行具有较高的资本利润率(0.79%),而中小银行(如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利润率明显较低(0.66%-0.67%)。
而且中小银行内部的资产占比和盈利能力也在明显的分化。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为53.3万亿元,占比13.1%;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商银行、农合行、农信社等)的总资产为53.5万亿元,占比13.2%,合计不足三成。
面对该形势,国务院提出加快中小银行改革化险,体现了国家对金融风险的高度重视。通过国家主导的改革化险工作,政府希望遏制金融风险的外溢效应,保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确保资本积累的持续性。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二、风险从何而来?
1、国内外形势的转变带来了新的挑战。
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引发了多重挑战,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欧美金融环境的紧缩,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共同导致了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的缓慢。这些风险的外溢效应已经波及我国,表现为外需的疲软。
中小企业出口业务的受阻,与中小银行资金链的紧密联系,直接威胁到其资产负债表的稳定性。
海外需求影响因素通过市场情绪的波动和价格的变动传导至国内,进一步削弱了中小银行客户群体的借债意愿与偿债能力。
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内需的疲软,尤其是投资和消费的减缓,对中小银行的信贷需求和资产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有效需求的不足抑制了信贷需求的增长,限制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速度。
企业利润受到冲击,特别是在房地产风险敞口的叠加影响下,导致贷款质量的下降。居民收入增长预期的减弱,加剧了存款定期化的趋势,从而增加了银行负债端的刚性支出。政策层面的引导使得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盈利空间和抗风险能力随之降低。
2、中小银行面临的经营难题不断扩大。
由于分散经营能力较弱,客户集中度较高,以及服务本地经济的特点,中小银行难以有效分散经营风险。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单一或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银行面临大客户问题带来的巨大冲击。
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竞争能力的下降,以及国有大型银行业务的下沉,进一步挤压了中小银行的盈利空间。
规模红利的弱化,以及负债经营能力的不足,使得中小银行在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难以实现成本控制。
资本补充的压力加大,内源性融资手段受限,发债成本上升。
风险管理能力的不足:内控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流程不规范;人才短缺,市场研究、客户选择、风险监测评估等方面亟需提升;技术和工具的缺乏,导致风险识别和预警反应滞后;盲目拓展业务,偏离存贷主业,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风险;公司治理能力的不足,如“三会一层”监督功能发挥不充分,股权结构失衡导致的内部人控制或大股东操纵问题,均对银行的稳健运营构成了威胁。
3、风险传导的加强在负债方主要体现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冲击。
城市商业银行在质押式回购中遭遇困难,被迫出售高流动性资产,进而影响到债券市场。金融机构之间的交叉风险加剧,货币基金和中小银行的风险水平随之提升。同业业务的收缩,使得中小银行对同业资金的依赖性增强。
举个例子:一家城市商业银行A为了筹集短期资金,与另一家金融机构B进行了质押式回购交易。在这笔交易中,A银行将一批国债作为质押物,从B机构那里借入了一定数量的资金,并约定在未来的某个日期回购这批国债。
然而,当回购日期临近时,A银行由于某些原因(如资金紧张、信用风险增加等)无法按时回购这批国债。为了应对流动性压力,A银行不得不将其持有的高流动性资产(如其他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继续出售给市场上的其他投资者,以筹集足够的资金进行回购。一直东墙补西墙的状态...这就容易造成有一天东墙没的借了...西墙倒了...
风险事件的频发进一步导致业务的收缩。
资产方风险普遍提高的情况下,监管严管控,非银机构和中小银行融资更难,但是监管严管控没有错。
权益方风险主要体现在股权质押上,股东对银行抗风险能力的信任降低,影响银行稳定。
三、怎么办?
答:保利差、做自己、要创新、强治理、要干预、抓责任、推重组、抓架构
1 确保利润与净息差合理:银行业整体必须保持适度的利润空间与净息差水平,这是确保银行稳健运营、有效防控风险的核心。
作为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渠道,净息差对于充实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贷款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2 倡导差异化发展:中小银行需确立自身定位,重新聚焦服务地方经济、中小企业及本地市民的战略方向。鉴于中国经济呈现多重二元结构特征,一个差异化的金融体系更能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中小银行应推广线下化、非标准化服务模式,通过频繁的沟通提升客户忠诚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同时,集中资源针对一两个产业链深度挖掘服务,塑造银行业内的“专精特新”或“单项冠军”。
3 实施差异化监管与政策激励:在严格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的同时,实行差异化监管,建立更为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对那些实行差异化、特色化经营的中小银行,在产品创新、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申请等方面给予优先或特殊待遇。
4 拓宽资本补充路径:支持上市中小银行通过定向增发、发行优先股等方式增强资本实力;对于非上市中小银行,加大专项债的发行规模,构建资本补充的长期机制。
5 强化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优化:推动中小银行形成“相对分散、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防止大股东或内部人操控。提高信息披露要求,增强透明度,遏制激进经营行为。
加强大股东与银行关联交易的监管,同时强化“三会一层”建设,提升内部监督效率。探索实行“中小银行股东加重责任”制度,明确股东在资本补充和救助方面的责任与义务。
6 化解风险。
银行风险处置手段分为行政干预和市场驱动两大类。对于系统性影响较小的银行,优先采用市场手段,强调市场力量;对于影响较大的银行,则以行政主导为主,强调及时干预和单一机构的决策。
坚决推进市场出清,实现供给侧的优化。
* 落实属地责任:地方政府应全面履行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处置职责,承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的属地责任。
通过明确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的协作关系,将地方各类金融机构纳入统一的监管框架,提升风险处置的效率。
* 推动合并重组:合并重组是整合中小银行优质资源、提升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重组过程中,应明确目标,以化解风险或促进发展为核心,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措施。
对股权结构、治理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增强新银行的竞争力和稳健性。
7 科技赋能、优化架构
银行的业务流程贯穿前、中、后台,各类客户服务从前台的营销、开户等环节到中台的风控、数据分析,最终到后台的结算与清算等。通过金融科技,大数据和AI的引入可以帮助中小银行优化这些关键流程。形成清晰的端到端流程,帮助中小银行从市场需求端进行反馈,迅速调整内部运营能力。
辅以IT架构优化,譬如:大数据风控、以云计算提升运营、以区块链增强透明度与安全、以AI优化客户体验、架构集成与自动化。
信创知识体系架构以及信创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附60页PPT)
Loong的精品课程:
1、【课程】企业级能力应如何系统性打造
2、【课程】To B企业的战略创新与方案产品营销打法
3、【课程】企业的行业分析应如何系统性开展
4、【课程】如何成为一个具备顾问能力的高阶人才
5、【辅导】数字化转型系列辅导
6、【工作坊】业务架构工作坊
鸣谢赞助:22集团 (https://www.l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