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区域性银行正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和资本监管要求提升的两大挑战。
产品创新箭在弦上。但区域性银行要确保资本充足性,这是所有产品设计的基础。同时,要在产品创新管理方面做出转变,更精细化和注重资本效率。
1 面对资本消耗压力。
在设计新产品时,银行须确保产品的资本消耗符合监管要求,以降低整体的资本消耗压力。为此,银行可以开发一些资本占用较低的产品,如短期理财产品和轻资产贷款,以此来优化风险资产结构。
区域性银行应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和资本的回报率出发,对不同业务线进行精细化管理。
例如,银行可根据业务线的风险收益特征,优先将资本投入到高增长、低风险的创新产品中,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银行还可以建立与资本消耗挂钩的激励机制,鼓励产品经理和研发团队在创新产品时更加关注资本回报率,实现资本消耗与产品业绩的平衡。
为最大化资本使用效率,银行应确保每一创新决策和行动都能有效增值,且能够对资本的使用产生正向影响。
而创新流程的科学化将极大影响银行的资本配置效率和市场适应能力。
2 审慎研究战略形势
政策层面对区域性银行有明确的指引:要求银行回归本地、聚焦服务实体经济。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法》的修订意见要求区域性银行专注本地业务,避免跨区域展业,并通过金融科技提升服务效率。
“十四五”规划提出,区域性银行应积极抓住本地经济和消费升级的战略机遇。
鉴于特殊的国际形势,国内经济内循环的需求尤为突出与迫切,国家提出“双循环”战略,要求从供需两端推动国内产业链升级。例如,支持“碳中和”、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发展,加快乡村振兴工程,配合新基建、城镇化、重大水利工程等,目标是构建一个更高质量、均衡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为紧跟此战略目标,区域性银行需要在两方面深化角色:支持本地产业发展和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在产业方面,区域性银行可以通过数字化创新重新分配信贷资源,对接本地重点产业链的融资和结算需求,提供整体的数字化金融服务,帮助传统企业升级并扶持新兴产业的落地与扩展。
在消费方面,区域性银行可围绕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开发更多适应性的金融产品,比如创新消费信贷、汽车贷款、理财服务等产品,扩大对小微企业和农村经济的信贷服务,帮助地方小微企业和农业金融进一步下沉。
另外,银行本身的供给侧也要改革,这使得区域性银行不再依赖利差收入的传统模式。近期,银行业持续实施“降风险、稳杠杆”的政策,从资金和资产两方面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
在资金端,许多中小型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下降近3万亿。资产端方面,金融机构需将更多收益回馈给实体经济,同时,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市场化进程也使得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41个基点。
大型银行在区域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自2017年以来,这些银行通过快速增长的小微贷款余额,给农村金融机构带来了压力。大型银行在资金成本、平台和技术上占据优势,标准化产品的推出使其与区域性银行争夺优质客户。面对这些变化,区域性银行应思考如何运用金融科技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实现差异化竞争。我们认为,区域性银行需借助数据和技术,塑造独特的竞争优势,适应行业的转型与竞争格局的变化。
3 优化产品创新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谈到创新,许多区域性银行在产品创新流程中缺乏系统性的设计,特别是在需求收集、产品设计、测试、验收到投产的环节上,缺少成熟的管理机制。
创新需求往往源于客户需求,客户需求的变化是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首要驱动因素。在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和企业客户已习惯于数字化服务。
但部分区域性银行现有流程缺乏主动性,无法及时识别市场的潜在需求。银行应建立科学的客户信息收集机制,使用大数据和市场分析工具,以主动捕捉客户的潜在需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确保创新项目的方向和内容符合实际市场需求,从而减少资本浪费,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部分区域性银行在响应基层业务需求方面往往存在不足,这容易导致基层客户与产品创新流程之间的脱节。为此,银行应构建一套分层级的响应机制,将不同级别的需求反馈进行分类和分配,快速响应关键业务信息,从而优化资本的高效流转。在基层需求无法及时解决的情况下,应通过协同工作组或专项小组提供支持,确保各类反馈都能在资本消耗最小的情况下得到妥善处理。
银行应该将产品开发、风险评估、资本投入和市场反馈这四个环节纳入闭环管理,确保资本投入和产品开发的风险可控。
譬如在创新过程中,银行可以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准确预测产品对资本的需求,从而在产品开发前期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减少无效资本的使用。
在产品创新的最终环节,基层人员往往参与度较低,这不利于创新机制的改进和全面推广。银行应建立集体协作机制,通过跨部门工作小组、创新沙龙等方式,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到创新流程中。这样既可以充分集思广益,提高创新项目的成功率,又能推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让资本投入更具精准性和高效性。
科技创新。区域性银行过去的“高吸储、高息放贷”模式已难以维持,因此必须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经营能力。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渠道整合客户数据,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定制能力,以实现差异化获客;另一方面,加强大数据风险定价,提升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
4 区域性银行还需要加强组织架构和人才管理对产品创新的支持。
部分区域性银行在产品创新管理方面缺乏一个集中的专门部门,导致各业务部门在创新上分散独立,缺乏系统性协调。这种“零散架构”容易产生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不仅使得产品研发链条脱节,还削弱了资本的利用效率。
而银行需要在资本投入上实现最精益化的配置,减少部门间冗余的职能交叉与信息不对称,形成一个高效、集中并具备强大创新能力的管理中心,以降低资本消耗的浪费性。
银行可以考虑明确创新职能部门的定位,将各产品线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创新管理部门下,以确保信息共享和资源集中。这种创新效率一定是最高的。
但很多银行囿于组织架构调整的困难以及调整节奏缓慢,可以考虑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促进资本、风险、市场和产品、科技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为创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供有力保障。
区域性银行从传统农信社转型而来,部分员工对创新管理缺乏主动性和危机意识。在资本充足与风险控制之间,银行要保持平衡,因此,银行必须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与创新动力,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当前团队的学习与创新动力若不足,则需要通过激励机制的优化来培养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度。
譬如,开展创新工作坊,激活团队思维,提高团队执行力。
银行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定向培训和引进外部专业人才,培养一支具备资本管理意识的产品创新团队,开展业务架构工作坊以及产品营销工作坊是一个很好的融合团队的方式。
部分区域性银行在产品创新管理方面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其实是高端专业人才的缺乏,特别是涉及投资、风险管理和法律、架构管理、科技创新的专业人才不足,此类人才应着重引进,提升整体团队的专业素养,尤其是着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确保创新管理模式的资本效益最大化。例如,通过金融科技人才引入,加快智能风控系统建设,提升资本周转和利润转化能力。
另外,区域性银行的组织结构中也应当设置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避免晋升渠道过于单一、限制人才创新力。合理的晋升和发展机制可增加人才的忠诚度与积极性,鼓励员工持续创新。
具体而言,银行可针对不同业务板块,如风险管理、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设计专项晋升通道和多元化职业发展路径,使各类人才能够根据特长和职业目标发挥最大价值。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服务。
5 数据基础薄弱、数据打不通是个核心难题
很多区域性银行的数据基础建设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数据治理、分析和应用能力相对薄弱,但只要是重视,这都是内部工作。
其实现在中国市场上很多供应商做的是内部数据梳理服务,我认为还不到治理的层面,这块供应商也很难深入接触到。账本梳理清楚了,但是业务还是老样子。
尽管48%的区域性银行已完成数据的归集和平台化建设,其仍然面临核心难题,譬如,数据质量不一致、难以统一对接、跨单位数据获取困难。这才是核心难题。也就是就算你自己家的数据理清楚了,但是别家不给你供数据...一切都白扯。
怎么办呢?我这里给出七步走建议,关于这个问题,我已被多个区域性银行的领导咨询过,显然是共性问题,在这里把思考和办法总结分享给大家,希望有些借鉴意义:
第一步,先把自己的事做好。如果自己的数是乱的,那就加强内部数据治理,确保本行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这将为与外部机构的数据整合打下基础,建立基本信任。要业务来参与甚至来主导并全生命周期跟进,在梳理中精准定位业务痛点,不能都交给IT甚至供应商来做,这本质上不是单纯的技术支撑工作,而是围绕业务梳理生产要素如何发挥价值的工作。领导要在过程中给予支持,数据问题解决不了,跨单位的业务就开展不了。
第二步,自己走出去,与合作单位,譬如社保中心、政府相关机构和其他企业谈合作,大家探讨并精准锁定对各方有好处的数据共享业务场景,也即场景一旦触发,那么多方受益。探讨形成跨组织的局部数据共享及信任机制,向数据提供者展示数据使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降低他们在数据共享方面的顾虑。
第三步,签署局部数据共享协议,确保各方利益被保障,先从小区域合作开始,让各方看到一些好处、规避风险。
第四步,在开展前,形成跨单位的数据治理委员会,要构建数据标准,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确保各方提供的数据格式、质量和内容一致。降低数据整合的难度,使不同来源的数据能够顺利对接。
第五步,赢得政策支持,争取常态化。积极向监管机构反映数据共享中的困难,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鼓励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各类机构开放数据资源。探索政府引导的公共数据平台,为区域性银行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第六步,探索跨组织数据共享平台(中间安全交易地带)与API接口,提升数据的集成和互通、安全能力。
第七步,成功完成上述任务,呈现价值,并与各方探讨下一步合作。
信创知识体系架构以及信创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附60页PPT)
Loong的精品课程:
1、【课程】企业级能力应如何系统性打造
2、【课程】To B企业的战略创新与方案产品营销打法
3、【课程】企业的行业分析应如何系统性开展
4、【课程】如何成为一个具备顾问能力的高阶人才
5、【辅导】数字化转型系列辅导
6、【工作坊】业务架构工作坊
鸣谢赞助:22集团 (https://www.l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