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张怀江老师题写刊名
【作家名片】
张田进,网名岁寒三友,湖北省枣阳市太平镇人。枣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大专学历。枣阳市张慕骞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首都文学》编委、签约作家。文学、文史爱好者,曾在教育刊物上发表过教学论文。在《鄂北红色文化选集》一书、《枣花》《首都文学》等书刊发表过文章。近些年重家史、乡情的记述。
家乡教育的先驱
【 散文 】
【编者按】
在教育发展的长河中,总有先驱者以远见卓识和无私奉献照亮前行之路。张诚珠爷爷便是这样一位家乡教育的开拓者。
生于清末民初的他,受时代进步思潮洗礼,思想开明先进。他倾其所有,出地、出资,在家乡核心位置建起五里桥小学堂。从最初简易的门朝西教学用房,到逐步完善的四合院格局,这所学校承载着无数希望。
爷爷办学不为名利,依据学生家庭条件收取学费,对贫困者免费。学校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人才,从这里走出的学子,或在异地大展宏图,或于本土发光发热。它跨越近百年风雨,历经创办、辉煌、兴盛、规范直至停办,虽旧校已不复存在,但它在家乡教育史上的里程碑意义永不磨灭。
张爷爷的事迹,虽无详尽的文字史料,却在乡邻的口口相传中熠熠生辉。他的奉献精神,成为家乡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后人重视教育,砥砺前行。
爷爷张诚珠,又名张吉良,出生于清朝末年的1900年前后,卒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思想解放,积极进步。能与时倶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并具有超前意识。
我是爷爷的次孙,与爷爷没见过面。实事求是地说,爷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孙辈都不知道。哥哥张田清,姐姐张田英、张田琳、张玉琳,对爷爷也没一点印象,这说明爷爷“出门”很早。
在我青少年时代,那些知道往事,了解爷爷的长辈们,常常给我讲爷爷的故事,称赞他这好那好。我听多了,就记下了,这并非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爷爷在家乡的口碑好,表现在很多方面。他的一生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件事是出地、出钱、出资,建村寨炮楼、门楼;另一件事是献地投资,建五里桥小学堂,也就是五里桥小学的前身。
中国民间小学的普及,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后,人们受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的影响,开始在广大乡村兴办新式小学堂。
上世纪的20—30年代,是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村落中兴办新式小学堂的热情高涨,办学规模也逐渐扩大。随着中国地方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的融合,民办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私营企业家,开始投资建立中小学校。一些有家国情怀,乐于奉献的乡绅富豪,也积极投资办学。
太爷(曾祖父)张有瑞和爷爷(祖父)张诚珠父子,就是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受先进思想理念的影响,慷慨解囊,投资奉献,兴办学堂。在自家的地盘上,自己投资,建起了五里桥小学堂,开始了早期的启蒙教育,为家乡培养人才。
校址位于五里桥行政村的核心位置,也就是村中心十字路口的东南角,紧挨路口。十字路向东,延伸至五里桥三、四组,再折向北,到东刘(一组)、西刘(十一组)。十字路向北,直接延伸到陈庄行政村。十字路向西,延伸到本村的韩冈、乔庄村(八、九、十组)。十字路向南,延伸到五里桥村五组、六组、七组(柿园村)。
校址,在清末和民国时,是祖辈的土地和树林,这块土地与东边的祖宅紧密相连,面积很大。西边是一口长方形的堰,南北长约80米左右,宽约50米左右,是学校西边的天然屏障。据说,堰和学校旧址,原本都是我家祖上的地。是祖爷(高祖父)张大政、太爷(曾祖父)张有瑞他们,专门设置的一块为村民们脱坯、起房盖屋的用地。几代人,家家户户,都在这里脱坯盖房,久而久之,就人为的形成了一口小堰,俗称“脱坯坑”。
民国时期20—30年代,太爷和爷爷父子两代人,把宅基地上能用的树木放倒,盖了一排门朝西的教学用房。这就是最早的五里桥民办私立小学堂,只招收一、二年级两个教学班,稍后又招了一个复式三年级班,爷爷聘请老师并自兼校长。根据学生的家庭条件,适当地收点学费,交不起的免费。
门朝西的私立小学堂建成后,为家乡培育出了几批人才,声誉不错,受到了乡、县政府的肯定,继而定为在册的民办初级小学。后来,在爷爷的主持下,通过个人捐款,适当摊派等方式,按原建校时的规划,又建了门朝南、门朝东的两排教室。解放后,大队又在南边,砌了院墙,盖了大门。至此,五里桥小学四合院,正式形成。
我上世纪60—70年代,在旧学校上小学时,是南北朝向的四合院学校。所谓四合院,就是一排门朝南的房子,一排门朝西的房子,一排门朝东的房子,南边一道院墙(正中一个大门),中间一个大院子。这所学校,于上世纪80年代初,拆迁后消失,成为历史的记忆。
改革开放初,枣阳教育实现了“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桌、有橙)。原五里桥学校,因房屋破旧不堪被拆除,又在十字路的西北角划块地,新建了五里桥学校。上世纪90年代,随着乡村教育“撤点拼校”的实施,五里桥小学也与所有的村级小学一起停办,学生都汇集到寺庄(办事处)中心小学就读。新学校这所宝贵的教育资源,现在成了五里桥村“两委”的办公室。
据说,在旧学校门朝西教室的原址上,长着一棵巨大的楸树,直径约2米左右,树高近20米。与村南五六队祖坟地的一棵同样的楸树,一南一北,遥相辉映。不但是五里桥的“姊妹”地标树,还是周围鹤立鸡群的地标树。爷爷是“忍痛献爱”放倒了这棵“宝树”建校,为家乡培养人才。乡亲们因没有了这棵大树,也深感惋惜。这棵巨形的树冠,如同一把巨伞撑在半空中,非常壮观。叶大花大,花大花艳,每一朵粉红色的花,就象一朵大绣球花悬在树枝上,一朵挨一朵,密密麻麻地镶嵌在枝叶之间。楸树的花不仅美观、壮观,而且花期很长,形成巨大的花伞悬在空中,花香弥漫,浸人心脾,仰望赏心悦目。这棵树放倒后,它的木料,就盖了半排房子。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门朝西教室的过梁就是楸树过梁。坐在教室里仰望,只见巨大的楸树过梁横跨在两墙之间,宏伟壮观,很气派。
爷爷献地、捐资、捐款创办的五里桥小学堂,是五里桥公立小学的前身,是家乡教育的摇篮,是家乡近现代基础教育的里程碑。为家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宝贵的人才,他们有的走出家乡,在全国各地发展,成为栋梁之材;有的在各行各业中,出类拔萃,成为行业的精英。还有周边村的一些精英学子,都是从这所启蒙学校走出来的。父亲张明顺的初级小学,就是在自家的小学度过的。后来又考上双河学校(原来的兴亚学校),完成了高小学业。
五里桥小学自始至终,从爷爷创办到停办,从民办到公办,从旧址到新址,跨越了上世纪近百年的历史,经历了四个阶段。创办于20—30年代;辉煌于40—50年代;兴盛于60—70年代;规范于80—90年代;终结于知识信息化时代。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完成了她的历史史命,永载家乡史册。
这件事,是爷爷不平凡人生中的丰碑,对家乡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尽管旧学校已消失在历史的时空;尽管旧校址上已形成了多家住户;尽管我们家乡村没有《村志》、没有历史资料的记载。但是,我与爷爷所处的历史时段并不太远,上两代人是亲历者、直接传承人,他们的讲述就是历史。一代代人的传说,是传承的一种方式,也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首文2024冬季刊选稿
尊敬的老师、作者,感谢您选择《首都文学》平台来推送作品!经本刊后台初选,您的此篇作品经本平台先行推送后将列入2024年首文纸刊冬季刊备用稿。上刊与否,以最终定稿后的目录为准。欢迎您继续赐作支持首文(多次推送的作品将择优上纸刊)!
声 明
本期所发作品为作者原创文学作品,由作者授权本刊首发,并对文中所涉内容负责。为尊重作者,维护原创,其它媒介转载或使用,请在本刊后台留言或联系本刊主编应允,合法使用将给予人性化开通白名单。因本刊发文具有连续性,若非违法违规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删除任何一期发文,其它公众平台因需要要求删文,经作者同意后需向本平台支付300元断号费、编辑费、“原创首发”转让费;作者个人要求删除已经发布的作品,需向本平台支付200元断号费、编辑费、违约费。谨遵网约,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首都文学》
《首都文学》微信公众号,立足京城,走向全国,放眼世界;面向作家诗人以及文学与艺术爱好者。主要刊发诗词歌赋、散文随笔、精短小说、民间故事、报告文学、书画摄影等作品。
本刊每周三期,不定时发布。
要求:投稿须原创,切勿一稿多投,严禁抄袭、套改他人文章,文责自负;投稿前请自行审定,杜绝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随原稿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文章标题三号黑体字,内文小四号宋体字;现代诗3—5首、古体诗词6—10首起投(长诗可单首),诗歌文字全部左对齐;书法、绘画、摄影作品10—20幅;散文、小说、民间故事等单篇不超过5000字,每段空两格,优秀作品不在限制中。
赞赏随心随意,赏金与作者对半分成,低于20元不发放,用于平台维护。
投稿邮箱:shouduwenxue@126.com
投稿后请加主编微信:13905352890
微信公众号:sdwx1015(欢迎赐稿!)
《首都文学》纸刊编委
《首都文学》微刊编委
【签约作家/诗人】
本刊法律顾问:
耿洪波(纸刊) 周迪军(微刊)
本期荐稿:罗 燕
本期执编:沈 默
《首都文学》5710期‖湖北作家张田进:枣阳革命英杰——张宗厚 《首都文学》5730期‖湖北作家张田进:鄂北革命与中原突围 《首都文学》5808期‖湖北作家卫拥军、张田进:留取丹心照汗青 《首都文学》5932期‖湖北诗人张田进:光辉的历程 《首都文学》5998期‖湖北诗人张田进:鄂豫边枣北区委故址——双河 《首都文学》6050期‖湖北作家张田进:枣阳姊妹山 《首都文学》6137期‖湖北作家张田进:枣阳名山唐梓山 《首都文学》7696期‖湖北作家张田进:三十年河东四十西 《首都文学》7907期‖湖北作家张田进:知了声声 《首都文学》7957期‖湖北作家张田进:蛙声阵阵 《首都文学》8014期‖湖北作家张田进:母亲的善良 《首都文学》8074期‖湖北作家张田进:母亲的厨艺 《首都文学》8164期‖签约作家张田进:母亲的无奈 《首都文学》8230期‖签约作家张田进:善报(小小说) 《首都文学》8308期‖湖北作家张田进:祖碑,你在哪里? 《首都文学》8335期‖签约作家张田进:一只烧鸡 《首都文学》8409期‖签约作家张田进:老人小孩谁可爱 《首都文学》8460期‖签约作家张田进:枣阳油茶产业开拓者——付国锋【首文“香芝源”采风作品之一】 《首都文学》8495期‖张田进、拙笔闲聊、吴佳友、龙飞白水:世外茶源香如故【首文“香芝源”采风作品之四】 《首都文学》8548期‖签约作家张田进:我的六十年 《首都文学》8590期‖签约作家张田进:诚信为本 实干兴业——记湖北吉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吉斌【典型人物专访系列之五】 《首都文学》8612期‖签约作家张田进:枣阳“灵鹿牌”黄酒创始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首文枣阳灵鹿酒业采风作品之三】 《首都文学》8712期‖签约作家张田进:希望人类悲剧不再上演 《首都文学》8730期‖签约作家张田进:文化让“三济康”展翅飞翔【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首文枣阳雕龙酒业采风作品三】 《首都文学》8833期‖签约作家张田进:天祖父张鹤铭 《首都文学》8896期‖签约作家张田进:我的文学之路 《首都文学》8977期‖签约作家张田进:年节今昔 《首都文学》9006期‖签约作家张田进:一支毛笔庆新年 《首都文学》9086期‖签约作家张田进:两箱书画贺春节 《首都文学》9099期‖签约作家张田进:父亲的任用之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