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张怀江老师题写刊名
【作家名片】
陈久全,笔名冰夫,吉林大安人,祖籍山东蓬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原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吉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沈阳铁路集团公司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天下书香》专栏作家,《中国铁路文学优秀作品2013—2015年卷》责任编辑。2004年中国文联全国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代表,2006年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中国铁路文学奖评委。出版文学专著16部。曾获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吉林省作家协会“吉林文学奖”;“全国铁路文学奖”;“长春文学奖”;“东北铁路文学奖”。
【 散记 】
我真的没有想到,我即将到达的这个边境小城集安居然和我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还有着联系,一种历史渊源的联系,一个人类种族延续的联系。我终于找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乃至秦汉时期东北四大民族之一的古扶余族人消失了几千年的身影和足迹。
小时候,在填各种表时,我都会在籍贯一栏填上吉林扶余,虽然我的祖籍在山东蓬莱,祖上是清光绪年间(1889年)由关内移民来到扶余(当时叫伯都纳)的。但我并不知道“扶余”这名字的由来。直到我填籍贯的那座城市已由原来的扶余县(市)变成了今天的松原市宁江区,而扶余县在恢复了县级建制后搬迁到了三岔河镇后,我才知道,这一带原来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古扶余人繁衍生息的地方。而1914年新城府改扶余县时,名亦源于此。
翻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史三百题”,在“古代东北地区有哪些少数民族”一题中这样写到: 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致可分为四大系,除汉族外还有一、肃慎族,即后来的女真人、满人;二、扶余族;三、东胡族,蒙古族便源出于此。
在近三千年的历史中,肃慎人后来又以挹娄、勿吉、女真、满人等多种名称出现在不同朝代的史书上,而东胡族也以乌桓、鲜卑、契丹、蒙古等多种名称凸现在中国不同朝代。强悍的蒙、满人还曾称雄中原,建立元朝、清朝,成为中国当时东方大国的统治者。能征善战的契丹人也不甘落后,曾于公元916年建立大辽国,称雄北方200余年。可见,历史的书页大都是在沙场的疾风中翻过的,而史书也大多为强者所书。
关于古扶余人,“三百题”中这样写到: 东北地区另一古老民族“哕hui貊mo”人,曾于西汉时在今松花江上、中游建立了扶余国。五世纪中期,扶余被满族的先人勿吉所灭,扶余的遗民一部分融入东北其他古代民族,另一部分则迁居朝鲜,成为现在朝鲜族的来源之一。
瞧,弱者只能迁徒或灭亡,书中也只寥寥几笔。
我不知道,古扶余国是不是就在现今的扶余县境内所建,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又分成了东扶余国和西扶余国的。我只知道,我填籍贯的那个地方古扶余人曾在那里生活过,而集安,古扶余人也在这里生活过,并在这里建了高句丽国。
传说公元前37年,东扶余族部落首领之子邹牟(又称朱蒙),因婚姻关系入主高句丽部族,并统一了周围部落,建立高句丽国,建都国内城(今集安),由公元3年起至公元427年止,长达425年。在和曹魏的征战中,高句丽国第二代王长寿王渡过鸭绿江,迁都平壤,直到公元668年,高句丽灭亡。这样看来,古扶余人和高句丽人就不仅仅是姻亲关系,而确确实实是古高句丽人(现今朝鲜人)的祖先了。于是,集安对我来说便更加亲近。
到边城集安,要先过老岭。
老岭是长白山的支脉,横在通化去集安的路上,像一道天然屏障阻住了寒冷的北风,为岭南集安的山谷平原带来和煦的暖风和足量的雨水。鸭绿江由北向南从集安流过,一直流向黄海,江水滋润着集安肥美的土地。难怪古高句丽国要在这里建都,难怪著名画家范曾要称这里为“小江南”。
老岭山高林密,松、椴、桦、楸等各种树木郁郁葱葱盖住了俊秀的老岭山。除参天古木、珍奇树种外,老岭还是“人参、貂皮、鹿茸”等关东三宝的产地,更是野菜、山果的故乡。因集安山参出名,沿途山峦上,到处都是人工栽培的“野山参”。车到老岭山顶,我们要求停下来看看。这里产山里红、山梨、栗子、榛子、山核桃等多种山果。因是路边,别的山果寻不见,我们只采了点榛子和山核桃。采下山核桃我才知道,原来这核桃长在树上的形状就象一个圆圆的青梨,秋后,青皮腐烂掉才露出大脑纹络般的真面目,而据说山核桃也确有补脑的作用。
归来再过老岭时,便无缘踏青了。山雨急迫,我们在山间小店吃饭,那穿旗袍、体态丰满、皮肤白皙的老板娘亲擎雨伞把我们一个个接入店内。吃的是家鸡炖蘑菇、山鸡炖野菜,还有鲜鱼、“笨蛋”。也许是饿了,这顿午餐吃的特别有味道,特别香甜。
集安是高句丽时期的国都,建有都城两座,一座称“国内城”,一座称“丸都山城”。国内城现在集安市内,城墙呈长方形,全长2686米。墙的内外均由石条垒砌,当中用土添满。由于年代久远,城墙大都失去原貌,只剩南城墙的两段,残墙高达3至3米;西城墙的北段,残墙高达4米左右;北城墙上部虽残,但依稀可辨原貌,残墙高1至2米;东墙大部毁损,墙基上已盖起民居。全城原有城门6座,早已损毁。1921年重修城门3座,现也不复存在。1989年,在北城墙外12米处发现护城河遗址,河壁及河床均用大条石砌成。
丸都山城则是国内城的军事卫城,建在距国内城2.5公里的城北山上。平时屯集粮草、驻兵,战时可退守山城,凭险拒敌。山城周长6951米,比国内城面积大约三倍。城内有军营、仓库、山泉、小溪、了望台和宏伟的宫殿,曾在保卫高句丽政权,抵御外来侵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国时,幽州刺史母丘俭曾攻克丸都山城“屠句丽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三国志、母丘俭传)。公元342年,燕王慕容南北夹击高句丽,又攻克丸都,焚毁宫室、捣毁城池。使丸都山城变成废墟,不可修复。现今,城内建筑已无一存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山脊上一段段的残垣而已。
正是:“通沟水北禹山西,岭上城高云雾低。粮草虽缺不言败,池塘捉鲤退顽敌。丸都城内无胜景,断壁残墙解痴迷。长寿王孙今何在,归来芳草正萋萋。”
集安城虽是高句丽时期的古城,但公元668年,高句丽灭亡之后,一直未设县以上建制,直至1902年,清光绪28年才设辑安县(今集安市)。这里除残留高句丽时期的古城遗址外,还有著名的通沟(亦称洞沟)古墓葬群。著名的高句丽墓葬有将军坟、太王陵、千秋墓、冉牟墓、马槽墓、午踊墓、三宝墓、四神墓、五盔坟等。
将军坟据说是高句丽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建在通沟平原的龙山脚下,距集安市5公里。它是高句丽陵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
将军坟用一千一百多块工整的长方形花岗岩大石条垒砌,中间添以卵石沙砾,外形为下宽上窄的七级石阶。除第一级石阶是由四层条石砌就外,其它六级,每级都砌三层条石,条石中最大的一块长5.7米,宽1.12米,厚1.10米。墓室修在第三级石阶以上,而墓道口则设在第五级石阶的正中央。墓室朝南,为正方形,长宽均为5米,高5.5米。据介绍,墓室中原有两座石棺床,现已空无一物。后面还有四座陪葬墓,由于年代久远,现仅存一座,估计可能是近臣或妃子的墓葬。
比起清东陵、明十三陵来,将军坟的规模要小得多了,但因年代久远(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形状酷似古埃及的“金字塔”,故后人都称之为“东方金字塔”。
到集安旅游必到“好太王碑”游览观赏一番。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安的墓碑,北依禹山,南临鸭绿江,现在集安市东太王乡大碑街。好太王碑是由高6.39米、四周宽1.34至2 米之间的一整块石柱修琢而成。四面环刻碑文清晰可读。
碑文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6行,记叙高句丽建国时的神话传说及好太王统治时期“国富民殷”的昌盛景象。第二部分22行较详尽地记录了好太王率军攻城征战的情况,并记录了当时中国、日本、朝鲜的关系。第三部分16行,记载了有关守墓事宜及制度。
由于它是高句丽时期镌刻保留下来的长篇文字资料之一,备受国内外金石专家的重视。郭沫若到吉林省时就想到集安看看,但因病未能成行,只好留下了“未能远远到集安,好太王碑无恙否?”的遗憾。
1982年,好太王碑重新修建了四角攒光式仿古碑亭,请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夏鼐书写了“好太王碑”的匾额。如今,好太王碑庭院宽敞,花草树木宜人,已成为集安的游览胜地。
在众多的墓葬中,保存较好,对普通游人开放的是“五盔坟”。
“五盔坟”在大禹山下,因一字排开的五座封土墓象五个大头盔,因此名为“五盔坟”,它是高句丽时期的贵族墓葬区。五号墓距四号墓80米,两墓间有一个小道。由墓门、甬道、墓室构成,低于地表4米左右。墓室内有三张石棺床,中间棺床是一块完整的石板,估计是贵族夫妻的合葬墓。墓内的壁画大体上和其它墓相同,只第一重抹角处的四幅特点鲜明。绘画人似在通过壁画象人们描绘和揭示人类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如东北角画的是人类先祖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东南角画的是教人农耕的神农氏,牛首人身;西南角画的是造车仙人,表现手工业的起源与发展;西北角画的是帝王出行,表现国家的诞生。这种丰富的历史内涵,生动的艺术效果,是高句丽所有墓葬壁画中所不多见的,因此也显得十分珍贵。
古时候的边城让人体会辽远、苍凉、荒芜。而我眼前的集安却让人体会昌盛、发达、兴旺。古时候的边城总给人“西出阳关”的感觉,让人联想到战乱、动荡和不安。可今日的集安却让人感到蓬勃向上、生机盎然。边城是美丽的,火车站前池塘里的荷花,正为“小江南”做着生动的注解。边城的人民是幸福的,瞧那三三两两的汉族、满族、朝鲜族人谈笑着走过街市,走进那由一个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而只把“古扶余族”、“高句丽族”留在了纸上,留在了史书里。
首文2024冬季刊选稿
尊敬的老师、作者,感谢您选择《首都文学》平台来推送作品!经本刊后台初选,您的此篇作品经本平台先行推送后将列入2024年首文纸刊冬季刊备用稿。上刊与否,以最终定稿后的目录为准。欢迎您继续赐作支持首文(多次推送的作品将择优上纸刊)!
声 明
本期所发作品为作者原创文学作品,由作者授权本刊首发,并对文中所涉内容负责。为尊重作者,维护原创,其它媒介转载或使用,请在本刊后台留言或联系本刊主编应允,合法使用将给予人性化开通白名单。因本刊发文具有连续性,若非违法违规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删除任何一期发文,其它公众平台因需要要求删文,经作者同意后需向本平台支付300元断号费、编辑费、“原创首发”转让费;作者个人要求删除已经发布的作品,需向本平台支付200元断号费、编辑费、违约费。谨遵网约,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首都文学》
《首都文学》微信公众号,立足京城,走向全国,放眼世界;面向作家诗人以及文学与艺术爱好者。主要刊发诗词歌赋、散文随笔、精短小说、民间故事、报告文学、书画摄影等作品。
本刊每周三期,不定时发布。
要求:投稿须原创,切勿一稿多投,严禁抄袭、套改他人文章,文责自负;投稿前请自行审定,杜绝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随原稿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文章标题三号黑体字,内文小四号宋体字;现代诗3—5首、古体诗词6—10首起投(长诗可单首),诗歌文字全部左对齐;书法、绘画、摄影作品10—20幅;散文、小说、民间故事等单篇不超过5000字,每段空两格,优秀作品不在限制中。
赞赏随心随意,赏金与作者对半分成,低于20元不发放,用于平台维护。
投稿邮箱:shouduwenxue@126.com
投稿后请加主编微信:13905352890
微信公众号:sdwx1015(欢迎赐稿!)
《首都文学》纸刊编委
《首都文学》微刊编委
【签约作家/诗人】
本刊法律顾问:
耿洪波(纸刊) 周迪军(微刊)
本期执编:沈 默
《首都文学》9864期‖中国作家冰夫:境界和视野的纯美酒酿 《首都文学》9983期‖中国作家冰夫:过兰溪,访芥子园,品李渔人生 《首都文学》10042期‖中国作家冰夫:愚溪畔的生命华章 《首都文学》10142期‖中国作家冰夫:武夷山上访柳永 《首都文学》10157期‖中国作家冰夫:宋濂缘何写了《阅江楼记》 《首都文学》10190期‖中国作家冰夫:汪曾祺与文游台 《首都文学》10196期‖中国作家冰夫:在滁州欧阳修的醉翁亭 《首都文学》10250期‖中国作家冰夫:王羲之与兰亭(外一篇) 《首都文学》10258期‖中国作家冰夫:元稹、《西厢记》与普救寺 《首都文学》10304期‖中国作家冰夫: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首都文学》10323期‖中国作家冰夫:抗倭名将胡宗宪 《首都文学》10381期‖中国作家冰夫:茂兴恒酒局(中篇小说) 《首都文学》10405期‖中国作家冰夫:郑板桥与李方膺 《首都文学》10413期‖中国作家冰夫:多病书生愧抱关 《首都文学》10457期‖中国作家冰夫:痛苦的迷失(小说) 《首都文学》10478期‖中国作家冰夫:天边的阿拉善 《首都文学》10503期‖中国作家冰夫:车务段警事(中篇小说) 《首都文学》10540期‖中国作家冰夫:在岱庙感悟秦始皇封禅 《首都文学》10553期‖中国作家冰夫:在海口拜谒海瑞墓 《首都文学》10707期‖中国作家冰夫:邂 逅(小说) 《首都文学》10711期‖中国作家冰夫:郎 布【短篇小说(1—3)】 《首都文学》10727期‖中国作家冰夫:郎 布【短篇小说(4—6)】 《首都文学》10751期‖中国作家冰夫:郎 布【短篇小说(7—9)结局】 《首都文学》10813期‖中国作家陈久全:动车司机(中篇小说) 《首都文学》10881期‖中国作家陈久全:长城在我的印记中逐渐深刻 《首都文学》10946期‖中国作家冰夫:吴承恩在河下古镇 《首都文学》10974期‖中国作家陈久全:瓜洲古渡的羁旅闲愁 《首都文学》11151期‖中国作家冰夫:畅游港珠澳大桥 《首都文学》11154期‖北京作家张攀文:在文字中钩沉历史 ——冰夫散文赏析 《首都文学》11375期‖中国作家冰夫:张爱玲商榷 《首都文学》11389期‖中国作家冰夫:厚岸的厚度 《首都文学》11520期‖中国作家冰夫:海上漂浮着一个王朝覆灭的残波碎影 《首都文学》11545期‖中国作家冰夫:三遇郭兰英 《首都文学》11806期‖中国作家陈久全:杏花苑里说陈鼎 《首都文学》11894期‖中国作家冰夫:暴雨中游腾冲和顺古镇 《首都文学》11947期‖中国作家冰夫:把滋味尝遍 《首都文学》12065期‖中国作家陈久全:敢为真理唱大风的陈矢藩 ——中国文联副主席刘芝明(陈矢藩)之死 《首都文学》12152期‖中国作家陈久全:从“月米岁夫”说起 《首都文学》12451期‖中国作家陈久全:一波三折偏头关 《首都文学》12581期‖中国作家冰夫: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首都文学》12631期‖中国作家冰夫:峨眉待月 《首都文学》12641期‖中国作家冰夫:王屋寻“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