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世侯——蒙古灭金平宋的重要帮手,专制一方、世袭传承

文摘   2024-11-16 12:00   北京  

蒙古能灭掉金朝、征伐南宋,除了依靠蒙古骑兵强悍恐怖的战斗力之外,也离不开汉人军队的配合,而这部分汉人军队的直接领导者则是被后人称之为“汉人世侯”的群体。比如在崖山之战中大败宋军,最终灭掉南宋的元朝将领张弘范,就是汉人大世侯张柔的儿子。可以说,汉人世侯是蒙古灭金平宋的重要助力。

这里做个概念界定,这里的汉人特指元代时期的汉人,大概是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为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两省人,还有高丽人。不只是包括汉族,当然汉族占多数。

“汉人世侯”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呢?他们大多是在蒙古攻打金朝的过程中,投降蒙古的金朝州县官吏、地方豪强和追随蒙古南征的汉人军将,蒙古任命他们管辖原有地区,在辖区内统军管民、任命官吏、征收赋税等,独揽军政大权,职位也可以世袭,所以称之为“世侯”。这些汉人世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实际统治着北方广大地区。

汉人世侯史天泽

有人把他们比作是春秋时的诸侯、西汉初年的异姓王、唐代中后期的藩镇。当然,这只是大体而言,二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实质上还是不太一样。

那这些汉人世侯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要从蒙金战争开始说起了。1211年,蒙古开始攻打金朝,扫荡了金朝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还曾围困金朝都城中都(今北京)。1214年,金朝被迫向蒙古求和。在和谈成功后没多久,为了躲避蒙古的军事威胁,金宣宗带领文武百官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史称“贞祐南迁”或“贞祐南渡”,贞祐是金宣宗当时的年号。

说来也是有意思,当初金朝攻打宋朝,攻占了宋朝都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迫使宋朝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失去了秦岭—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80多年后,蒙古攻打金朝,都城被围后来又被攻占,金朝也被迫南迁,还迁到了宋朝原来的都城。

由于金朝统治中心南移,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的军队、官吏也大都撤到了黄河以南,导致这个地方在政治上处于真空状态,而蒙古却仍然在继续进攻金朝。一些地方豪强为了自保,纷纷组织起来,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诸多地方武装势力,呈现出了割据的态势。

金朝自知此时已无力控制黄河以北地区,索性对他们实行拉拢政策,给这些人封官授爵,允许他们掌管本地区的军队,在各自的辖区内可以任命官吏、征收赋税、赏罚号令、便宜行事。还承诺,如果他们可以收复自己临近的州县,那么新收复的地区也归他们管。相当于是将这些人的割据合法化了、给予了事实上的承认,比如在1220年,金朝将河朔地区势力比较强大的9支汉人武装力量的领导者封为公爵兼宣抚使,史称“九公封建”。

金朝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维持住金朝对黄河以北地区的间接统治,并利用这些地方武装势力,抵抗蒙古的进攻乃至进一步收复失地。

这样,金朝黄河以北地区的地方武装势力得以进一步壮大,使其向世侯的转变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在金朝对这些黄河以北地区的地方武装势力进行拉拢的同时,蒙古也对他们实行笼络政策。蒙古是出于什么考虑呢?一是在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带走了蒙古军队主力,只留下了少部分军队给木华黎,让他负责继续攻打金朝,他无力一一扫平这些地方武装势力。

二是,此时蒙古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策略已经变了。蒙古对金朝发动战争之初,在金朝的地界上大肆掠夺财物和人口,打完就走,并没有做持久占领的打算。等蒙古军队走了之后,金军就会再次占据失地,获得喘息之机,之后蒙古还要再次攻打才能拿下,费时费力。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开始派军驻守攻打下的地区、准备持久占领,然而此时蒙古军队数量有限,蒙古人又没有足够的治理地方的经验。因此,与这些地方上的汉人武装势力合作,能省下不少力气,巩固蒙古对这些地方的占领。

这些汉人武装势力当初起兵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自保,以防止金朝统治力量南撤之后,地方混乱、蒙古南下对自己及其家族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损害,他们一开始接受金朝的册封,也是为了更好的自保,顺带着可以借助官方的名义拉拢人心、壮大势力,争取更多的利益,很多人并没有多少收复中原、抗击蒙古的心思。

他们看到蒙古兵力强大、凶狠残暴,金朝节节败退、恐怕离灭亡之日不远,再加上蒙古又给他们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利好的政策,于是纷纷选择投降蒙古。

这些人对于投降蒙古没啥太大的心里障碍,这些地方的汉人在经历过异族女真人近一个世纪的统治后,民族的界限乃至国家的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已经淡漠了,因此投降此时崛起的另一个更加强大的异族——蒙古,也就是顺理成章地选择了。

那么蒙古给了他们啥样的好政策呢?对于这些投降的人,蒙古往往会保留其原有的职位官爵,让他们继续掌管原有的辖区,在辖区内统军管民、自置官吏、征收赋税、大权独揽,且可以世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代治理其所辖州县。

于是,金朝治下的这些地方武装势力开始转化为蒙古统治下的“世侯”,成为了上马管军、下马治民,专制一方的“土皇帝”,掌握着蒙古在金朝占领区的直接统治权。

当然,这些世侯享有这些权力的前提是,要对蒙古汗国中央履行一系列的义务才行,主要是:定期朝见蒙古大汗、派遣子弟作为人质、献出辖区的户籍人口数、向中央缴纳税赋、有战争时要派军跟随蒙古军队出征等。

蒙古对汉人世侯的控制力显然要比金朝更紧密,主要还是因为双方实力的不同,此时蒙古正处于上升期,有能力对汉人世侯进行更加严密的控制,而金朝已经没落了,内忧外患、苟延残喘,统治区域已经龟缩到黄河以南地区,还面临着蒙古地不断进攻,它无力对这些汉人世侯控制得更严,只能维持一个表面上的羁縻。

汉人世侯张荣墓

蒙古对汉人世侯的这种政策,类似于中原地区曾经实行过的分封制,这与后来中原地区长时期实行的郡县制不一样。但是它和蒙古的政治制度本身并不冲突,它是符合蒙古的政治传统的。由于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特点,历史上占据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柔然、突厥等,都实行分封制。

成吉思汗在创建蒙古汗国的时候,他所实行的政治体制也是分封制,他将大片土地、人口分封给黄金家族成员和立有战功的功臣,任命他们为千户的首领,允许世袭,这些首领则对蒙古大汗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蒙古在准备持久占领攻占金朝的地区时,采用了同样的办法去分封这些汉人世侯,保持一个较为松散的统治,中原的郡县制对他们而言,反而是陌生的。

成吉思汗

汉人世侯最早出现在蒙古最先占领的今河北、山西、山东地区,在金朝灭亡前后,蒙古又在今河南、陕西等地分封了一批世侯,使得汉人世侯遍布中原各地。其中数量最多、实力最强的还是位于今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的世侯。

这里面势力较强的有十几家,辖区“跨州连郡”,领兵数万,比如真定史氏(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的史氏家族,代表人物史天泽,曾一度做到了中书右丞相)、顺天张氏(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的张氏家族,代表人物张柔,最终灭掉南宋的张弘范就是他的儿子)、济南张氏(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的张氏家族,代表人物张荣)。

东平严氏(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的严氏家族,代表人物严实)、益都李氏(位于今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的李氏家族,代表人物李璮,曾起兵反抗忽必烈)、西京刘氏(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刘氏家族,代表人物刘黑马)等。

时人将真定史氏、顺天张氏、东平严氏、济南张氏并称为“四大诸侯”。

这些汉人世侯在帮助蒙古巩固地方统治、灭掉金朝、攻打南宋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他们自身的实力也随之不断增强。后来忽必烈在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时候,曾抽调汉人世侯的军队北上,为其夺得汗位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蒙古灭掉金朝之后,蒙古汗廷(此时是窝阔台汗在位)派人进驻燕京(今北京),建立燕京等处行尚书省,负责管理金朝、西夏故地的户口、赋税、刑法等,这是当时蒙古统治汉地的最高政府机构,汉人世侯也要受其制约。

蒙古汗廷还推行“画境之制”,沿着金朝旧有的制度重新划分地方行政区域,一些世侯所管辖的地区被分割了,并且还在各路、府、州、县普遍设置达鲁花赤(蒙古语,意思是“掌印官”“镇守者”,大多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负责监督地方行政长官行使职权。

蒙古汗廷还通过对汉地进行户籍清理,迫使汉人世侯交出了一部分私占户口,将其纳入到蒙古汗廷直接管辖之下,成为编户齐民。

这些措施强化了蒙古汗廷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削弱了汉人世侯的实力,但是汉人世侯的权力和地位基本上仍然得到承认,汉人世侯专制地方的局势并未改变。

在蒙哥成为蒙古大汗后,其弟忽必烈长时间管理汉地,身边聚拢了一大批汉人幕僚,主张以汉法治理汉地。汉法就是中原王朝治理国家的制度、办法,汉法体现在地方上,那就是要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在忽必烈看来,此时带有分封制性质的这些汉人世侯,专制一方,对中央集权是一种损害。

忽必烈

1260年,忽必烈成为了蒙古大汗,开始着手实行削藩政策。1262年,山东地区实力最强的益都世侯李璮,趁忽必烈正忙于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机会,举兵反抗蒙古,投降南宋。不久,攻占济南。忽必烈知道后,立即调遣蒙古军队、汉军征讨李璮。

李璮固守济南,起兵前联系的一些汉人世侯此时响应者寥寥无几,南宋给他的支持又有限。坚持了几个月,济南被攻破,李璮被俘虏后杀掉,反抗行动失败了。

忽必烈以李璮之乱为契机,开始全面实行削弱汉人世侯的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措施有:1、命令世侯交出各自私属的军队,改由其他将领统领,作为当时汉人世侯中实力较强的史天泽及其子侄带头交出了兵权。2、严格实行兵民分治制度,世侯只允许管理军事,不得兼理民事。

3、剥夺世侯及其子孙的世袭权力,除了统军官实行有限度的世袭外,管民官一律实行迁转之法,每隔几年转去异地为官。4、世侯辖区内的州县官员的任免、升迁、罢黜的权力收归中央。5、撤销世侯的私家封邑,削减世侯的土地及民户占有权,将土地归还农民耕种,改私家人口为国家编户人口。等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汉人世侯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实力都受到了极大削弱,世侯逐渐转变为中央集权官僚制下的官僚。虽然在一些特殊地区(例如陇右),因为形势所迫还存在世侯(巩昌汪氏)。但是就总体而言,尤其是作为一种制度来说,汉人世侯的分封制已经被取消了。

世侯阶层最终消失了,那些名震一时的大世侯有些虽然仍然保持了显赫地位,但这也是作为汉军世家的显赫,他们只是依靠朝廷任命而在中央或地方政府为官,已失去原来意义上的汉人世侯的性质了。比如我们一开始提到的灭掉南宋的元朝将领张弘范,他爹张柔是世侯,但到了他这里,就不是了。

通过汉人世侯的兴亡过程,可以看出他们原本是在金朝末年中央权力衰落之后才出现的地方武装势力,接着投降了蒙古。蒙古一方面有分封制的传统,另一方面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才将其转变为世侯,专制一方,掌握了地方大权。他们是在金蒙之际,中原地区的中央集权制度被破坏后,还未重新建立前的混乱阶段,出现的地方割据局面与蒙古分封世袭制相结合的产物。

而到了忽必烈统治时期,一方面金朝已经灭亡较长时间了,北方地区趋于稳定。另一方面,蒙古统治者开始以汉法治理汉地,要重建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因此,蒙古统治者不再需要汉人世侯这一“代理人”角色替他统治地方,而是要由中央对地方进行直接管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汉人世侯的衰落就是难以避免的了,也是可以预见的,它只能是在金蒙之际混乱阶段的一个过渡,而无法成为常态。

你去看中国古代历史就会发现,从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没落、郡县制兴起,到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将其推向全国开始,虽然此后还有一些反复,但是郡县制一直都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主流,是大势所趋,因为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如何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一直都是考验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难题,处理不好,就会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不过,在中国帝制时期2000多年的历史上,强化中央权力、弱化地方权力,强干弱枝,一直都是大趋势,所以中央集权是不断强化的。

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他要强化皇权,避免他人推翻自己,这是所有皇帝都要考虑的、都要做的重要问题。有的不做,不是他不想,而是有外部条件的制约。有机会,他肯定是会做的。

而要强化皇权必须要做的其中一个就是要加强中央集权,你只有把这些权力从地方上先收上来,集中到中央,防止地方割据,然后才能再想办法集中到自己手中,防止中央权臣窃取。所以,皇权与中央集权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像汉人世侯这种有利于地方分权的制度,一旦时间成熟,被削弱乃至取消就是注定的了。不过,汉人世侯这种制度在金蒙之际北方混乱的特殊阶段下,存在是必要的,他们起到了一种稳定作用。

这些汉人世侯们在各自的辖区内采取了一系列安定人民生活、恢复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让治下的百姓生命得以保障,相对来说生活稳定一些、少受一些剥削。

蒙古一开始对汉地采取的治理措施是十分简单粗暴的,很少懂得如何与民休息、进行长久的剥削,往往是竭泽而渔式地大肆掠夺,这其中还掺杂着暴力,老百姓朝不保夕。甚至有的蒙古贵族主张要把汉人全杀了,把中原地区变成草原放牧。毕竟,没有啥管理经验。

对于当时的老百姓而言,生活在这些汉人世侯的统治下,总比生活在蒙古人的直接统治下要好一些。

另外,一些有远见的世侯,还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开设幕府,延揽流落各地的文人士大夫,利用他们治理地方,讲经布道,这对当时汉文化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蒙古统治者一开始对汉文化并不重视,这种情况到了忽必烈时期才有所好转。因此,在当时的北方,汉文化能得以延续,不至于遭受毁灭性打击,汉人世侯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的。


参考资料:

符海朝《元代汉人世侯群体研究》

王旺祥《元代汉人世侯初步研究》

袁忠岩《李璮兵变研究》

张金铣《汉人世侯的兴起及其同蒙古汗廷的关系》

赵文坦《汉人世侯与蒙元关系的演变——以世侯征伐镇戍为中心》

潘旭东《丙申分封影响下的北方汉地政区演变——以世侯严实东平行台地区为例》


长河飞烟讲历史
历史学硕士 基于史料与学术研究成果来讲述中国古代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