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王朝虽然是中国明清两朝的藩属国,但是它对于明清两朝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的。朝鲜对明朝十分崇拜与尊重,不仅忠实履行藩属国的义务,还主动学习明朝的礼制、思想文化等,自称“小中华”,以至于在明朝灭亡后的一百多年里,朝鲜还通过各种方式来怀念明朝。
但是朝鲜对于清朝却十分厌恶,虽然每年也是派遣使者朝贡、履行藩属国的各种义务,可是在私下里却处处表现出对清朝的不满与鄙夷,甚至希望其赶快灭亡。
可以说,朝鲜对明朝是口服心服,但是对清朝却是口服心不服。
这里举几个例子,作为藩属国,朝鲜每年都要派遣使团出使宗主国,使者要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回去报告给国王,而一些使团成员也会私撰文书,记录沿途的见闻。在明朝时,朝鲜称这部分内容为《朝天录》,因为朝鲜认为大明是天朝上国,所以出使明朝,自然就是朝天之旅。
义州北京使行路程
但是到了清朝,朝鲜就改称这种内容为《燕行录》了,“燕”是北京的古称,“燕行”就是前往北京,这就是中性词了,没有感情色彩。因为朝鲜认为清朝是夷狄,不是华夏正统,不配称天朝。
朝鲜派出的这些使者,出使明朝时毕恭毕敬,以能够出使明朝为荣,在相关记载之中,到处都能看到对明朝的崇敬之情。但是到了清朝的时候,比如在雍正年间,朝鲜使者表面上在太和殿向雍正皇帝行跪拜大礼,但是回头就在日记里以明朝子民自居,对朝拜蛮夷皇帝感到羞耻。还有的人直接在日记里开骂:“以我衣冠礼容,屈膝于犬羊之庭,追念皇明盛时,感愤之怀,自难抑也。”
另外,帝制时期的中国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以皇帝的“年号”来记录时间的,朝鲜作为藩属国,也需要用宗主国的年号。因此,明朝存在时,朝鲜自然是用明朝皇帝的年号。按理说,清朝在时,朝鲜就要用清朝皇帝的年号了,在与清朝交往的公开场合里确实如此。可是朝鲜在本国的很多场合里,朝鲜人却一直沿用明朝崇祯年号,或者采用干支纪年,很少用清朝皇帝年号的。
朝鲜学者朴趾源,在1780年跟随朝鲜使团到北京为乾隆皇帝祝寿。回国后,他把在盛京、北京、承德的游历记录下来,写成《热河日记》一书。1780年是乾隆四十五年,但是朴趾源思念明朝,不愿采用乾隆纪年,于是称这一年为崇祯纪元后三庚子,也就是崇祯纪年后的第三个庚子年。
朴趾源还在《热河日记》称朝鲜“独守先王(明朝)之制度,是明明室犹存于鸭水以东也。虽力不足以攘除戎狄、肃清中原,以光复先王之旧,然皆能尊崇祯以存中国也。”
朴趾源
不仅朝鲜的读书人怀念明朝,朝鲜王室也是如此。
在明朝灭亡后,清朝入主中原,一开始清朝的统治还不稳固。朝鲜孝宗在国内筹谋,准备北伐,攻打清朝,与关内反清势力,里应外合。不过,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去世了。
后来清朝统治逐渐稳固,北伐清朝的目标显然不现实了,可是朝鲜国内反清思明的思潮却延续了下去。朝鲜肃宗在明朝灭亡60年后,亲自祭祀崇祯皇帝,还修建“大报坛”,以祭祀对朝鲜有再造之恩的万历皇帝。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朝鲜的各种行为中,都能看出他们对明朝的怀念眷恋和对清朝的深恶痛绝,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
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简单来说,一个是战争,另一个是文化。
咱们先说第一个:战争,这里就要说到三场战争。明朝通过万历朝鲜之役帮助朝鲜复国,赶走了日本人,朝鲜上下感激涕零,怀念明朝的再造之恩。而清朝却通过“丁卯之役”“丙子之役”两场战争,入侵朝鲜,迫使其臣服,与明朝断绝关系,成为自己的藩属国,这令朝鲜损失惨重,感到奇耻大辱,于是仇恨清朝。
万历朝鲜之役,也就是万历三大征之一,朝鲜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
1592年,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为了征服明朝,先出兵朝鲜。在战争初期,日军连战皆捷、势如破竹,朝鲜君臣被迫离开首都汉城,一直流亡到了中朝边境的义州,并派遣使者向宗主国明朝求救。
此时朝鲜全境大部分都为日军所攻占,危在旦夕。朝鲜这时候全乱了,日军来了多少人?不清楚。自己控制下的军队和领土还有哪些?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物资、粮食可以用?还是不知道。
朝鲜国王李昖甚至准备内附,就是不要朝鲜国土了,给日本得了,自己率人到明朝去,当个安乐王爷、度过余生。最后是在大臣的屡次劝阻下,他才放弃了这个念头。
朝鲜使者到了北京后,为了让明朝出兵,一再向明朝强调唇亡齿寒,日本的最终目标绝不是朝鲜,而是明朝,并且还故意降低日军的人数,扩大朝鲜军队的战果。
虽然明朝内部有人反对出兵,但是万历皇帝最终还是同意了,派遣军队出兵朝鲜,抗击日军,最后取得了胜利,朝鲜由此复国。
这场战争的胜利让朝鲜对明朝感激涕零,对万历皇帝十分崇拜。尤其是后来遭逢明清更替的朝鲜人,他们大多生长于万历年间,对这件事记忆非常深刻。后来到了清朝统治后,他们仍然把这份记忆和感情延续了下去,对明朝十分眷恋。
因为战争,朝鲜感激明朝,同样也是因为战争,朝鲜仇恨清朝。1627年,当时清朝还没改国号,还叫金,史称后金,后金大汗皇太极派遣自己的堂兄阿敏率军攻打朝鲜,朝鲜不敌,双方议和,朝鲜与后金成为兄弟之国,向后金开市并缴纳岁币。这就是“丁卯之役”,因为这年是丁卯年,朝鲜称这场战争为“丁卯胡乱”。
1636年,后金大汗皇太极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朝鲜拒绝承认。于是皇太极率军亲征朝鲜,迫使朝鲜屈服,此后朝鲜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成为清朝的藩属国。这就是“丙子之役”,因为这年是丙子年,而朝鲜称之为“丙子胡乱”。韩国前几年拍过一个讲述这段历史的电影《南汉山城》,拍得很不错,建议大家去看看。
这两场战争让朝鲜损失惨重,视为奇耻大辱,于是十分仇视清朝。虽然被迫臣服,但是心里不服。别看我跪着,我打不过你,但我就是不服。
除了战争之外,朝鲜之所以怀念明朝,厌恶清朝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文化。
朝鲜建国后,大量学习明朝的礼仪制度、思想文化,重视儒家教育,学习汉字,就连朝鲜的国名也是明太祖朱元璋赐予的。于是朝鲜认为自己是礼仪之邦,自号“小中华”,十分自豪。这个很像唐朝时,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新罗,也是大量吸收唐朝的各种文化。
这个从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出来,在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位朝鲜使者出使明朝,他发现礼部给他们的公文中,将朝鲜称为“夷人”。他立即表示,我们朝鲜用中华法度,一改夷狄之风已经很久了。现在看到公文中将我们称之为“夷人”,深感不安,还请大人稍微考虑一下、重新措辞如何?可见,在朝鲜人心中,对自己的中华身份是十分认同的,对夷狄身份十分介意。
朝鲜每年向明朝派遣使者,不仅仅是为了履行政治义务,还有就是进行文化交流去了,是去了解明朝的最新情况,了解大明最先进的文化。因此,明朝对于朝鲜来说,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宗主国,还是文化母国、精神圣地。
因此,明朝的灭亡,对朝鲜打击是非常大的,当朝鲜君臣得知明朝灭亡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尤其是他们得知取代明朝的竟然是被他们视为夷狄的满清,而不是汉人政权,更是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朝鲜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存有华夷之辩、夷夏之防,一向认为清朝是番邦蛮夷,打心眼里就瞧不起清朝。
后来清朝剃发易服,更是让朝鲜坚信了蛮夷就是蛮夷,即使清朝国力再强,拥有盛世,也只是蛮夷,而不是华夏正统。朝鲜正祖曾明确表示:“夷狄乱夏,四海腥膻,中土衣冠之伦,近入于禽兽之域”。
因此,朝鲜自己仍然保留了大明的服饰和发型,并以此为豪。在顺治的时候,朝鲜使者出使中国,在北京城,汉人看到他们身上穿的衣服时,不禁潸然泪下。
从朝鲜保留的史料之中到处可以看到,朝鲜士人对明朝的怀念和对清朝的鄙夷。清朝可以用武力控制朝鲜,但是却无法控制朝鲜读书人的内心世界。
明朝灭亡后,朝鲜一些读书人放弃科举当官,有些人还逃入深山隐居,以表示自己怀念明朝,与清朝势不两立。
有个朝鲜学者郑栻,他出生时,明朝都灭亡都40多年了,但是他仍然讨厌清朝。死的时候,明朝灭亡120多年了,但是他的墓碑上写着“大明处士郑公之墓”。
在崇祯皇帝殉国120年纪念日这天,朝鲜的一批读书人来到了宋时烈的旧屋。宋时烈是朝鲜著名儒家学者,一生尊崇明朝,排斥满清。这些人对着宋时烈的画像行礼,然后走出屋子,来到一个地方,面向西方(这是清朝所在的方向),然后大声呼喊“胡!”,以表达自己对清朝的愤恨与鄙视。
宋时烈
对当时的朝鲜来说,明朝的灭亡、“蛮夷”满清入主中原,极大地冲击了朝鲜传统正统观、华夷观。朝鲜的正统地位是来自于宗主国中国的确认,而华夷观的影响,使得朝鲜不可能接受清朝的正统性,但是在现实中,自己却不得不与清朝建立宗藩关系。这使得朝鲜自身的认识发生了危机。心理学管这个叫认知失调,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产生冲突了,说得和做得不一样。
那怎么办呢?于是朝鲜就只能通过种种措施,怀念明朝,鄙视清朝,朝鲜君臣时常以大明遗臣自居,认为朝鲜是大明的朝鲜,以塑造自身正统,从而确保朝鲜文化心态上的优越感。朝鲜认为明朝的灭亡意味着中华文化的灭亡,满清不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自己才是。中华文化在中国消失了,而自己继承了中华文化,并且让中华文化在朝鲜延续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