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永历政权危在旦夕,三大总兵反清归明,掀起第一次抗清高潮——南明悲歌(3)

文摘   2024-05-27 20:51   北京  

前两篇文章我写了南明的弘光政权、隆武政权,本篇文章开始讲述南明的最后一个政权——永历政权。南明18年的历史,弘光政权占1年,隆武政权占1年多,这其中还夹杂着鲁监国政权和绍武政权,剩下的近16年的时间,是永历政权的统治时期。

相比于南明的前两个政权,永历政权的存在时间远超过它们,占据了南明的绝大部分时间。究其原因是得益于外部的两大武装力量所掀起的两次抗清高潮,才使它没有快速覆灭。

第一支武装力量是投降清朝的明朝三大总兵,他们于1648年-1649年间反清归明。第二支武装力量就是以大顺军、大西军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他们与永历政权合作,共同抗击清朝。

本篇文章我们先来讲由投降清朝的明朝三大总兵,宣布反清归明后,所掀起的第一次抗清高潮。

在隆武皇帝被杀后,南明的大臣们急需一位宗室成员继位为帝,他们选中了桂王朱由榔。桂王朱由榔是明神宗第七子桂王朱常瀛的儿子,是崇祯皇帝的堂弟,这是当时明朝藩王中离崇祯血缘最近的人。

于是在一批大臣的拥护下,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11月16日就任监国,后来在12月24日于广东肇庆登基称帝,改元永历。

永历政权成立的时候,南明只剩下广东、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六省之地了,可利用的资源大为减少。可是就是这么点家底儿,也很快就被霍霍了不少,比如广东一省之地被清军攻占,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永历政权与绍武政权的冲突,使得清军有机可乘。

你可能会问了,怎么又多出个绍武政权呢?桂王朱由榔监国后没多久,清军攻占江西南部重镇赣州的消息就传来了,赣州离桂王所在的广东肇庆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但是桂王害怕,就跑到了广西梧州,结果引起了广东士民的强烈不满,他们觉得桂王这是要放弃广东,不管自己的死活。

于是广东部分有野心的官员拥立了隆武皇帝的弟弟唐王朱聿鐭(yù)监国,并且抢在桂王朱由榔之前,正式在广州称帝,改元绍武。

桂王朱由榔看到这种情况后,赶快又重新返回了广东肇庆,并登基称帝,改元永历。这样,南明就再次出现了两个政权,彼此之间势同水火,甚至兵戎相见,互有胜负。

就在绍武政权正全力与永历政权进行内战之时,清军趁其不备,由福建攻入广东,占领了广州,绍武皇帝被俘后自杀,绍武政权覆灭,仅存在了一个多月。

清军占领广州后,开始向永历朝廷所在的肇庆进发,桂王朱由榔再次逃入广西,后又逃入湖南。你去看永历皇帝一生的行程,就会发现,只要有点风吹草动,他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逃跑。他这一辈子一直在逃跑,可以说,一直在路上,踏遍千山和万水。

永历皇帝能力一般,识人不明,治理不好国家,做个守成之君都不够格,更不要说当中兴之主了。当然也不能完全怪他自己吧,这个和明朝的藩王制度也有关系。明朝的藩王一向被禁止参与国事,也不准从事任何职业,不准离开封地,所以很多人吃喝玩乐,形成了不少废物、啥本事没有。

到了1647年12月,南明的疆土只局限于广西、贵州、四川地区了,其他地方基本都被清军攻占,而云南此时已经是大西军的地盘了。形势危急,任谁看都觉得,南明前途渺茫,即将灭亡。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1648年2月20日,清朝江西提督金声桓、副将王得仁在南昌,4月9日,清朝两广提督李成栋在广州,次年1月15日,清朝山西大同总兵姜瓖在大同,均宣布反清归明。

这几个人的人生经历很相似,之所以反清归明的原因基本上也是相同的。他们之前在明朝都曾任职总兵,清朝入关后投降了清朝,并且为清朝攻打南明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清朝一向比较重视满人、辽东汉人,所以导致他们在清朝内部得不到更高的职位,觉得委屈了自己,觉得不公平,于是又反清,重新归附明朝。

这就掀起了第一次反清的高潮,很多其他地方的势力也纷纷响应,导致一年内,江西、广东、湖南三省的大部分地区、还有山西,又重新为南明所控制。南明可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命运之神再次眷顾了南明,南明是否能把握得住这个机会呢?

金声桓、王得仁在南昌反清后,江西其他大部分地方受此影响,也纷纷宣布反清,除了以赣州为中心的赣南地区,还有江西东部的上饶外,江西其他的地方基本上都归附南明了。

金声桓、王得仁此时认为应该率军北上,占领长江中游的港口九江,然后顺流东下,占领南京。王得仁占领九江后,湖北、安徽的许多反清势力,也纷纷起兵响应。

为了防止金声桓、王得仁部攻打湖北,清朝急忙命令在湖南作战的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让他们率军撤回湖北汉阳,湖南只留下少部分军队镇守关键的几个地方。

南明朝廷趁此时湖南兵力空虚之际,进军湖南,收复了大部分地区,就连省会长沙也差点被攻占了,但是最终功亏一篑。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南明的老毛病又犯了,内讧了,关键人物就是何腾蛟。这个人我们上期聊到过,他在隆武政权时任湖广总督,拥兵自重,割据自雄,后来被清朝的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率军击败,被迫放弃湖南,逃往广西,在永历朝廷中任职。

他这次为了争夺收复湖南、夺取长沙的首功,不惜命令手下攻击在湖南作战的其他南明将领,并且调走即将攻占长沙的忠贞营,表面上是派他们去江西援救金声桓、王得仁,实际上是想把攻占长沙的功劳给自己留着。

而此时,应湖广官员的请求,清朝已派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军南下,攻入湖南,何腾蛟部一触即溃,他本人也被俘虏后杀害,湖南再次归属清朝所有。

何腾蛟在历史上的形象一直很好,因为他始终忠于明朝,多次拒绝清朝招降,一直与清朝作战,最后被俘,英勇就义。但是通过他的经历就能看出来,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忠臣未必是能臣,道德和才华也并不必然是统一的。

史可法也是这样,史可法为官清廉、勤于政事,最终宁死不屈,杀身成仁,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这确实是值得肯定的,也非常令人佩服。可惜他忠心有余,能力不足,他的见识和能力无法让他在当时纷繁复杂的局面下处理一个国家的大事。

他在南明弘光时期处理的不少军国大事上,从册立新君、经营江北,再到实行“借虏平寇”的政策等方面,均出现了重大错误。也许他在承平时期,会是一个好知县、好知府,甚至会是称职的封疆大吏、中央六部高级官员等,但是在乱世中当好一名权力顶层,就有些难为他了。

再比如,马士英,很多人都觉得他是大奸臣, 干了不少坏事,当然这个没错,也没冤枉他。清军南下后,不少人都会认为像这种人一定会投降清朝的,但是他不仅没有投降清朝,反而参与了多次与清朝的作战,后来兵败后削发为僧,最后被清军抓到后,宁死不降。

所以,人性是很复杂的,不能用几个标签,比如好人、坏人、忠臣、奸臣等就把一个人的一生盖棺定论,还是要看他具体的所作所为,要有一个综合的评价和判断。对于舆论中认为的好人做的坏事,没必要隐讳,别人讲出来后,不要认为是抹黑。对于舆论中认为的坏人做的好事,也没必要隐瞒,别人讲出来后,也不要认为是洗白。

我看过很多的人物传记以及与身边人交往的亲身经历,给我感受非常深的一点,影响了我的三观的一点,那就是明白了人性是非常复杂的,不要用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的思维模式去看待人。

很多人对于英雄或者伟人、极为优秀的人,总是有道德完整性的要求。他们认为这些人不能干一点坏事,不能有一丝缺点,如果一旦发现的话,要么就是隐瞒,要么就是为其做的坏事百般辩护,还有的理想破灭,于是认为这些人都是伪君子。

这样的思想并不健康,是病态的。拿对神的要求去要求人、去苛责人,最终只能造就伪善和极端的思想。

现在话说回来,在湖南被明清反复争夺的时候,金声桓、王得仁已经修改了策略,由于担心自己北上时,会被赣南的清军偷袭,因此他们准备全力进攻以赣州为中心的赣南地区,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李成栋此时已经宣布反清归明,与赣南接壤的整个广东为其所控制,还有与赣南接壤的湖南地区也已经为南明朝廷所控制,赣南的清军最多只会龟缩在城中不敢出来,生怕各方势力联合出兵攻打它,怎么敢离开老巢,北上偷袭金声桓、王得仁呢。

金声桓、王得仁率军攻打赣南地区,久攻不下,导致江西北部的军事力量大为削弱,奉命镇压的清军趁机攻入江西, 拿下九江后,一路南下,进抵南昌,金声桓、王得仁得到消息后,立即率军回援。

于是双方在南昌城,展开了为时八个月的苦战,最终在1649年3月,南昌城被攻破,金声桓自杀,王得仁被俘而死,江西再次落入清军手中。

李成栋在广州反清后,为援救被困南昌的金声桓、王得仁,曾亲自率军进攻赣南地区,但是失败了,然后他率军返回了广东。后来他再次进攻赣南地区,结果又失败了,在逃跑的时候掉到河里淹死了。

李成栋之前在同南明作战的时候,可以说是无往而不利,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是反清归明后,对清军的数次作战,没有一次打赢的,这其中的道理很引人深思和回味。

前面说到清朝的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军前来,重新占领了湖南。1649年9月,在还未完成既定任务,也就是消灭原大顺军组成的忠贞营的情况下,就撤离湖南,班师回朝了。原因在于清朝为了镇压原山西大同总兵姜瓖的反清运动,调集了大量军队云集山西,导致京师兵力空虚,需要济尔哈朗率军回去镇守。南明军队趁机再次反攻湖南。

在1649年1月15日,清朝山西大同总兵姜瓖在大同,宣布反清归明,引起了山西各地的响应。很短时间之内,除了太原和少数地方外,山西各地基本上都宣布归附南明,并且还引起了陕西、甘肃等地的反清运动。这些都牵制了清朝很大的军事力量,支援了南明在南方的反清斗争。

山西紧邻清朝中央政府所在地北京,地缘位置极为重要,清朝调集了大量军队镇压姜瓖的反清运动,甚至使得多尔衮亲征。

还有,当初平定了江西金声桓、王得仁反清运动的清军,没有深入广东,而是北返。济尔哈朗征服湖南后,还没等剿灭完原大顺军组成的忠贞营,就率军北返,造成当地兵力空虚,以至于被南明反攻湖南。都是因为姜瓖在山西的反清运动以及随之引起的北方其他地方的反清运动,牵制了清朝大部分军队,造成京师兵力空虚,急需他们回去镇守。

在清朝大军的连续围剿下,山西再次为清朝占领。

在1648-1649年的这段时间,清朝的大部分精力都在平定这上述的这些反清运动上,分身乏术,无力再进一步进攻南明朝廷,南明得以喘息。

湖南的南明官军、广东的李成栋军、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军、山西的姜瓖军,虽然声势庞大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缺乏全局意识,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未能统一行动,最后被清军各个击破,大好的第一次抗清高潮的局面就这么断送了。

到了1650年,上述的反清运动基本上被平定得差不多了,清朝决定开始再次进攻南明各地。1650年初,清朝调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率军再次南下,孔有德由湖南攻广西,耿仲明、尚可喜经江西取广东。

定南王孔有德

清朝入关后,军队满打满算也就是十万左右,但是能在短时间内,接连消灭大顺政权、南明弘光政权、隆武政权,占领了整个北方和一半的南方。除了八旗军队厉害外,更多的还是实行了“以汉制汉”的策略,用投降来的大批汉人将领和军队去攻打南明。本篇文章讲到的先是投降清朝后又归附明朝的三大总兵、还有三王,全都是汉人。

在三王的攻击下,到1650年11月,南明永历政权所能控制的土地基本上再次龟缩到了刚成立的时候,而清军的攻势却丝毫没有减弱。

正当永历朝廷生死存亡之际,此时已在云南站稳脚跟的农民起义军——大西军,决定联明抗清,大西军的加入为南明至少续命10年。可以这样说,在1651年前,南明的抗清主力是官军,但是此后,南明主要是依靠以大西军为主的农民军来对抗清朝,才得以苟延残喘。

下篇文章我将会讲述大西军,欢迎大家关注。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顾诚《南明史》;(美)司徒琳《南明史:1644-1662》


相关文章:

占据半壁江山,拥兵数十万,南明弘光政权为何仅存在了一年?——南明悲歌(1)

他是南明最有作为的皇帝,一心光复大明却毁于内耗,令人可惜可叹——南明悲歌(2)

长河飞烟讲历史
历史学硕士 基于史料与学术研究成果来讲述中国古代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