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必读》曰:“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故曰先天之本在肾。”
肾为先天之本,蕴藏着“精气”,主管着先天禀赋、生长发育、五脏六腑的功能。
肾中所藏的“精气”来源于父母,在我们的躯体、脏腑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所以,肾又被认为是“生命的起源”,更是我们体内的奇经百脉、五脏六腑的根基。
肾精充盈,身体就会少点病痛;肾精不足,肾气亏虚,御邪力弱,身体就容易感邪得病。
肾主骨,肾精充足,骨骼得到“髓”的滋养则会坚固有力,孩子才能长个子;若肾精虚少,骨髓化源不足,则可能导致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等问题。
所以,入冬以后,我一再提醒家长要帮孩子补肾。今天,我就来重点讲解3道补肾方,家长要抓紧学习,给孩子用起来。
温肾阳:沐足方
俗话说,养树先养根,养人先养脚。
人有脚,树有根。如果把孩子的小身板比作一棵小树苗,那么,他的小脚丫就相当于“树根”。
入冬以后,小树苗的生长速度会放缓,与此同时,也正是“养根”的好时机,若我们把“能量”都收到根部,让根系强壮起来,树苗就能长成参天大树。孩子的生长发育也一样,只要家长帮他们养好“身体之根”,让“根系”扎实起来,孩子就能茁壮成长、长高长壮。
要如何把“身体之根”养好呢?入冬后,我比较推荐的一个方法就是泡脚。
● 脚上有两大肾经要穴
我们的脚上有两大肾经要穴——太溪穴与涌泉穴。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源源不断滋养人体的肾水,经常泡脚能刺激该穴,起到滋阴降火、培阳补肾的作用。
涌泉穴是肾经的首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由此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经常泡脚能刺激该穴,起到滋养肾阴、温补肾阳的作用。
● 寒从脚起,寒邪易伤肾阳
《黄帝内经》曰:“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
脚是阴气和阳气的起点,孩子稚阴稚阳,阴气阳气不稳定,脚底对全身气血和经络运行的影响就更敏感。
而且,天为阳气,地为阴气,脚更是“诸阴之会”,是阴经聚集、阳气最薄弱的地方,所以,孩子的脚是最容易受寒的部位,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寒从脚起”。
冬季寒邪当令,寒邪由脚侵犯人体,易循经而上,损伤肾阳。因此,入冬后,要经常让孩子泡泡脚,驱寒、温肾阳。
● 泡脚技巧
日常保健要泡:如果孩子体质还可以,平时没有什么病痛,家长可以用40℃左右的温水,泡10~15分钟,每周泡2~3次,都可以起到保健、驱寒、温肾阳的作用,水位要没过三阴交穴。
体质虚寒要泡:如果孩子体质虚寒,换季容易生病,身材瘦小,家长则需要给孩子用沐足方泡脚了,在水中加入香薷、藿香、荆芥穗、艾叶等药材,都能帮孩子解表、温经、散寒,每次泡10~15分钟,每周泡2~3次。
受寒着凉更要泡:尤其是在孩子受寒初期,出现打喷嚏、鼻塞、流清涕、畏寒怕冷、起鸡皮等表现时,更要及时泡,每次泡10~15分钟,连续泡2~3天。
助肾阳:暖贴
“腰者,肾之府也”,“府”即居处、家、储藏之处的意思,这句话所表达的即是:腰部是肾居住的地方,肾气、肾精也储藏于此。
若腰部气血流通,肾的敛藏功能就会更强,人的元气就更充足,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说法。
入冬后,寒邪当令,寒性凝滞,寒邪入侵身体会让气血阻滞不通、运行不畅,如果是腰部受寒,更是会损伤肾阳。
也就是说,养肾除了要养脚,还要护好腰。入冬以后,要给孩子穿长一些的打底衫,或者高腰裤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出门,都要把衣服束进去,避免孩子的腰部或腹部受寒着凉。
孩子的腰上有两大肾经要穴——肾俞穴与命门穴。
肾俞穴:位于腰背部,高度刚好与肚脐(神阙穴)平齐。肾里面的寒湿之气就是通过肾俞穴输送到膀胱经,再排出体外。穴位养肾,首推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肾俞穴,经常刺激该穴有助于温补肾阳、强腰利水。
命门穴:此为督脉的穴位,命,人之根本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故称两肾之间为生命之门,简称“命门”。“命门”是生命之火起源的地方,也是肾阳之气聚集之处,五脏六腑以及人体的生命活动都由它激发和主持,经常刺激命门穴可以起到强肾固本、温肾壮阳的作用。
对于小宝宝来说,家长可以每天早上帮他们工字搓背或横擦腰骶部,腰骶部正好包括了肾俞穴、命门穴等穴位,家长可用手掌或大小鱼际做快速往返摩擦,以透热为佳,大约擦20~30秒,可透热1~2遍。
大一些的孩子(2岁以上)可以用艾灸或穴位敷贴的方式来助肾阳,艾灸每次灸5~10分钟,一周灸两三次即可,艾灸完要多给孩子喝水。
也把暖贴贴在肾俞穴、命门穴,每次贴2~4个小时,一周贴2~3次。
固肾精:健脾补肾汤(新四神汤)
除了外治法,家长还需要掌握内调法,利用食养、食疗的方式帮孩子温肾阳、补肾气、养肾精。
一方面,家长要多给孩子吃黑色的食物。传统医学认为,黑色入肾,多吃黑色食物能起到养肾的作用,像我们平时经常看到的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木耳等,这段时间都可以给孩子吃一吃。
推荐吃法:莲藕排骨黑豆汤、黑芝麻糊、黑豆浆。(具体做法可翻阅食疗书)
另一方面,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食疗,像我平时推荐的健脾补肾汤,一周可以喝两三次,消化好时喝。
健脾补肾汤的组方为:山药、芡实、白扁豆、南杏仁。
山药,是补脾肾的“高手”,它味甘,性平偏温,归脾、肺、肾经,能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¹。
芡实,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能益肾固精、补脾除湿¹;它最擅长之处就是“固肾”,若孩子的肾精有所亏损,我们要先把肾精收敛固摄起来,等肾精足够稳固了,再进行补虚。芡实在全方中发挥着“门卫”的作用,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疗转化为水谷精微再“守”于体内。
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能健脾、化湿、和中¹,白扁豆主要负责化湿,减轻脾的运化负担,脾的运化能力提高了,就有富余的能力反哺“先天”肾精。
南杏仁,味甘,性平,归肺、大肠经,能降气、润肠、通便¹,山药、芡实等具有收涩之性,单纯用这三味食药材可能会引起孩子大便干硬、羊屎便、便秘等问题,所以,在此加入润肠通便的南杏仁,正好能平衡它们的收涩之性。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唐德才.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