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取样法
体验取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ESM)是一种实时数据收集技术,通过在自然环境中多次测量个体的体验、行为和情境,为研究者提供高生态效度的数据。以下是 ESM 的核心信息及在研究中的应用示例。
核心概念
1. 重复测量
体验抽样涉及重复测量(即参与者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相同结构的多项测量)。这是一个必要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因为纵向和潜在生长设计也使用重复测量。
2. 瞬态现象
体验抽样研究旨在检查瞬态状态、行为或体验如何影响后续状态、行为或体验,理想情况下,这些影响的机制和/或边界条件。因此,经验抽样通常不用于检查一个人的理论上稳定的特征(即性格)或他们的情况(即规范),尽管这些可能作为边界条件感兴趣,或者出于经验(即测量)原因而被整合到经验抽样设计中。
3. 个体内 (Co) 变异
体验抽样的最后一个要素是它对个体内部(共)变异的关注。这与我们之前关于“重复测量”一节中的讨论相吻合,因为通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相同结构的几份报告,研究人员可以检查“个体内部”发生的方差。
核心特点
1. 实时性:参与者在特定情境下即时记录自己的体验或行为,减少回忆偏差。
2. 自然情境:不需要特定实验场景,直接在参与者的日常生活中收集数据。
3. 多次测量:通过一天、多天或更长时间的重复数据采集,捕捉动态变化。
4. 灵活性: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短信提醒、问卷、甚至纸质记录表。
ESM 的研究流程
体验取样法(ESM)的研究流程包括研究设计、数据采集、分析等环节,需要系统化地将理论和技术结合,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以下是 ESM 的具体研究流程:
1. 明确研究目标
a. 核心任务:确定需要研究的动态过程或情境性现象。
b. 关键问题:
需要捕捉什么变量的实时变化?
这些变化如何与情境或时间相关?
2. 确定研究设计
a. 选择变量
主观变量:情绪、动机、专注力、疲劳感等(参与者自我报告)。
客观变量:步数、心率、屏幕时间、位置数据等(通过设备记录)。
b. 定义测量频率
固定间隔:如每天测量3-5次(早、中、晚)。
触发机制:基于事件发生(如完成运动任务后记录)。
c. 数据采集时长
短期:1周左右,适合捕捉短期行为变化。
长期:1个月或更长,适合分析稳定趋势。
根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持续时间:
d. 工具与平台
使用移动应用(如 Ethica、Paco、SurveySignal)或硬件(如智能手表、运动追踪器)记录数据。
3. 制定采样方案
a. 参与者选择:
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同时选择能完成多次数据采集的对象。
b. 采样数量:
个体内研究:关注每个参与者的动态变化。
群体研究:确保样本量足够分析个体间差异(通常20-100人)。
4. 数据采集实施
a. 参与者培训
教育参与者如何使用数据采集工具。
强调及时性和准确性,避免记忆性偏差。
b. 提供采集工具
配备手机应用、智能手表或问卷记录表。
c. 设置提醒机制
定时推送通知,或通过短信提醒参与者填写数据。
示例提醒内容:“请记录您刚刚的运动感受,1分钟即可完成!”
d. 实时监控
研究者检查数据收集进展,提醒缺失数据的参与者。
5. 数据分析
a. 数据整理
将实时采集的主观数据与客观数据整合。
检查缺失值,必要时使用插值法处理。
b. 时间序列分析
个体层面:分析情绪、行为等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群体层面:比较不同群体的变化模式。
c. 混合模型分析
用于处理嵌套数据(如个体内部与个体间差异)。
d. 数据可视化
通过图表(如时间序列图、情境关联图)展示动态变化。
6. 结果解释与报告
将数据结果与研究问题和理论框架相结合,分析以下内容:
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情境对行为或体验的影响。
时间和群体特征的差异。
建议:
用清晰的视觉化图表辅助结果展示。
结合实际情境讨论结果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7. 伦理与数据保护
知情同意:参与者需了解数据如何被使用和保护。
数据匿名化:防止个人隐私泄露,尤其是涉及地理位置等敏感信息时。
相关例子
案例 1: 屏幕时间管理策略对家庭氛围的影响
目标:记录家长在不同时间段对屏幕时间的管理方式和家庭互动感受。
实施:家长通过短信或App在屏幕使用冲突后填写调查表,记录管理策略和冲突强度。
分析时间点和策略之间的动态联系。
案例 2: 课堂活动对幼儿身体活动的影响
目标:研究幼儿在不同类型体育游戏后的情绪和社交行为变化。
实施:教师定期填写幼儿的参与度和行为表现。
幼儿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表情符号(如笑脸或哭脸)自我报告感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挑战和注意事项
1. 参与者依从性低
挑战:参与者可能忘记填写问卷、忽略提醒,或因频繁测量而感到疲惫。
注意事项:
简化流程:减少每次填写问卷的时间(不超过2分钟)。
设定合理频率:平衡数据需求与参与者负担(如每天3次)。
技术辅助:通过手机App或可穿戴设备设置自动提醒。
激励机制:提供奖励(如礼品卡或参与证明)以提高参与率。
2. 数据丢失或质量不佳
挑战:实时采集的数据容易因参与者未及时填写或设备故障而丢失。
注意事项:
实时监控:研究者定期检查数据采集进度,及时跟进缺失数据。
备份数据:使用云存储或本地设备定期保存数据。
敏感数据提醒:设置重复提醒,确保关键数据点被填写。
3. 回忆偏差
挑战:如果参与者未即时填写数据,而是事后补填,可能导致回忆性偏差。
注意事项:
即时采集:强调“实时记录”的重要性,减少延迟填写。
简明提醒:通过App或短信推送短语提醒,如“现在的心情如何?”
使用触发事件:基于参与者的活动或情境(如完成运动任务)即时触发填写。
4. 数据量大且复杂
挑战:多次测量产生的数据量巨大,数据整理与分析复杂。
注意事项:
提前规划变量:仅采集必要变量,避免不必要的数据冗余。
使用分析工具:采用专业软件(如 SPSS、R、NVivo)管理和分析数据。
数据整合:明确如何将主观报告与客观数据结合(如时间戳对齐)。
5. 生态效度与控制性冲突
挑战:虽然ESM注重自然情境,但缺乏实验室研究的控制性。
注意事项:
明确背景变量:记录可能影响结果的情境因素(如天气、活动类型)。
分层设计:将参与者分组,分析不同情境中的数据差异。
结合实验研究:与实验室研究结果对比,增加解释力。
6. 技术依赖与设备问题
挑战:数据采集高度依赖智能设备,可能因设备故障或参与者技术不熟悉导致问题。
注意事项:
设备培训:在研究开始前为参与者提供使用指导。
备用方案:提供纸质问卷或简单记录方式,作为技术故障的补充。
设备测试:研究前检查设备稳定性,减少故障发生。
7. 隐私与伦理问题
挑战:实时采集可能涉及敏感数据(如地理位置、情绪报告)。
注意事项:
知情同意:清楚说明数据用途、匿名处理方法和参与者权利。
数据加密:对数据进行匿名化和加密,确保隐私保护。
敏感数据选择:避免不必要的敏感信息采集,确保研究需求与隐私保护的平衡。
8. 文化或环境适应性
挑战:在不同文化或环境下,参与者可能对频繁记录感到不适或抗拒。
注意事项:
文化敏感性:设计符合参与者文化习惯的问卷与提醒方式。
语言适配:确保问题表述易于理解,避免术语化或复杂化。
本地化预测试:先进行小范围测试,根据反馈优化设计。
9. 样本偏差
挑战:由于ESM要求较高,可能吸引更有时间、技术熟悉度更高的参与者,导致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注意事项:
样本多样化:从不同背景的参与者中招募样本。
合理筛选:排除可能无法完成多次记录的对象(如时间非常紧张的人群)。
10. 数据分析的统计要求
挑战:ESM数据通常具有嵌套结构(多次测量嵌套在个体中),分析复杂。
注意事项:
采用混合模型:如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inear Mixed Effects Model)处理嵌套数据。
时间序列分析:针对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应用适合的统计方法。
团队协作:与统计学专家合作,确保数据分析的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