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桃李无言》研讨会在京举行
陈大立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
方颖 厦门大学副校长
宋智勤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
宋智勤在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中表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桃李无言》正是秉持这一重要战略,聚焦教育扶贫这一重大主题,通过真实的故事、感人的影像、细腻的视听语言,深刻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将坚持教育优先、促进教育公平的方针理念,生动展现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弘扬了广大教师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桃李无言》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将创作融入实践。影片采取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相结合的手法,通过与当地群众的深度交流,准确捕捉了教育扶贫工作的点滴细节,营造了接近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文氛围,赋予了深刻的表现形式。通过反复打磨、精心剪辑的影像资料形成了完整而又富有感染力的影像叙事结构,确保每个镜头都具备独特的叙事价值,每段影像都呈现细腻的情感层次。同时,人物的成长为主流,跨越城乡和多种文化,形成具有叙事张力的视觉与情感体验。本片坚持以叙事策略为核心,将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希望融入其中,将人们之间的情感连接和社会发展的复杂性融入其中,展现了教育扶贫的根本大计和宏大图景。另外,影片不仅关注个体成长,还将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变革和集体奋斗,用光影书写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奋进篇章。
黄建新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院长,《桃李无言》总监制
黄建新表示,教育是一个非常宏大与关键的主题,几乎伴随每个人的一生,能决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的命运。真实是《桃李无言》的第一要素,在确定剧本和团队之后,主创第一时间前往拍摄地进行考察和采访。为了达成真实,摄制组长期与拍摄对象共同生活,让他们习惯于摄影机的存在,能够在镜头前流露出最真实的感觉。由此,宏大的主题化为每个具体的人身上发生的变化,非常具有说服力,达成了与剧情片截然不同的感人效果。本片也是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出品的首部影片,之后会结合学院教育,继续推出优秀影片。
张应辉 福建省委宣传部电影管理处处长
张应辉表示,2023年12月,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成立电影《桃李无言》福建工作专班,共同推动电影的摄制工作,要求省委宣传部、省市电影局与电影主创保持密切联系,对电影进行全力支持。一是协调方面的支持,指导福建省电影剧本创作中心对电影剧本给予支持,对电影项目各个环节进行绿色通道的处理,积极对接国家电影局,用最快的时间拿到公映许可证,对电影的拍摄和取景、人员、采访、送审报批等工作进行协调,让这部电影在行政审批上一路畅通,保证了电影及时的发行放映。二是加强电影的扶持,把《桃李无言》列为福建省的重点扶持影片,提供资金与宣发上的帮助。接下来,福建省电影局将推动本片在全省进行巡展,组织福建省内的师生观影,并推出本片的影评征文比赛等,扩大影响。还将结合每年的“走出去”工程,推荐《桃李无言》在国外进行展映,积极申报各类电影奖项。
李晓红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桃李无言》制片人
李晓红表示,《桃李无言》的整个制作过程让人真切感受到电影人创作的不易,影片拍摄的是一个个师生间的感人故事,电影教育同样也应该将电影人克服各种困难、拍出好作品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为实现建设电影强国奉献力量。全体主创人员、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花费巨大精力完成这部作品,得到了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大家唯一的目的都是拿出优秀的作品回馈社会、回馈观众。目前片方已经做好了三种外语的字幕翻译,还将进一步推动本片的海内外发行工作,让全世界更多人看到这部影片。本片选择在国际消除贫困日上映,既是对多年来教育扶贫工作成果的记录,也是未来讲好中国故事、向全世界展示优秀的中国形象的新开始。
刘玉龙 推普脱贫单元导演
刘玉龙表示,教育扶贫是一个非常波澜壮阔、非常庞大的事业,涉及很多具体的人和事物。在拍摄初期,经过大量调研,剧组认为最适合这一题材的形式就是纪录电影。主创团队调研后,决定采用7个不同的人物的故事,涵盖不同年龄段,来呈现一个完整的求学之路。在这个过程当中,能看到每个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都能够得到老师、学校,包括政府的各种帮扶,也能看到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具体的个体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奋斗史,更能反映在国家和教育部门的帮扶下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奋斗史。同时,这7个人又代表了中国教育扶贫事业的7个方面,所以主创决定采用这种方式,用典型的个人故事来呈现中国教育的方方面面。团队分为7组,同时在全国16个省市区进行调研和拍摄,前后参与的工作人员有700多人。由于拍摄时间紧张,调研与拍摄是同步进行的,经过长期相处,拍摄团队与拍摄对象建立起亲人般的关系,因此可以捕捉到非常自然的、真情流露的片段。本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也是所有参与拍摄的工作人员集体创作的成果。
张宏 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全国政协委员
张宏表示,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十周年,《桃李无言》的创作正是用实际行动对总书记讲话的落实,用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情怀,真实反映了新时代的教育扶贫事业。这部影片的真实之处就在于,不仅关注光荣与梦想,更用真实的镜头和真实的电影语言去关注老百姓的痛点、他们的期望与奋斗,以及奋斗过程中或喜或悲的眼泪。这部影片之所以让人感觉可信、可敬,就在于它真诚、真实。贫困是世界历史上广泛存在的问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进程,实际上也是与贫困做斗争的历史。近几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脱贫攻坚宣告取得决定性胜利,但目前还缺少从教育扶贫、知识扶贫的角度拍摄的电影,《桃李无言》真正体现了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以及知识如何改变命运。影片反映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七个故事中,无论哪个地域、哪个民族,都充满着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不向困难屈服,这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强大的动力所在。影片中教师的形象不但伟岸,而且特别亲切,对学生而言老师就是父母一般的存在。这部影片还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优越性,这些原本的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生活,接受完整的教育。第三与第四部分之间的段落略显繁复,可以精简处理使故事与人物再集中一些。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胡智锋指出,《桃李无言》是一部动人的影片,主要有五大亮点。第一是立意高,本片不同于普通的纪录片,具有国际视野,将中国的教育扶贫置于更宏大的语境中,这样的立意体现在影片取材的方方面面。影片没有呈现悲惨的故事,而是在困境中展示不屈服、不放弃、坚韧不拔、拼搏向上的奋斗精神,由此在人类扶贫大语境下展示中国成就、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第二是情感浓。每个故事都深深让人动情,描绘了身处逆境中的努力、奋斗、拼搏,以及学生、老师与家长之间浓厚的情感,没有任何煽情,能够真正触动心灵。第三是细节精。影片中每一个小道具、每一个孩子的情绪和眼神都达到了剧情片般的精准,超越一般的纪录片,非常精致。第四是视听美。影片能捕捉到让人心旷神怡的自然景观,也有非常动听的原创配乐。第五是意义深。本片展示了新时代的中国形象,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中国和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值得向国际国内推广传播,对于理解教育、扶贫和中国式现代化都是非常好的生动教材。
侯光明 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
侯光明表示,观看《桃李无言》是一次震撼体验,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精湛的呈现是非常难得和宝贵的,是涉及教育题材的影片中难得的佳作。影片题目为“桃李无言”,实际上是一种无言的、安静的倾诉,说是无言,胜似有言,用貌不惊人的影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能够震撼甚至净化心灵。影片选择的拍摄对象极具真实性、代表性,七个故事涵盖不同地区、不同教育阶段,直面拍摄对象遇到的困难,也呈现克服困难的各种政策和努力。《桃李无言》虽然是纪录片,但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视听效果,同时保证了真实性,既感人又生动,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历史认知价值。希望这部电影能够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中国教育。建议影片各方加强宣传,利用各种渠道发行,积极推动本片进入校园。
陈旭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陈旭光指出,《桃李无言》在结构创意方面比较成功,这种结构可以联系到20世纪各个阶段中国文学中宏观全景式的作品,但更直接的影响借鉴还是来自近年来的“我和我的”电影系列。本片可以看作“我和我的”电影系列所树立的原型结构在纪录片领域的一次成功延伸,可以称之为新主流纪录大片。影片七个故事关注了七个不同地域、年龄、性别的人物,涉及不同的教育阶段,又能在国家整体的视角下将他们统一起来,具有充足的史诗性。在宏大之余,本片也兼顾了人物的鲜活性和真实性,某些段落的抒情性也让人印象深刻,将纪实风格与抒情和写意相融合,使其艺术表现力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具有真实性的纪实可能将更加重要。个别故事如悬崖村一段,如果加入后续发展可能会更让人感动。
皇甫宜川表示,《桃李无言》这部影片引发了很多感触,深切体会到国家教育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和积累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成就。本片真实的故事力量令人动容,也是其最大亮点,要实现这种真实,需要对人物和故事进行挖掘和呈现,这点在影片各个感人的细节中得到了体现,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对历史富有力量的留存,足见主创团队在调研和实地观察中的用心。七个故事的结构和影像叙事沿循从个体到整体的结构逻辑,并通过时间轴和地图展开这个结构,是很有意味的表达,既是个人的成长故事,也是教育扶贫事业的完整图景。对比成为本片最突出的镜头语言,展现了美丽自然下的贫困以及过去与现在的反差,使影片呈现出历史感、当代感与未来感。本片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艺术创作和实践,具有全民性,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像一股清风,为人们提供一个了解教育扶贫的窗口。部分段落可以在剪辑上寻求平衡,更多地保证影像现场的流动性和连续性。
赵卫防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研究员
赵卫防认为,《桃李无言》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纪录片中,纪录性叙事和戏剧性叙事的配比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纪录片的感染力必须通过两种叙事的结合产生。本片的七个故事都围绕特定的叙事任务进行,也有很鲜明的纪录片本体特征,两种叙事的配比做得比较好,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纪录片的艺术特色,影片前半部更多体现感动,后半部体现出成长,完成得比较到位。同时,本片整体展示了中国特色的扶贫教育,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以个体的命运来表现出宏大问题,具有宏大的史诗性价值。影片部分故事中不同群体的叙事比重可以平衡得更好,有些素材存在稍显简短和派生内容的重复等问题。
张国涛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国涛认为,《桃李无言》展现了教育事业与扶贫攻坚的成果,采用了过程与同期声等真实纪录的形式,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可以见到人物形象,也可以见到生命的力量。影片以人为本、以情动人,精致的自然风光拍摄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本片生动呈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过程,从国家对困难地区各方面的大力投入中也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制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特点。可以提高的方面在于,本片七个故事的侧重有所不同,有时可能会造成关注重心偏移的问题,在形式与风格上可能也需要更进一步加强整体的一致性。
谭政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电影艺术》主编
谭政表示,《桃李无言》描绘的教育现状让人感触很深,能深切体会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扶贫事业不仅在于经济扶贫,更是教育与知识扶贫,影片中呈现的多为边远地区,其景象、人物与少数民族服装等多重信息构建了特殊视角,使影片具有特殊的意义。多个地方与人物的故事,最终构建出多角度展现国家的全景叙事。影片在镜头语言方面比较讲究,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等手段,呈现出拍摄地落后现状之外秀美的一面,每个段落人物肖像呈现让叙事结构富有形式意味。影片对于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也很有意义,有助于消除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扶贫脱贫的成就。影片也存在可以提升的方面,比如某些段落的视点进入应按照合理的叙事原则,使其更加自然,结尾部分有一些令人回味的镜头段落会更好。
END
《电影艺术》微店
扫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