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近20场大战!《澶渊之盟》缔结宋辽120年和平

文摘   历史   2022-09-28 07:46   四川  



从某种角度看,澶渊之盟与其说是北宋的一纸不平等合约,毋宁说是历史条件下的无奈之举。因为就在宋真宗即位的997年,面对40万粮草被劫之奇耻大辱,北宋竟然将西北五州割让给了西夏


66年战争换来120年和平

                 文:罗松涛    图:网络



赵匡胤兵不血刃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迫在眉睫的工作是继续周世宗的未竟事业:收拾“五代十国”的烂摊子,并彻底根治唐朝藩镇割据的后遗症。

按照谋士赵普献上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略,赵家兄弟俩南征北战多年,总算将南方各地大小政权基本收拾服帖。宋太宗统一北汉(今太原一带),占据了表里山河的战略要地,准备一鼓作气拿下“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包括今北京、天津北部,以及冀北、晋西等地。938年,契丹从石敬瑭手里获得此地,将疆域扩展到长城一线。

此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宋而言,更是与国家危亡攸关的一块战略要地——十六州是农耕民族难得的牧马之地,也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

赵光义大军兵锋直逼幽州,而辽军早有准备。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一场恶仗在高粱河展开。

宋军挟天子之威,乘胜进军,但赵光义无疑高估了北宋初创时期的国力,同时轻视了辽军的战斗力。宋军招致惨败,宋太宗艰难脱逃。此战让宋军屡试不爽的“大纵深突破”战术破产,让宋不得不暂停下统一北方的步伐。

辽于907年建国,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以游牧为本的契丹族吸收农耕技术,学习周边各国(地区)的文化,越来越发展壮大。

通过高粱河一战,辽国上下信心倍增,随后多次大举南侵,宋军所幸加强了城防和战备,涌现出以杨家将为代表优秀边防将士,不但抵御了侵略,还取得多次胜利。

经过一个“六年发展期”,北宋经济恢复,念念不忘高粱河之耻的宋太宗又鼓足雄心,于986年誓师北伐,目标依然是“燕云十六州”。取其年号,史称雍煕北伐。

此时,辽国国力鼎盛、兵强马壮,又在北方以逸待劳,劳师袭远的宋军无异于以卵击石,先后在歧沟关、陈家谷、君子馆遭遇惨败,虽然在随后的土登寨、唐河、徐河等地获得局部胜利,但不能从总体上改变雍熙北伐的败局。

北伐也有贡献,那就是重创辽军,为宋赢得又一个五年的和平期。

接下来,辽处于攻势,从边境上的小规模袭扰到大兵团长驱直入,可谓气势汹汹。宋军则从多年战争中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训练骑兵、加强城防体系建设,使入侵辽军每前进一步都损兵折将,白白地耗损了兵力和国力。

从子河汊之战到雄(州)、瀛(州)莫(州)战役,再到遂城羊山之战和望都之战,双方互有损失。宋军挫败辽军的锐气,让辽军由速决战变成了持久的拉锯战。

1004年,终于到了北方游牧区和南方农业区生死对决的关键时刻。辽国兴兵20万,太后、皇帝亲征,试图一举击败宋军,让宋乖乖坐到谈判桌前。在寇准等人的坚持下,宋真宗亲临澶州督战,老将李继隆统一指挥宋军,打响了著名的澶州保卫战

宋军一箭射死对方统帅萧挞凛,严重挫伤辽军士气;交战时充分发挥城防和军械优势,打乱辽以打促谈的企图。此役是宋辽两国的最后一场大战,双方签订澶渊之盟。河朔地区百年动乱宣告结束,接下来是长达120年的和平。 

宋辽之战连绵66余年,互有攻防,胜负参半,最终和谈保持南北对峙的均势状态。从大了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握手言和;具体而言,是宋辽两国势均力敌而不得不缔结城下之盟

从某种角度看,澶渊之盟与其说是北宋的一纸不平等合约,毋宁说是历史条件下的无奈之举。因为就在宋真宗即位的997年,面对40万粮草被劫之奇耻大辱,北宋竟然委曲求全,将西北五州毫无保留地割让给了西夏。

北宋的政治家不可能预料不到,西夏人欲壑难填,接下来的战场肯定会在西北摆开,为了不两面受敌,迅速搞定辽国乃是上上之策。

至于1122年的那场“宣和伐辽”,只是一位阉人泄愤的无聊之举,或算是宋辽结束对峙前的一丝微弱的信号。


附:

第一次宋辽之战(收复燕云十六州)

1、高粱河之战:

979年7月初,宋军(12万)为夺取幽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被辽军(5-6万)大败,宋军死伤万余,宋太祖乘驴车逃离。

双方将领:宋太宗-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耶律沙

此战宣告“大纵深突破”的战术已经过时,宋朝统一北方的计划止步,从此被辽全方位压制。

2、满城之战:

979年7月-9月,辽军(人数不详)乘胜大举攻宋,在满城(今河北满城北)被宋军(8万)击败。

双方主将:刘廷翰-韩匡嗣

此战宋军利用敌方轻敌冒进的弱点,采取示形用兵、因势设阵、诈降惑敌等计谋,取得大胜。宋军得以稳住阵脚,打击了辽军的嚣张气焰。

3、雁门之战

980年3月,辽军(10万)进攻雁门(今山西代县),被宋戍边军(数万)击败。

双方主将:萧咄李-潘美、杨业

宋军从背后突袭,以少胜多,杨家将一战成名闻名。

4、瓦桥关之战

980年11月,辽军为报雁门之仇进攻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击败宋军。

双方主将:耶律休哥-张师


第二次宋辽之战

第一阶段:雍熙北伐

5、岐沟关之战

986年3月-5月,宋举大军(10余万)北伐,与辽军(数万)在河北涿州歧沟关决战,惨败,损失数万人。

双方主将:曹彬-耶律休哥

宋军采取外线进攻、分进合击的方式,但统帅个人能力不够、作战计划不周、战时协同不力,后勤保障不继,而辽国正值鼎盛时期,兵强马壮,宋的雍熙北伐计划注定失败。

作为宋辽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岐沟关之战的失败宣告宋军再无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宋彻底陷入被动防守的境地。

6、陈家谷之战

986年5月-7月,辽军在挟岐沟关之战后乘胜追击,将宋军包围于陈家谷口(山西繁峙县)全部歼灭,名将杨业被俘殉国。

双方主将:耶律休哥-潘美、杨业

宋军因主将战略失误、救援不力失败,暴露了宋朝在文官治军、监军制约主帅的军事制度问题。

第二阶段:辽军南侵

7、君子馆之战

986年12月,辽军(数万)进攻瀛州,在君子馆(今河北河间西北)全歼宋军(数万)。

双方主将:耶律休哥-潘美

雍熙北伐之后辽军继续南侵,宋军因为天气寒冷军械损坏、战斗力降低而溃败,此战导致河北防线遭到重创。

8、土登寨之战

986年12月,辽军(数万)进攻山西代州,在土登寨(今山西宁武县东北)遭遇宋军(2千)埋伏大败,被斩首2千余人。

双方主将:耶律蒲奴宁-张齐贤

宋军主将以疑兵迷惑敌军,伏击突袭,以少胜多,很好地贯彻了宋太宗的弹性防御战术。

第三阶段:辽军南征

9、唐河之战

988年11月,辽军(8万)南下围攻涿州,在唐河一带与宋军(1万)展开决战,宋军斩杀辽军1.5万人。

双方主将:耶律休哥-李继隆

在名将的指挥下,宋朝静塞军骁勇善战,将士上下一心,知耻后勇,绝地反击取得胜利。

10、徐河之战

989年7月,

辽军(3万)深入宋境袭击宋军粮草,被宋巡逻军(千余)尾随突袭,宋大军(1万)乘势追击,斩首数千级。

双方主将:耶律休哥-李继隆

宋军将领机智勇敢,灵活用兵,及时抓住战机。孤军深入的辽军大伤元气,此后数年未大举南侵。


第三次宋辽之战

11、子河汊之战

994年,辽军与诱骗挟持的党项骑兵(数万)被宋军伏击,损失60-70%。

双方主将:韩德威-折御卿

辽军以身涉险走小道,遭遇伏击惨败;党项骑兵慑于折御卿的威名,此后长时间不敢滋扰边境。

12、雄州之战

995年4月,辽军因宋军屠杀俘虏进行的报复性攻击战,宋军获胜。

13、瀛(州)莫(州)战役

999年,辽军(10万)围攻宋军(数万),宋军先胜后败再胜,康保裔部3万人覆没,斩首辽军1万余。

双方主将:萧太后-傅潜

辽军避实击虚,发挥运动战特长,以优势兵力击杀宋军。宋军尽管主将傅潜消极避战,但各个作战单元依然发挥出强悍的战斗力,特别是完善的防御体系让辽军损失惨重。

14、遂城羊山之战

双方主将:耶律隆庆-李继宣等

1001年10月,宋军(3.5万)在遂城羊山(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一带伏击来犯之辽军(6万),斩杀敌军2万,几乎全歼其精锐"铁林军"。

宋军首次实施预定的作战方案,加强部队间相互联系配合,留下了宝贵的战争经验——彻底抛弃前沿防御和单纯的弹性防御,构建纵深防御与弹性防御相结合的防御体系。辽军缺乏优秀将领,战败后没有认真总结教训,导致澶渊之战的被动挨打。

15、望都之战

1003年,辽军(10万)攻打冀州望都县,宋军(3万)分头迎击,损失1万余人,名将王继忠被俘,辽军也损失惨重。

双方主将:萧达凛、耶律奴瓜-王超、王继忠等

辽军拥有优势兵力,主将萧达凛指挥得力,双方以骑兵对骑兵,均未占到便宜。宋军兵力数量远远少于敌军,指挥呆板,粮道被劫,都是战争失利的因素。

16、澶洲之战

1004年闰九月,辽军(20万)举国南侵,在澶洲(河南濮阳)被宋军(数十万)所败,战死3万余人,伤6万余人。

双方主将:萧绰、耶律隆绪、萧挞凛-宋真宗、李继隆

宋军充分发挥城防和军械优势,打乱了辽以打促谈的企图,对促成澶渊之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役是宋辽两国的最后一场大战,结束河朔地区的百年动乱,维持了120年的和平。 

18、宣和伐辽

1122年5月,宋军(10万)向拒马河一线辽军(1万)发动进攻,大败。

双方主将:童贯、种师道-耶律大石

宋军误判轻敌,战斗力下降,又不熟悉地形和敌军战法。这一战,北宋政治体制的腐败昭然若揭。


喝茶·旅游

美食·杂谈


(微信:ssqs2013   QQ:44625009)

松林涛声
品茶、旅游、美食、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