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尔多神山脚下
作者:罗松涛
翻越巴朗山,天路,从云间一级级滑下,顺小金川向西漂流。漂啊漂,漂得身心舒坦,按路边中路藏寨的指示,过河,再盘旋上山。
拐弯一个接一个,常态;道路愈加逼仄,陡峭,人和车似乎都要熄火。蓦地,峡谷大变戏法:峡壁退而为大片坡地,庄稼青绿、果木扶疏,石砌的藏寨点缀其间,笔直的碉楼直插云霄。牛在林下悠闲进食,或在路上旁若无人地行走。人偶尔出现,端坐树荫下,友善地笑笑,又回头闭目养神,或静穆地看山。我们踅摸一番,瞅准一座高大的碉楼拐进小路,在大块玉米地后觅得丹巴·喜波拉民宿。
这是一座典型的碉楼式寨房,黑色窗框和红褐色房檐,显得通体白墙格外醒目。房屋四层,底楼的家畜圈舍变为厨房、卫生间和客房,楼上的锅庄室和住房一例改为标间,天井直通三楼,保证良好的采光。我们的房间在三楼,门前一方大露台,正对克格依村的“海子坪”。作为2019年甘孜山地旅游节的主会场,它一度热闹非凡。如今,广场复耕,混凝土浇筑的主席台野草萋萋。扶栏远望,想象三年前的盛况,难免唏嘘一番。我倒更希望保持眼前的境况,阳光洒在这片珍贵的平坝,农作物、野草和荆棘各安其好,宁静和谐的氛围是逃离都市者的难得抚慰。
“嘛嘛呢哦嗡……”,一个似有时无的声音,从半空飘来。寻上楼去,仍有一方露台,围栏挂着经幡,偶尔翻动飞扬;栏杆拐角树一面国旗,鲜艳夺目。四楼只有两间房,干练紧凑,当地人叫角楼,也叫家碉,设有经堂、住房,是一家人最后的退却和防御。循着声音,我从一架钢梯小心翼翼地爬上楼顶。声音戛然而止!一位矮壮的老人,民宿男主人阿西嘎布,手提念珠,冲我笑着缓缓站起身来。寒暄几句,老人便转过身,弯腰检查太阳能热水器。我后悔自己的唐突,便不再言语,任由阳光灼热地直射。然而,栏杆四角耀目的白石和幡旗让我无法紧闭双眼,何况眼前高耸的碉楼,和直接云天的墨尔多山,似远实近。
碉楼,我曾多次近距离观赏。茂县黑虎寨的“邛笼”和西湖寨的残碉、汶川布朗寨的黄泥土碉、理县桃坪羌寨的石碉……,但都是羌碉,且无一例外建在阿坝州的山梁上,为防御入侵之敌。这里是甘孜,“千碉之国”丹巴县,这些四角、六角、八角,甚至十三角,高达30-60米的宏伟建筑,有的耸峙山坡、有的伫立河谷、有的则建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在两千年前始建时,藏碉并不是防御工事,而是为降妖伏魔、保佑吉祥,就像汉地镇妖祈福的各种宝塔。在远去的岁月,人们就地取材,一片片垒砌石头,一步一个脚印走到高处,去查看水源、庄稼和牲畜,探望归家的游子,也瞭望河谷的狼和天空的兀鹰;天黑之后,关闭碉门,默默为众生祈福。后来,世间不再太平,碉楼与战事一拍即合。冷兵器时代,藏地的深山峡谷,加上人工修筑的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和家碉,共同构筑坚不可摧的金城汤池。嘉绒藏人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坚韧,维护家园的安全和族群的延续。
目光转向正北,眼前的藏寨和碉楼被轻易忽视,一座硕大无朋的天然“巨碉”凌空而降,轰然矗立在小金川畔。前方是小墨尔多,以壁立千仞的庞大山体构建稳重的寨楼。山顶“露台”上,墨尔多“家碉”像金字塔一般高耸入云,浑身的褶曲肌理清晰可辨,一条条见证历史的沧海桑田,凭空生出无边的魔力和无限的威严。我不由心存惊怖,生怕神山摄魂而去,抑或崩摧而来;急忙收回目光,白石和经幡上的阳光依旧灿烂,楼下,母鸡带领几只小鸡,从菜园钻进了玉米地。于是,我释然,钻进木石结构的坚固房间,躺在柔软温凉的席梦思上,不求一枕黄粱,却刚好洗却旅途的疲惫和惊惧。海拔不高不低,山风不润不燥……,莫非,我跨越高山大河,就是为了在神山脚下的平缓山坳暂时栖居?
中路,一个很汉化的名字,藏语意为“人和神向往的地方”。2019年末,中路乡撤并到墨尔多山镇,一举卸下“乡”事,继续气定神闲的神仙日子。楼前凉棚遮住日头,几把凉椅围住藏式木桌,桌上摆几碟时令小菜——小白菜、四季豆、莴笋、生菜、蔊菜、芫荽、辣椒、花椒、葱……,就在门前园子里,摘了一茬又一茬。庄稼地有玉米、土豆和青稞,一日三餐的主食都可以这么解决。
饭毕,去村里闲逛。在中路的旅行最适合游走和虚度。没有导游图,相信所有旅者很少有规划路线;即便有现成的四个观景台,也不可能按顺序游览。所有寨楼一个模样,玉米、榆和柳都那么绿着,初来乍到容易犯懵,那就信马由缰,你只需记住某座高耸的碉楼,便能找到回去的路。
沿村外公路向西下行五百余米,来到地图标记的“中路古遗址藏寨古碉群”,并不能觅到半点儿遗存,倒抵达位置最低的那个观景台。低,是相对的。凭栏望去,小金川自东北奔腾而来,路过墨尔多山脚,在不远处的丹巴县城与大金川携手,改名大渡河一路向南流淌。河谷两岸,丹巴高中、墨尔多寺、墨尔多山镇民居次第错落,与巍峨的高山对比强烈,产生极富震撼力的美学效果。正对面,乡村公路像小儿的笔画,歪歪扭扭绕至纳顶山半腰,将柯尔金村和俄多村几十座藏寨逐一连缀。脚底,公路过河后也是歪扭着,但扭不到两回便让山收纳了行踪。幸好如此,低头久看,很容易让人头悬目眩。
另外的1号、2号观景台和落日观景台均在村寨后面的山坡,自西南向东北一线分布。1号观景台有“一大八小”九座白塔,又叫白塔观景台,位于最西边,是欣赏藏寨全貌和日出景色的最佳地点。一场夜雨后,山空色新,云雾自山腰升腾起来,藏寨和碉楼云遮雾绕,整个中路宛如阆苑仙境。月白的天地之间,一夜积雪的墨尔多最先点亮,目光殷殷地注视群山和子民。映雪的光是神山发出的信号,但见晨曦射进峡口,仿佛灯光鲜亮的列车从东边驶来,将雾气照得透明。小金川谷地匆忙醒来,有条不紊地准备接站;列车越来越近,河谷越来越忙碌,越来越亮堂。中路的东方,朝阳在日巴龙山巅一点点耐心勾勒,有时画好的线条又被云雾抹去,但最终光亮的山形全部显现。阳光一边与雾气嬉戏,一边毫无保留地照射,中路台地至此沐浴在温热的光里。
落日观景台位置最高,即便驱车前往,最后那段极陡的山路也足以让人望而生畏。不过一旦在平台站定,顶住扑面而来的猛烈山风,绝对能收获别样的惊喜。忙不迭架起相机,透过长焦镜头,罕额依村的煨桑袅袅而起,海子坪的牛儿缓步归牧,呷仁依村头的妇人安然守护着水果摊……。实际上,这一切发生在夕阳收束光线之后。在这之前,莫日山下这片最大的山坳斜阳璀璨,庄稼和果树如油绿的玉璧,沥青路如黑色绸带,连接一座座白色的藏寨和褐色的碉楼……,中路藏乡恰如一尊精心布置的盆景。太阳的角度渐地降低,降至纳顶山垭口,一束追光越过小金川,刚好罩住整个山坳。光线绝佳,摄影师如获至宝,慌忙构图、调焦、连连摁下快门,来不及考虑画面的细枝末节。太阳落山之后,还有一阵温和的明亮,足以让山坳不紧不慢地呈现丰富的细部。
2号观景台位置居中,可以让人们身临其境地环顾村寨,更好地体味藏乡的人间烟火。在不同时间从各个角度,可以读出中路藏乡的万千风情。但无论如何,正北方向的墨尔多山,永远心平气和地注视各个山坳的芸芸众生。由于有足够的高度,它也总在最后与太阳告别,并将最后一丝光线捐献出来;而在漫长的冬天,更不顾寒冷和重负,以半身冰雪为镜,尽力将太阳的光热反馈万物。墨尔多是雍仲苯教的圣山,藏语全称意为“墨尔多热带地区”,或“居住在墨尔多热带地域的人们”,此地温和的环境是不是与墨尔多山对光热的反射有关?我没有找到相关研究,但置身中路藏乡,不管在哪个方位,无论所有物事,都无法避开墨尔多那不怒自威的凝视。
出行之前,我有过攀登墨尔多山的打算,但最终没有鼓起勇气,只以连续两日晨跑算是向神山还愿。从喜波拉民宿出发,经过基卡依村、呷仁依村、罕额依村、中路小学、克格依村,一条不到8公里的环线,全是新铺的山村公路,但海拔在2200-2500米之间,氧气稀薄,足以让人体验高山劳作之苦。在爬坡路段,我呼吸急促,肌肉酸疼,好几次佝腰喘息,痛苦得只想放弃,但抬头望见正北方墨尔多山的炯炯目光,又咬牙坚持,一步一步奋力奔跑。好容易回到民宿,我爬上露台,向神山的方向长吁一口气。墨尔多尚未发出朝阳的信号,嘎布一家却早已起床,为了不惊醒客人,都轻手轻脚地分头忙活。年过古稀的嘎布,垂着手蹒跚地不停奔走,脸上挂着永恒的微笑。前日下午,落日观景台。一行人气喘吁吁上来,大呼小叫地拍照或自拍,又风卷残云地下去。我走在最后,遇到一对本地藏族夫妇垂手走来,衣着破旧,却都一脸谦和的笑容。他指了指鼓囊囊的背袋说,去山上采蘑菇了,雨后,蘑菇多的是。他说,回家淘洗后,明天去县城买。他冲观景点上方远处的几座碉房努努嘴说,家离公路远,开不了民宿,只得辛苦一点……。想要再说,被她止住。天色不早,是该离去了。在旅游尚未兴起时,夫妇俩的生活是中路藏民的常态,而尽管民宿生意火爆,嘎布一家依然脚步不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忙碌在大山里。
用罢早餐,穿村过寨,信步前往罕额依村,寻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石棺葬墓群”。在手机导航终点停下,左右寻觅不得,只见乱石中竖一方石碑,前方路边崖壁有几处残缺的石棺,方知此处确系“全国重点文物单位”。虽然简陋,罕额依古遗址的意义实在非同寻常——至少在3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藏民在莫日山下繁衍生息,并与甘肃青海和四川雅安等地先民有过往来。遗址占据靠山的小块台地,周围有民居、庙宇、简易的运动场,随后山梁向河谷延伸为险要的悬崖。崖边有座白塔,隔壁是“空山”民宿。民宿的主体建筑自然是藏寨,少不了精心装修,还在花园、接待大厅和悬崖“泳池”颇费心思,让那些追求情调的旅客趋之若鹜。白塔正对墨尔多山,几位老人绕塔默默转经,另几位的在简易凉亭里休息,也聊一些张家长李家短。昨日近午时分,1号观景台的白塔下也有一群人,转经结束,围坐在石桌前喝饮料,吃便当,不时开心地大笑。
传统白塔与野奢民宿比邻而居,当地转经人与远方旅游者互不干扰,在中路,一切都这么自然,随意。事实上,转经并不神秘,它也是一种寄托和舒缓心灵的方式。一天的操劳,四季的忙碌,在转经时消停下来。人们将喜悦、悲伤、内疚、愧悔、伤感、失落……,不变给人诉说的所有言语,向神灵和盘托出,同时默诵经文消弭内心的波澜。一个人,灵魂干净了,会获得健康、自由和快乐;心境平静了,便能看淡世间一切,进退裕如。
来中路旅行,晨跑、徒步、默念、冥想……,我收获了暂时的轻松、平静和快乐。在平原的城市,我始终坚持卖力地奔跑,却为何时时感觉局促而困厄呢?哦,因为这里有墨尔多神山?想起来,人类虽然逐平地而居,却一直离不开山。人们在平原上兴起都市,却凭空修建景山、万寿山、艮岳等小山,也将毫不起眼的土包封为某某名山,还在精致的园林置下一座座假山。为了什么?山顶高度的加持?山体厚度的关照?抑或山影的遮蔽?……?今天,人们纷纷涌入城市,淡忘对大山的敬畏,竞相勾心斗角,渐渐地忘乎所以,不知天高地厚,于是感觉紧张、劳累、压迫、困顿,最后竟然无路可逃。
丹巴中路,是山的国度。无论碉楼如何向天生长,始终无法超越山的高度;无论群山如何发育,都不及墨尔多雄伟壮丽。山脚的子民,永远牢记山峰的高度和山体的厚度,对墨尔多始终心存敬畏,保持谦逊、感恩、坦诚的初心,如此便可克服一切苦难,永远满怀快乐,殷勤地奔走在希望的田园。
我站在悬崖之上,背对白塔,再一次深情眺望墨尔多,感觉对神山的歉疚正在慢慢消释,身体缓缓放松,内心则一点点充盈。
202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