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京沪,深圳消费短板主要症结在哪儿?三项建议措施提振内需可期

文摘   2024-10-14 00:00   广东  
01
非工资性收入减少是消费增幅缓慢的主要约束


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北京、上海,增速缓慢,成因是非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是约束消费增长的主要约束变量。2023年深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6910元,同比增长5.8%;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752元,同比增长5.6%;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834元,同比增长6.6%。在收入构成上,2022年深圳全体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1156.78元,高于上海48942元;深圳全体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为6989.48元,高于上海1525元;深圳全体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6761.43元,年度增幅平缓,而上海全体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0741元,远高于深圳居民此项收入水平;深圳全体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为-2189.47元,转移性收入减少持续扩大,而同期上海全体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达18402元,也远高于深圳居民的此项收入水平。因此,深圳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高,非工资性收入偏低且增幅较低。


2023年各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结果(信息源:国家统计局)


02
居民部门房贷偏向的债务约束是消费增长的直接约束


深圳居民部门存款规模偏小、增速偏高,相比其经济体量,深圳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占比偏高,当下其边际增幅减缓开始约束经济增长。2023年12月深圳住户本外币存款余额27668.1亿元、同比增速11.1%,占本市各项存款余额20.75%。而今年5月北京住户本外币存款余额68335.88亿元、增速10.06%,占该市各项存款余额比重27.64%。今年6月上海住户本外币存款余额63596.31亿元、增速10.4%,占本市各项存款余额比重29.85%。2023年12月深圳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0448.5亿元、同比增速-4.1%,占各项贷款余额22.91%,自该年初以来存在持续降低趋势。同期北京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9501.9亿元、增速2.6%,占各项贷款余额17.96%;上海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4393亿元、增速1.9%,占各项贷款余额23.03%。


深圳居民部门房地产业债务规模偏大、占比偏高,是约束消费规模扩大的直接约束。2022年12月深圳本外币房地产业贷款余额10166.7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12.19%,近年呈持续性降低趋势,但与2006年1月相比增加9454.5亿元;深圳2022年常住户籍人口583.47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加401.54万人,可得新增人口人均房地产业贷款23.55万元。北京本外币房地产业贷款余额6644.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6.8%,与2006年初相比增加5049.6亿元;北京2022年常住户籍人口1427.7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加247万人,新增人口人均房地产业贷款20.44万元。上海本外币房地产业贷款余额11550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11.2%,与2006年初相比增加11345.1亿元;上海2022年常住户籍人口1469.63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加129.63万人,新增人口人均房贷87.51万元。深圳居民部门房贷高约束其消费,但户籍人口占比低,房地产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是未来增长的重要领域。


购房者连夜到上海市嘉定区售楼处下定或咨询政策(图源:新华社)


03
旧业态规模小、新业态未壮大是消费滞后的场景约束


传统业态规模小是消费约束的场景主因。上半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72.03亿元,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932.37亿元,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165.71亿元。从汽车看,2022年深圳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汽车类6333.03亿元,上海11851.82亿元;从旅游看,2023年深圳旅游业收入为2381亿元,而北京5849.7亿元,上海4122亿元;从餐饮看,上半年深圳餐饮零售总额为549.98亿元,北京637.12亿元,上海725.11亿元。深圳总消费规模偏小,主要是汽车、旅游、餐饮等传统消费业态未发展壮大成更大规模所致。


新业态规模小是消费增长的边际约束,网售尚未发展最大效应。上半年深圳消费升级类商品保持一定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5.9%、2.7%。至2022年底,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占比9.9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占比4.18%,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占比0.689%,电子出版类及音响制品类零售额占比0.02%。在形式上,网上零售持续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3.7%。总之,深圳新业态消费领域规模小,制约总体消费水平的提升。


游客和市民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城的商业街的景象(图源:新华社)



深圳扩大内需的三大举措


01
短期:从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住房限购对房地产业持续调控促进消费


目前深圳存量房贷规模大、占比高,调降存量房贷利率既帮助借款人节约利息支出、扩大消费支出,又减少提前还贷、违规转贷等信用违规风险。从现行政策看,目前存量房贷利率调降主要依赖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加减基点”变化。由于99%房贷利率与5年期以上LPR挂钩,借款人的存量房贷利率与其“加减基点”变化相联,但通常当期LRP偏高、调降基点幅度很小,很难降低借款人的存量房贷利率。2023年8月金融管理部门发布《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启动存量房贷利率调降工作,但要求“调整后的利率不能低于原贷款发放时所在城市的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针对存量房贷规模偏高和调降存量房贷利率高呼声,深圳市可与中央部委职能部门等沟通,探索分步实施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首先,针对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高房贷利率客户,先行调整利率至放贷时房贷利率政策下限水平;其次,根据政策调整的效果,推动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高利率住房贷款客户适当下调放贷时5年期以上LPR,推动存量房贷利率直接下调。


9月29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涉及限购政策、个人住房贷款调整等方面。10月1—7日,全市新建商品住宅认购量较去年同期增长664.14%,二手房成交量日均值较去年同期增长339%。可见,深圳房地产调整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当下深圳房地产政策仍有宽松空间,要持续优化房地产需求侧政策,在需求侧稳预期、促消费仍是促使房地产恢复及经济稳增长的关键。在核心区购商品住房,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或单身人士不受限购2套住房;在非核心区购商品住房,市籍居民家庭或单身人士可不受限购买3套以内,非本市籍居民家庭或单身人士可不受限购2套房;在全市区域降低人才购房门槛,包括放开购房资格限制,探索取消非深籍人才社保、个税限制年限等条款;支持外地资质信誉好的房企或中介机构开展本市商品住房“收旧换新”和“以旧换新”工作。


房地产新政实施后开盘项目的现场(图源:新华社)


02
中期:从增加消费设施和开发可普及新产品突破消费场景约束

针对规模消费设施少、零散,需要重点调整消费政策取向、增强消费可得性及放松消费管制。在政策取向上,财政由补贴性刺激政策向培育消费业务转变,培育文娱旅游居服等增长点;以低碳、智能等标准,提高家装、出行、快递等领域绿色化,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在消费可得性上,由支持建设单体文娱、体育、商业设施等向引进国际文旅品牌、顶级体育赛事及建设融商消费圈转变,由依托文化设施点消费向集多设施、多场景、多类商圈消费转变。在放松管制上,提高文旅项目审批效率,减少对文娱场所经常性检查。


针对升级产品消费规模小,需要重点开发新款科技产品、培育品牌及完善大规模经销网络。针对传统电子产品等消费边际效益在递减,支持企业开发可广泛普及新产品,如实惠无人机、新款主流电动车、家用智能医械、智能体育器材等;在销售网络上,引进新老车企的新能源车销售总部,鼓励新能源汽车网络销售和外地销售,综合运用补贴、标准等政策促进汽车以旧换新和升级消费;支持企业设立智能产品销售总部,建设智能消费体验中心,开展数字场馆、数字景区、数字家庭、数字体育、智慧门店等建设试点,广泛促进智能消费;做大做强网售、跨境电商,推动京东、美团、唯品会等企业加大在深贡献力度,争取京东、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在深注册经营自营直播电商企业,推动专业批发市场与电商直播带货联动。


在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丝路电商馆,一名主播进行电商直播(图源:新华社)


03
长期:从工资收入和非工资收入促进居民收入持续提升以提振消费


在持续增加工资收入方面,加速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新型服务业,拓展新的就业空间,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夯实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提供优惠贷款等帮助企业减负,并鼓励企业为劳动者增加工资。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保障居民存款、证券、房屋、车辆等完整财产权利,赋予各类财产入股、转让、抵押、担保、质押等权利,健全各类资产流转市场,保障增值收益;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创新创造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并形成中长期激励;紧扣养老、医疗、智能消费(如汽车)等支持金融机构加快理财产品创新,推出更多兼顾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多、更安全的投资渠道。


多举措增加转移性收入方面,完善生育、养育支持政策体系,探索建立生育补贴政策及托育补贴政策;根据本市出生率逐渐放宽务工子女在深中小学受教育限制,以居住证或工作收入、缴税证明作为依据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务工子女给予适当补助;重视商业保险补充保障作用,完善大病保险支持和医疗救助政策;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试点支持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

 来源 | 大湾区评论
作者 | 张超
编辑丨刘嘉泳

察理思特
一起来唠嗑唠嗑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