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要赢了!”老美为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文摘   2024-09-10 00:00   广东  



近日,《美国事务》期刊发表文章《中国即将获胜,我们该怎么办?》,单从标题里,就透露出西方国家的无力感和焦灼——中国这个“硬骨头”,西方国家是拿捏不住了……对于戴上“痛苦面具”的西方国家来说,“危机已经到来,而我们解决危机的机会正在迅速消失。”

为什么中国的快速发展给西方国家带来“灾难”?
对于还在稳步发展的、“贪婪”的中国,
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让西方国家如此“破防”?

该文章的作者是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委员内森·西明顿(Nathan Simington)。看似是对本国经济状况的自省,实则是“阴阳大师”。







“中国没有用恶意手段赢得贸易战,但从我们无法避免的错误漏洞和经济‘扭曲’中获利”


“中国不仅使发达国家陷入贸易竞争,还策划了发达经济体和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去工业化……


中国已经实现了不可能的目标,根据国内国际政治目标重塑了世界。”


话里话外,是中国钻了空子,还有点嗔怪中国的意思:怎么还把我们抛在后边了?但也说明,中国在全球的存在感,已经让西方国家如坐针毡。

那么,他们到底在怕什么?
他们的底气又到哪儿去了?

一、中国工业快速崛起

中国到底强大到什么地步
让西方国家这么心虚?

文章中,西明顿提到了中国强大的工业——中国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世界制造和出口的中心,其工业总值早已远超G7国家工业产值的总和。而这个事实,是20年前的分析家们没有预料到的,这让西方国家措手不及。

数据表明,2023年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中国大陆占35%,美国(12%)、日本(6%)、德国(4%)、意大利(2%)、法国(2%)、英国(2%)、加拿大(1%)七国加起来仅占29%。

▲2023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深圳市桃子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五轴联动喷射点胶机。(图源:cfp)

从轻工业产品到高端汽车、微芯片、船舶等,中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在电动汽车和电信领域的突破性革命,让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不得不开始依赖中国的产业链。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据中国工信部网站最新数据显示,中国2024年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591.4万辆和593.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8%和31.1%,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6.4%。1-7月,中国汽车整车出口326.2万辆,同步增长28.8%,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70.8万辆,同比增长11.4%。

▲当地时间2024年2月24日,印尼雅加达,中国电动汽车品牌比亚迪在雅加达国际博览会上展示电动汽车“Seal”。(图源:cfp)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电车行业的蓬勃发展无异于“异军突起”。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单前20中,中国就占了12席,其中,比亚迪以绝对优势高居榜首。

而充电桩作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中国仍在加速布局,扩大规模。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充电桩数量达到1060.4万台。

相比之下,西明顿在文中指出,目前中国投入运营的电车充电站有270万个,而美国则仅仅只有16.2万个。而中西在工业制造行业悬殊越大,西方国家越觉得是中国制造业的大量进口是国内产能过剩,使得他们的本土市场受到挤压,因而采取加征关税等措施。

二、西方国家为何反咬一口?

西方国家开始惊讶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了
和西方资本主义叫板的底气?

西明顿很坦诚地说,开放自由贸易,实际上是打开中国消费市场,试图改变中国的意识形态,给本国带来便利和收益,但同时也是为了缓和和中国的关系,是为中国人民摆脱贫困提供渠道。对美国来说,是给中国“恩赐”,没想到如今的中国却“以怨报德”“变本加厉”,试图反超美国,想把我挤下这“第一把交椅”?

意思就是:中国你要发展可以,但不能超过我,不能让我的“老大”地位受到撼动。

要知道,国际关系规律中有个著名的名词叫“修昔底德陷阱”,是2012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的。





此说法源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就伯罗奔尼撒战争得出的结论——雅典的崛起给斯巴达带来恐惧,因此战争不可避免。


同理,格雷厄姆·艾利森借此概念来表明,一个新兴大国必然会挑战守成大国的权威地位,而后者必然会采取措施遏制或打压,两者的冲突在所难免。这就很好地解释了美国“急了”的原因。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眼瞅着就要超过自己了,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难道“坐以待毙”吗?

当然,中国也不是个例。中国已经是继英国、前苏联、日本、欧盟后第五个被美国打压的经济体了。但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大、制造业体系完善、国家管理能力强大及其本身强大的韧性,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这块“硬骨头”的打压似乎没那么容易。

因此,西方国家将自己逐渐丧失工业竞争力归结为中国工业出口的“腐蚀”,能力不行后开始归结为别人带来 “灾难”。这不就是典型的怨天尤人还反咬一口吗?

曾经,“中国制造”意味着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厚的利润。西方人还沉浸在通过“中国制造”来降低消费品成本从而改善西方的生活方式,加大西方资本主义的盈利。

而如今,中国产品制造对世界最先进的供应链至关重要。当西方国家还在安慰自己中国“即使落后也可以有几座摩天大楼”,却没想到比亚迪、吉利、小米等公司已经完成蜕变。

然而,他们还是将中国“从无到有”归结为运气使然,因为“中国从未生产过一流的国产汽车内燃机(ICE)。”因为汽车传动系统是汽车制造中最困难的部分,因此国产ICE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汽车行业的试金石。没有自己的内燃机设计,汽车公司只不过是一个组装车间。

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改变了这一现状,似乎略过了西方国家看中的内燃机,使西方国家的汽车产业看起来被“打入冷宫”

近年来,欧美国家的汽车销量暴跌,盈利能力急剧下降。相比之下,中国用机器复杂的电池和动力系统代替传统汽车的要变速箱或内燃机动力传动系统,让中国制造业在西方国家眼里成了“王者”。

气急败坏下的西方国家只能打着“自省”的名号,伪造自己谦逊的形象,把脏水泼向迅速发展中的中国。

三、消失的西方资本主义底气

去年4月,美国财长珍妮特·耶伦表示,“中国经济增长不应与美国经济优势发生冲突,我们的经济仍然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繁荣的”,并补充道,我们没有理由害怕与任何国家的经济竞争。

面上光鲜亮丽的美国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怎么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便没了自信?
无外乎,徒有其表,
怕别人捅破了自己那层薄薄的窗户纸。

西方发达国家发现自己的经济内核已经自我腐蚀、消融。

摊开了说,他们发现,中国制造力增强的同时,自己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下降了,单靠零售和服务行业已经无法维持世界第一的位置,跌下“神坛”的西方执政者们开始慌了。

西明顿自己也“反思性”地说了,在中国崛起成为制造业强国之前,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就已陷入危机。几代人以来恶劣的工业工作条件和新近对轻资产企业结构刺激了大量的离岸生产,以廉价劳动力和灵活监管为借口本能地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如造船业、钢铁业)转移到海外,沾沾自喜想要赚个差价,转嫁危机的同时却发现自己的内核被掏空了,曾经的优势成了如今的短板。

西方国家在这样的主动“去工业化”中尝到了苦头,因此,西明顿写这篇文章,也只是想呼吁,无论谁领导新政府,都要“再工业化”,才能和中国持衡,保住美国的“大佬”地位。

图源:cfp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资金涌向中国给了欧美国家二次打击。

虽然中国持续受到西方国家贸易战、金融战、舆论战的打压,但中国经济环境、金融环境仍相对稳定,加上中国国内政策扶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外资企业在中国有更好的发展机遇,谁会不想来呢?







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经济科学院副教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行长顾问伊利亚斯·贾博尔(Elias Jabbour)指出,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过度依赖金融投机获取利益,中国在资源配置上倾向于支持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经济金融化带来的一些弊端,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

以9月8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的第23号令为例,自2024年11月1日起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管理,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

这意味着,中国在全球各国经济复苏步伐放缓的情况下,本国经济稳步增长的态势下,仍然展开怀抱,与全球各国互通互联寻求共同发展。这样一来,不但推动本国制造业向全球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也促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加码投资中国,为全球投资者带来新的巨大商机。

然而,美国恰恰相反。

此前,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发表文章称,毫无疑问,美国正在寻求减缓中国的经济崛起,特别是在技术发展领域。对此,美国政府曾经做过很多尝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为了限制中国获得许多关键技术或阻止中国发展,在核武器、太空、卫星通讯、GPS、半导体、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并试图限制中国在5G网络、无人机、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发展。

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了,而且这些措施给美国等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远比对中国的限制还要大。


作者丨李婧

编辑丨梁煖

察理思特
一起来唠嗑唠嗑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