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体系中,位于人体黏膜表面的赘生物被命名为“息肉”。其中,大肠息肉是肠道良性病变中常见的一种。根据统计数据,约90%的大肠癌由肠息肉恶变而来。
经数据监测与分析,肠道息肉的发病率稳定在大约40%,并且这一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攀升。特别地,50岁左右的人群中,肠道息肉的发病率达到了一个高峰。近年来,该病症的发病年龄层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尽管目前肠息肉的确切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全面阐释,但多项研究已揭示其发生与发展可能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1、遗传因素
基因突变和家族遗传背景与息肉的形成存在紧密联系。特别是当家族成员中有结直肠癌或结肠息肉病史时,个体罹患肠息肉的风险会显著上升。
2、肠道炎症性疾病
患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血吸虫病等疾病的患者,由于肠道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容易引发炎症性肠息肉。
3、饮食习惯
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模式,会增加肠息肉的发生率。
4、生活方式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其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同时,吸烟和饮酒也被视为肠息肉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拥有20年以上吸烟史的人,更易出现较大的腺瘤。
5、身体质量指数
身体质量指数(BMI)≥25kg/m²也被认为是肠息肉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
6、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肠息肉的发生率也会显著上升,尤其在中年人群中,肠息肉的发病率高达10~30%。
7、性别
在性别方面,男性相较于女性,肠息肉的发病率更高。
8、年龄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也被视为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于感染HP的结肠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患者,建议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肠道有息肉,排便可能会有4种症状
在肠道息肉的初期阶段,患者可能不会感受到明显的不适。除了通过专业的医疗检查来发现,我们也可以通过日常观察排便的4种特定情况来寻找可能的息肉信号。
1、排便习惯变化:
频繁的便秘、腹泻以及腹胀等排便不规律的现象,可能是肠道息肉的潜在征兆。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出现,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
2、大便带血:
大便带血是肠道息肉的一个显著标志,通常会伴有轻微的肛门刺痛感,特别是对于那些体积较大或位于直肠区域的息肉而言。
3、大便形态的改变:
当便便经过肠道息肉时,由于空间受限,可能会受到挤压,导致排出的大便形状不规则,表面有沟痕,或者变得细长并附带有黏液。如果这种现象长时间存在,也需要加以重视。
4、腹痛或腹胀:
当息肉阻塞肠道时,在排便或对腹部施加压力时,患者可能会感到明显的腹痛或腹胀。
肠道息肉是否有癌变风险?
关于息肉是否存在癌变风险,我们可以根据息肉的类型和特定标准来评估: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症性、增生性和错构瘤性息肉,通常不具有癌变倾向。
相比之下,腺瘤性息肉(涵盖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则存在癌变的可能性。
预防肠息肉,中医来支招
根据中医理论,肠息肉的形成主要归因于肝失疏泄所导致的湿浊下注以及瘀血在体内的生成。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并预防肠息肉,可饮用一种名为“花穗茶”的代茶饮。
花穗茶
配方:荆芥穗9克、白扁豆花6克、厚朴花3克
饮用方法:将上述药材泡水,作为日常茶饮替代。
功效解析:荆芥穗归肝经,具有升散作用,有助于肝气疏泄。白扁豆花入气,能升举中气,改善气虚状况。厚朴花具有温中行气的功效,促进气血流通。
注意事项:此茶不适合大病初愈、术后等气虚体质的人群饮用,以免加重气虚症状。
1.本文旨在分享交流,希望将健康知识传播给大家,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原始来源。
2.文中所提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切勿擅自使用,用药请务必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3.图片素材来源于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如有不当使用或内容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将迅速处理。
出诊地点:北京安定门中医医院
预约咨询:010-56420526
医院地址:北京市安定门内大街47号
地铁路线:地铁2号线安定门站下A口出,向南行50米路西
公交路线:104\108\113\124路至安定门。
温馨提示:医保定点单位、直接持卡就医,无需选择定点。
长按识别 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