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我们迎来了今年的第19个节气——立冬。
秋水始冰,长夜降临。立冬,是秋天的结束,也是冬天的开始。中医认为,“立”字象征着起始,“冬”则暗含了万物归藏之意。
在冬日里,阴气旺盛至极,而阳气则隐匿蓄势,为的是在此时修养身心,蓄积力量,为来年春天的勃发打下坚实基础,来年方能身体健康。
立冬之际,养生之道需顺应自然界的闭藏规律,核心在于敛阴护阳。
此时,应注重保养阴精,使阳气得以潜藏,同时也要加强防范,避免寒邪之气侵入体内。
首先,冬季饮食养生需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
这意味着应减少生冷食物的摄入,适量食用温补食品,既能驱寒,又能补充阳气之亏。然而,切记不可盲目大补或过度依赖补品。
再者,冬季亦需适当滋养肾气。味咸入肾,色黑补肾,如黑芝麻、黑豆、黑米等皆为补肾佳品,食用时可佐以盐等咸味调料,助其入肾。但需警惕,咸味食物不宜长期过量食用,以免损伤津液。
同时,冬季应保持充足饮水,以防体内水分失衡,引起皮肤干燥、便秘等问题。饮水时,以温热为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
立冬之后,阳气由降转沉,地面温度由凉转寒,我们的肺部及呼吸系统因此变得脆弱,易受侵害。此时,我们应顺应天地自然的节奏,促使阳气沉降并妥善储藏。
应避免过度消耗阳气,具体来看,我们应该早睡以养阴,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防止暴饮暴食,运动则最好安排在白天进行。
此外,要加强颈部和头部的保暖,尤其是大椎穴和风池穴,不宜露出脚踝,以防寒气侵袭。
过度摄入冷饮、频繁吹冷空调,或是体质较弱的小儿及大病后恢复期的人,容易遭遇脾虚问题。
针对不同体质的健脾策略各有侧重:
针对湿热体质的人群,应应先清热利湿,再调养脾胃。可应在汤品或粥中加入扁豆、薏米,帮助清热利湿。
针对痰湿体质的人群,应先祛痰湿,再健脾。使用陈皮、灵芝煲排骨,或简单以陈皮泡水、煲粥、煲汤,以及莲子、芡实、扁豆、红枣煲汤,均有助祛痰湿,同时健脾以促进痰湿排出。
针对气虚体质的人群,需用健脾益气的药材调养。党参、北芪炖鸡,或淮山、云苓煲汤、煲粥,以及莲子炖鸡或瘦肉,均可提升气虚者的“气”。
针对阴虚体质的人群,应着重养胃阴,沙参、麦冬煲汤是不错的选择。
针对阳虚体质的人群,不仅需党参、北芪或鹿茸等药材进补,还需多晒太阳、适量运动,以达到调理脾胃的效果。
今年的立冬的特殊气候容易导致肝火上升。故而,那些能激发阳气且具有燥性、可能加剧肝火的食物亦需节制食用。
应适量吃一些冬季养生食物,如:白萝卜、羊肉、山楂、红薯、枸杞、海带、豆腐、燕麦、小米。
饮食则需注意以下几点,减少燥性食物的摄入量。
冬季里,火锅、麻辣烫、烧烤、川菜等辛辣且偏燥的食物不宜过量食用。
这类食物过多摄入会加剧体内燥热,不利于阳气的沉降与收敛,还可能对肺部和呼吸系统造成额外负担。
建议减少辛辣调味品如辣椒、花椒、胡椒,以及常见的葱姜蒜等的使用量。
这些食材燥热的性质并不适宜冬季大量食用,以免加剧体内干燥,影响身体的阴阳平衡与健康状态。
少喝伤阴血的饮品
对于那些可能伤及阴血、耗散元气的饮品,如咖啡、红酒、白酒等,同样需要限制饮用。
我们满怀期待地迎接冬季的序幕,同时也应牢记冬季养生的三大要点,确保我们能健康、无恙地度过整个冬季。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冬天。如果今天的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将健康知识转发给你的亲朋好友~也别忘了点赞、转发、点击“在看”按钮哦。
1.本文旨在分享交流,希望将健康知识传播给大家,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原始来源。
2.文中所提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切勿擅自使用,用药请务必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3.图片素材来源于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如有不当使用或内容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将迅速处理。
出诊地点:北京安定门中医医院
预约咨询:010-56420526
医院地址:北京市安定门内大街47号
地铁路线:地铁2号线安定门站下A口出,向南行50米路西
公交路线:104\108\113\124路至安定门。
温馨提示:医保定点单位、直接持卡就医,无需选择定点。
长按识别 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