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 走路第3829天 多云间晴
吴为说:近悦儿童美术馆在做一场“缺失的拼图——家庭关系缺失的童年”主题艺术展览。想到我正在发起的这个“上有老——爱与痛的家庭书写簿”,推荐我去看。
朋友圈常看到近悦儿童美术馆的消息。张原汤芸在那边做过活动,也夸馆很不错。但儿童主题不是我有兴趣的,感觉又远,所以从没去过。
下午带我妈去看展(陪我妈的方式,有点像以前带李想想,第一任务是找地方吃饭,因此会探索一些没去过的新店。多了一个选择是去公园或看展览。)。没想到在太平园附近。我对这片区域只有两个印象:一是汽车(人生第一辆汽车是在这边买的),二是家具。这次来,发现已经成为以大悦城为核心的新兴商业区。
吴为牵线,策展人张岚给我们当导览。我才知道虽然取名儿童美术馆,近悦去年开馆以来,从未做过未成年人的艺术展。但每个展览,都与童年这个主题相关。张岚说:美术馆今年的前三个展,聚焦的恰好也是家庭关系。顿时感觉相见恨晚。
12月1号开始,每天都在”上有老“书写群里看群友们的文字,作者年龄大多是七零八零后。用文字记录日常。”缺失的拼图“的九位参展艺术家,分别是八零、九零和零零后,用照片、视频和装置表达对自己对家庭关系的理解。一家人共同举起一张玻璃板,是于名晶的作品。这张照片在展场入口,用张岚的话说,不同人的位置和状态,恰好对应了他在家庭当中的地位,以及对(不得不)参与于名晶这场行为艺术的态度。旁边的视频播放着当时于家人一起举玻璃的现场。
丈夫能干妻子贤惠一儿一女的四口之家,是否如外人想象中那样完美?党佳慧把童年时的全家福印在圆形容器底,偶尔一滴水,从上空落下,滴入盆中。这滴水,可能是打破完美,戳穿真相。展墙上是长大后的儿子和女儿,女儿一头挑染成蓝色的短发,儿子留了黑发垂肩——这样的形象,与传统观念的父母对子女的期待恰好相悖。
相邻的展厅的魏铭苡怀念母亲的作品《散步》。她妈妈在她18岁那年因病去世。她收拾了妈妈18件衣服放进行李箱,在某年清明,从家到墓地,边走边穿,走了三天,走到墓地前,又全部脱下,放回行李箱。展厅里有《散步》的视频。那十八件衣服,也穿在一个模特身上,放在展厅中央。母亲死后,魏铭苡跟父亲的关系一度紧张。展厅里还有一段视频,是魏铭苡和父亲跳交际舞,这是她对父亲年轻时恩爱相处的印象。视频里,父亲听到的,和女儿听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声音。
吴为的照片和文字我已经很熟悉了。在亲人毫无保留的爱里长大的人,爱的能量很足。之前看过展览的朋友说,这组代表着唯一没有缺失的家庭关系。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张岚对吴为这组有自己的理解。
我总觉得我看过彭佳的这组MAMA,因为从展览内容到她妈妈的长相,我都很有印象。但我没在走路日记里查到记录。通过整理妈妈的过往(照片、文字),艺术家逐渐对妈妈产生新的认识。
我在发起”上有老——爱与痛的书写簿“这个项目时,也怀着这样的期待。事实上,答案是肯定的。记录有助于理解。艺术创造更有助于重新发现。
当我们可以有第三只眼看我们的过往和现在,苦和痛都可能减轻。
激发我好奇心的确实是曹雨。不光因为我认识同名同姓的人(男性,人类学家),更因为她只有两张作品,让人过目难忘。一件艺术品,可以有各种解读,引起人各种反应,应该就是有价值的。与把身份证放大,取名《自画像》相比,我更喜欢这张《龙头》,因为前者只需要一个定义,后者不仅仅是一个概念。
喝了茶,配茶的黑药桔好吃。买了一只狐狸和一盒腊笔。有歇脚的空间,有可以入手的纪念品,当然首先是有好的空间和展览,这样的美术馆,我是愿意再去的。
回樱园打开谈资10周年的礼物。感动。好奇有多少编采人员参与,才能给这么多机构一对一写下情真意切的信件。
11137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