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2
国内典型都市圈协同发展案例
2.1 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历程
武汉都市圈作为长江中游核心发展集群,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2001年经济合作时期的初步扩容构想——2005年湖北省政府主导下依托武汉优势推进的具体协同发展实践——2014年基于国家“1小时交通圈”战略实施的武鄂黄黄“精明收缩”重点发展策略,这一过程体现了当前我国都市圈实践中,由初步经济合作向多元化协同再到精准化重点发展的转型深化。
图1 武汉都市圈发展历程示意图
2.2 长株潭都市圈协同发展历程
长株潭都市圈地处我国三大经济带交汇处,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1984年湖南省政府提出的经济一体化理论原景——2003年“3+5”城市空间组织模式的实际构建——2019年围绕生态绿心形成“品”字形核心区域的战略转型。这一历程反映了当前都市圈实践中,由理论探索向实际空间组织深化,并逐步向生态协同与精细化发展转变。
图2 长株潭都市圈发展历程示意图
2.3 西安都市圈协同发展历程
西安都市圈作为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空间载体,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1990年代中心城市工业化集聚导致的极化效应加剧——2002年后通过规划与合作协议等手段探索联动发展以减弱极化、增强扩散效应——2014年西咸新区设立后,空间融合与多元发展的全面深化。这一历程反映了当前我国都市圈实践中,由单一中心城市极化向多中心联动与空间融合发展的转型趋势。
图3 西安都市圈发展历程示意图
④随着都市圈的发展,会出现跨地理空间的连绵发展区。
都市圈的形成需要具备强大的中心城市、完善的等级体系、紧密的要素联系等因素。
要素联系是以节点城市为主体,基于城市间良好的实体网络空间如交通设施、通讯设施等发生的交互行为。
4.2 都市圈空间结构
物理意义上,组成都市圈的结构包括城市极点、实体网络与城市之间的郊野空间。
单极型都市圈即以一个大城市为核心,周围分布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周围再分布若干小城镇;双心型都市圈是以两个大城市为核心,其他中小城市在周围点状分布,两个城市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共同引领区域发展;多极型都市圈指由三个或以上的城市共同担当了中心城市的职能,每个城市承担部分功能,其他城市围绕其周。
空间形态上,可分为圈层式结构和轴向式结构。
圈层式结构指以中心城市为核,根据距离与功能上的不同所形成的优先发展区域。轴向式结构指由主副中心城市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形成的城镇发展走廊联动发展。
4.3 都市圈支撑要素
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支撑要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公服设施等方面。
都市圈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主要包括主导产业更替、新兴产业诞生和关联产业发展。
公共服务的协同包括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衡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指以都市圈为整体,推动教育、医疗等的联动制度建设;公共服务均衡化指通过补全和示范引导,缩小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过大的差距。
培育阶段是都市圈的起步阶段,目的为培育中心城市的辐射能级,壮大都市圈发展极核,空间上多为单中心散点式结构,彼此之间联系较弱。建设重点在于构建实体网络,为协同一体化创造物质基础。
成长阶段是都市圈的联系阶段,目的为增强节点城市间的联系,缩小城市发展差距。空间上以线性联系为主,核心圈层联系紧密。建设重点在于依托各类要素打破行政壁垒,形成体系发展。
5
本研究从国内都市圈实践案例入手,通过分析其发展历程,梳理了都市圈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重点,未来针对都市圈的协同发展研究可从空间结构、发展阶段、空间要素、联系作用等维度进行深入挖掘。
本研究受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暨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科研课题资助 课题名称“省域国土空间规划中省会都市圈协同发展策略研究:以郑州都市圈为例”(编号KY-2022-YB-A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