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同济大学“城市与社会”学术论坛于11月8日在同济大学文远楼213室举行。本次论坛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协办。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空间与社会评论》编辑部共同承办。《社会》、《城市规划学刊》、《城市发展研究》、《国际大都市发展研究(中英文)》提供学术支持。本次活动是同济规划院建院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会议合影
同济大学“城市与社会”学术论坛自2015年至今已举办五届,获得了广泛关注,为推动空间规划、社会学领域的新型交叉学科建设,构建国内外学术研究网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次会议上,近100位来自城市规划、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多个领域的与会专家嘉宾在“人民城市”理念的引导下,围绕“空间价值促进社会发展”主题深入探讨城市空间和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
会议现场
开幕式
开幕式由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甫勤主持。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鹏教授、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周俭教授为开幕式致辞。致辞过后,与会各单位领导、专家、学者们共同合影留念。
刘颂书记
张鹏院长
周俭理事长
主旨发言
会议首先由伦敦大学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吴缚龙发表了题为《创造中国城市性:从城市空间变迁看城市治理》的主旨发言。吴缚龙教授以费孝通的“乡土地缘”理论为背景,探讨了中国从以乡土为基础的社会向城市化社会的转变,以多个城市街区为例,揭示了中国城市在空间变迁、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吴缚龙教授
专题报告与讨论
同济大学博士后毛健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俭、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环境设计系讲师郭谌达分别围绕“上海东明街道社区案例”、“潮州古城案例”、“贵州侗族村寨案例”做了专题报告。并分别就专题展开了三场精彩热烈的圆桌讨论,以案例研究和实践为切入,提出研究问题、发表研究观点、阐述研究方法、总结研究结论。同时,论坛汇聚了来自城市规划、社会学、地理学和建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研究案例切入,就城市空间生产和重塑展开深入的讨论。
专题报告与讨论 1
专题报告1由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钟晓华主持,在本专题里毛健源博士通过介绍东明路街道的空间和社会问题,探讨了如何在没有特色资源禀赋的情况下通过社区参与、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和空间规划等手段促进社区发展,并提出了未来探索的方向。接着,上海东明街道副主任韩云志、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姚南、北京行政学院副教授王雪梅、东明街道汇明心街区发展中心负责人刘璟、北京行政学院教授吴军对城市社区发展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毛健源博士
韩云志副主任、姚南工程师、王雪梅副教授、汇明心负责人刘璟、吴军教授在进行圆桌讨论
专题报告与讨论 2
专题报告2由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张俊主持,在本专题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周俭教授讲述了潮州古城在30多年的持续规划和保护中,成功地平衡了城市现代化与文化遗产保护,激发了地方认同感,并增添了社会和市场的活力。接着,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黄瓴、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人民政府高级工程师毛贵牛、北京行政学院副教授营立成、慎成里“初心会客厅”主理人博士后王溪相继对古城和传统城镇保护发表了看法。
周俭教授
黄瓴教授、毛贵牛工程师、营立成副教授、王溪博士讨论现场
专题报告与讨论 3
专题报告3由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魏程琳主持,在本专题里郭谌达讲师基于博士论文,以侗族村寨文化特征的研究为例,探讨了传统村落在文化、空间和社会角度的特征,以及村民的空间需求和行为对村落文化特征的影响。随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刘思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唐敏、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黄璜也对这一议题发表了观点。
郭谌达讲师
刘思遥讲师、唐敏研究员、黄璜助理教授展开圆桌讨论
论坛在会后还举行了《空间与社会评论》辑刊圆桌讨论会。
《空间与社会评论》辑刊圆桌讨论会现场
本次论坛不仅是一次跨学科交流合作的学术盛会,也是多学科融合的深入创新探索,依托“城市与社会”论坛以及《空间与社会评论》辑刊,相信能够汇聚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实践者,建立更广泛的合作网络。
转发自“上海城市研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