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 候选名单(四)

文摘   2025-01-25 08:05   福建  

21、斜尾小甲腹茧蜂

Chelonus (Microchelonusclivus Zhou, van Achterberg & Chen, 2024

投稿团队:浙江大学陈学新教授团队

发现地:河南郑州、山西太古

分类地位:膜翅目 茧蜂科 甲腹茧蜂亚科 甲腹茧蜂属

斜尾小甲腹茧蜂(雌虫)

甲腹茧蜂属是一类体型微小,种类繁多的寄生蜂,主要寄生鳞翅目昆虫。2024年,浙江大学陈学新教授团队对甲腹茧蜂属下4个亚属的物种进行了分类修订,同时描述了我国21个甲腹茧蜂属新物种。斜尾小甲腹茧蜂就是21个新种之一。

斜尾小甲腹茧蜂隶属于甲腹茧蜂属下的小甲腹茧蜂亚属。该亚属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雌雄异型,且雄性个体腹部末端具形态各异的开口,这一特征在整个茧蜂科中都颇为罕见。

斜尾小甲腹茧蜂的雌性触角具16节,自端半部明显加粗;雄性则具有超过16节的触角,触角较为纤细。雄性斜尾小甲腹茧蜂腹部末端呈现明显的椭圆形开口。雌雄个体的腹部后部均呈下斜状,这一特征在同属物种中较为独特。

斜尾小甲腹茧蜂的部分特征

许多甲腹茧蜂都是重要的天敌昆虫,尤其在控制鳞翅目害虫种群数量方面有着较大的价值。尽管目前斜尾小甲腹茧蜂的生态学特征还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但鉴于其与其他甲腹茧蜂物种的相似性,该物种也很可能具有较高的生物防治潜力。该物种的寄生习性可能会为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选择,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寄主选择、寄生效率和繁殖策略等方面的信息,将为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药替代品的开发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该物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甲腹茧蜂属的物种多样性,也为中国在昆虫多样性研究领域贡献了新的数据。随着对斜尾小甲腹茧蜂生态角色及其生物防治潜力的进一步探索,它有望为害虫防治和生态农业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尤其在控制鳞翅目害虫种群方面,可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生物防治工具。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46/zootaxa.5412.1.1


22、光腹阔额短柄泥蜂

Passaloecus sternoleios Li & Ma, 2024

投稿人:李京鸿(云南农业大学)

发现地:广东省清远市

分类地位:膜翅目 蜜蜂总科 方头泥蜂科

光腹阔额短柄泥蜂

阔额短柄泥蜂属是一类体型较小(体长4-9毫米)的捕食性泥蜂,主要以蚜虫为食,成虫还有访花的习性。雌蜂通常会选择废弃的甲虫洞、旧蜂瘿等现成的洞穴作为巢穴。在筑巢之前,雄性会先在周围区域飞行,检查并挑选合适的巢穴。巢穴一旦确定,雌雄个体会在附近的植物上交配。交配完成后,雌性开始着手筑巢工作,雄蜂不参与筑巢过程。雌蜂会首先清理巢穴中的木屑、粪便等杂物,确保巢穴干净整洁。随后开始捕猎蚜虫,作为幼虫的食物储备。雌蜂捕猎时会用上颚咬死蚜虫,并将其带回巢穴。当储存的蚜虫到达一定的数量之后,便会在蚜虫堆的中央或两端产下一定数量的卵,然后用树脂、木屑、碎石等材料制成隔板,隔开巢室,巢室呈线形排列。最后同样使用树脂等材料封闭巢口,确保巢穴安全且适宜孵化,卵经过约10天便可发育为成虫。

阔额短柄泥蜂属的典型超室结构

云南农业大学的李京鸿,在此前的研究中就发现了一头与众不同的阔额短柄泥蜂标本,该标本复眼内外侧沟宽、无盾纵沟、腹柄长明显大于宽、腹板Ⅰ光滑。基于这些特征,李京鸿确信它是一个新种。然而,由于标本数量过少,该物种并没有立即得到描述和发表。2023年,为编写南岭昆虫志,李惊鸿检视了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收藏的采集于南岭的膜翅目昆虫标本,意外地从中发现了具有相同特征的阔额短柄泥蜂。该物种后被证实为新物种,被命名为光腹阔额短柄泥蜂。

光腹阔额短柄泥蜂的发现不仅助于完善该属的分类体系,还为揭示阔额短柄泥蜂属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提供了新的依据。而作为一种以蚜虫为食的蜂,该新种也具备在生物防治上应用的潜力。

另外,阔额短柄泥蜂选择废弃的甲虫洞等洞穴作为筑巢场所的行为,可以作为生态指示。在某地区若发现大量该属标本,可能意味着该地区存在丰富的枯木或适宜昆虫栖息和繁殖的天然或人工洞穴环境。枯木是许多昆虫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至关重要。在公园、林业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管理中,通过分析该属种群的分布,可以间接评估枯木的数量与质量,从而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897/jhr.97.135489


23、折叶三节蠊泥蜂

Trirogma lobusicurvus Liu et Li, 2024

投稿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泥蜂分类及系统进化团队

发现地点:广东、云南

分类地位:膜翅目 蠊泥蜂科

折叶三节蠊泥蜂

蠊泥蜂是一类独特的独居蜂,它们通体闪耀着鲜艳的金属蓝色,敏捷地穿梭于森林地面层的各种缝隙中,成为阳光穿透树叶在地面形成的斑驳光影中一抹神秘的魅影。2024年,科研工作者在我国云南和广东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蠊泥蜂物种,该物种头部额叶基部边缘向两侧延伸并弯曲卷折,形成独特的叶状突起,因此被命名为折叶蠊泥蜂。

除了美丽的外表,蠊泥蜂为后代准备食物的独特行为同样值得关注。雌性蠊泥蜂会不断地钻入各种洞穴或缝隙中搜寻它们的猎物——蜚蠊(蟑螂)。面对比自己还大的猎物,蠊泥蜂会表现出与其精致外表完全不符的凶悍,它们会勇敢地追击猎物,会用腹部末端的蛰针蛰刺,使猎物陷入麻痹。随后,蠊泥蜂会将蟑螂拖进提前挖好的洞穴,并在蟑螂身上产卵。卵孵化后,幼虫就以蟑螂为食物茁壮成长。蠊泥蜂的毒液能让蟑螂保持昏迷却不死亡,这既能防止猎物逃跑,又能让猎物保持新鲜。随着幼虫的成长,蟑螂才会逐渐死亡,而长大的蠊泥蜂则会再次成为森林地表那一抹蓝色的闪光。

作为蜚蠊昆虫的天敌,折叶三节蠊泥蜂具有很大的潜在经济与科研价值。它们或许可以被养殖和释放,来控制蟑螂的数量;它们效果独特的蜂毒或许能够成为人类医学领域的新型麻醉剂;它们靓丽的身影或许也能为文艺工作者提供灵感。而实现这些潜在的价值,离不开对它们的保护和研究。希望这一美丽的物种可以走进大众的视野,在我们神奇的祖国大地上繁衍生息,谱写它们壮丽的生命篇章。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46/zootaxa.5538.5.4


24、平角伊娃蛛蜂

Evagetes truncantennus Dong & Ma, 2024

投稿人:董丽丽(云南农业大学)

发现地:新疆伊宁

分类地位:膜翅目 蛛蜂科

平角伊娃蛛蜂

蛛蜂是一类以蜘蛛为食的独居蜂。大部分蛛蜂会自己捕猎,雌虫将蜘蛛麻醉后拖入洞穴,在蜘蛛身上产卵,幼虫孵化后就以昏迷的蜘蛛为食。雌虫产卵之后会封住洞口,之后就不会继续照顾后代

伊娃蛛蜂属却是蛛蜂科的另类,它们有着独特的“盗寄生”习性。伊娃蛛蜂并不会自己捕猎,它们会通过敏锐的嗅觉搜索其他蛛蜂的巢穴。如果找到的是已经建造完成、里面存有蜘蛛的巢穴,伊娃蛛蜂会直接进入巢穴,吃掉原先巢穴主人的卵,并在蜘蛛身上产下自己的卵;如果找到的是正在建造的巢穴,伊娃蛛蜂还会在附近耐心地等待,直到巢穴主人储存完蜘蛛并离开,它们才会前去产卵。

发现于新疆地区的平角伊娃蛛蜂是伊娃蛛蜂属在国内的发现的第8个物种。该新种形态与跨湖伊娃蛛蜂相似,但新种并胸腹节、触角末端等结构的形态与已知种存在明显差异。

伊娃蛛蜂独特的生活方式体现着它们的生存智慧,也向我们展示了生物演化的神奇和生态系统的复杂。在自然界中,伊娃蛛蜂不仅在担任着传粉昆虫与天敌昆虫的角色,还能够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馈,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而它们独特的生活习性,也为昆虫行为学和演化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590/S1984-4689.v41.e24012


25、直脉双凸蛛蜂

Telostholus venarectus Song & Ma, 2024

投稿人:董丽丽、宋之艳(云南农业大学)

发现地: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

分类地位:膜翅目 蛛蜂科

直脉双凸蛛蜂

蛛蜂是一类捕猎寄生性昆虫,许多种类会捕猎蜘蛛作为后代的唯一食物。蛛蜂的生境类型多样,成虫喜好阳光,具有访花习性,以花蜜和花粉为食,白天常在花丛间飞行,有时在地面沿着低的植被快速移动,它们行动敏捷,不易捕捉。蛛蜂的筑巢方式多种多样,多数筑于土中,部分种类也会在腐木、石缝、窗台或石墙中筑巢。

双凸蛛蜂属大多数物种都分布在从低地到山区的亚热带和热带雨林地区,而新种直脉双凸蛛蜂却出现在云南元江干旱炎热的山谷地区。该物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两性前翅具亚端部带,外缘透明;雌性前胸背板具有一对明显的亚三角形小凸起;并胸腹节后外侧角无结节状凸起;雄性触角锯齿状;生殖器:阳茎基侧突宽,呈桨状,外缘部分具有短刚毛;阳茎基腹铗端部宽,椭圆形,其腹面端部具有少量刚毛;阳茎侧叶上半部分似新月形,顶端宽而圆;生殖板:由基部向端部逐渐变窄,其腹面在顶端部分具有刚毛,侧缘基部无刚毛。

针对双凸蛛蜂属生物学习性的研究较少,但通过其雌性前足无跗节梳、刺小且弱等形态特征,推测该属不自己筑巢。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46/zootaxa.5403.4.3


26、瘤翅梅天牛

Falsomecynippus (Tuberculhammussuperbus Bi, Chen & Lin, 2024

投稿人:林美英(绵阳师范学院)

发现地:海南、浙江、湖南、广东、云南

分类地位:鞘翅目 天牛科

瘤翅梅天牛

很早之前,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就注意到一种独特的中大型天牛:它们体色黑褐色,身体背面覆盖着一层褐色绒毛;鞘翅基部具1个大瘤突,从侧面看非常明显,如同一个小山丘。这种天牛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较广,但是数量稀少。由于缺乏研究,这种奇特天牛的身份成了一个谜团。

2024年10月,著名动物分类学期刊《动物阶元》(Zootaxa)正式出版了聚焦我国南岭地区鞘翅目昆虫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专刊。借此机会,绵阳师范学院的科研人员林美英正式描述并发表了这一物种,将其命名为瘤翅梅天牛。

瘤翅梅天牛在我国记录于浙江、湖南、广东、海南、云南,在老挝也有记录。它们体长26.7–32.8毫米。体、鞘翅和足密被褐色绒毛。雄虫触角为体长的1.7-2.2倍,雌虫触角为体长的1.4倍。鞘翅基部1/4密布粗大的颗粒状瘤突,沿着侧边可延伸到中部。鞘翅具短的竖毛,基部大瘤突从侧面看非常显著。足中等粗而长,后足胫节端半部超出翅端。

这一物种的正式发表,不仅增加了我们对于中国天牛科昆虫多样性的认识,也让很多科研工作者和昆虫爱好者感到了“一块石头落地”的痛快。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46/zootaxa.5528.1.49


27、薛氏星天牛

Anoplophora xuei Lin & Wen, 2024

投稿人:林美英(绵阳师范学院)

发现地:贵州梵净山、广西猫儿山

分类地位:鞘翅目 天牛科

薛氏星天牛

星天牛属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天牛类群,具有相当高的物种多样性。许多星天牛是林业上的重要害虫,也有部分种类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星天牛属物种一般体型较大,体色漆黑,体表光滑。许多星天牛的鞘翅上都具由细碎的白色绒毛形成的“星斑”,例如常见的光肩星天牛和华星天牛。但并不是所有星天牛都有“星”,于2024年发表的薛氏星天牛,就是一个体表几乎全黑的星天牛属物种。

薛氏星天牛体长2-3厘米,体黑色,仅鞘翅中部靠近边缘有一块白色绒毛斑;跗节被蓝色绒毛,像穿着蓝色的小靴子;鞘翅基部光滑,无颗粒或刻点。

薛氏星天牛生态照

薛氏星天牛的数量稀少,目前仅已知2号标本。其种名“薛氏”,是为了纪念其正模标本的采集人、我国昆虫分类学者薛国喜博士。薛国喜主要从事鳞翅目弄蝶科昆虫的分类研究工作。尽管并不从事天牛科的分类研究,但薛国喜总会将采集过程中收集的天牛标本送给天牛分类研究者,为我国天牛的分类工作做出了贡献。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46/zootaxa.5528.1.46



其他候选物种:

“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 候选名单(一)

“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 候选名单(二)

“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 候选名单(三)

宝宝的画和天牛的话
一、亲子功能。展示宝宝的绘画作品,将来可能也有书法作品及其他手工作品。这属于小家庭的自娱自乐。 二、昆虫世界。主要是关于天牛的书籍、论文、物种、趣事等等的介绍。这属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小圈子里跟同好的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