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钩帕扁甲属3新种(并列)
南岭钩帕扁甲
Ancistria nanlingensis Pan, 2024
饰边钩帕扁甲
Ancistria limbata Pan, 2024
长钩帕扁甲
Ancistria longior Pan, 2024
投稿团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鞘翅目形态与进化研究组
发现地:广东省、江西省
分类地位:鞘翅目 扁甲总科 帕扁甲科
南岭钩帕扁甲(左)
饰边钩帕扁甲(中)
长钩帕扁甲(右)
帕扁甲科是一类独特而隐秘的甲虫。它们的身体细长而扁平,主要栖息于腐木、枯枝、树皮裂缝或受到虫害的活树中,通过直接捕食或寄生的方式取食象甲、天牛、小蠹等蛀干昆虫。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帕扁甲的存在不仅可以控制各种蛀干昆虫的数量,保护树木,也参与了朽木的分解过程,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它们独特的捕食和寄生行为,也使其成为研究昆虫与寄主关系的重要对象。
传统的昆虫采集主要依赖扫网、灯诱等方法,但帕扁甲独特的生活习性,使其难以被这些方式所采集。因此,帕扁甲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罕见昆虫,各大博物馆中的存世标本也很稀少。钩帕扁甲属是帕扁甲科下最大的属,目前世界已知种不足40种。2024年之前,我国仅记录了5种钩帕扁甲,最后一次记录该物种已是2013年。可以说,我们对这类森林昆虫的了解是极为有限的,其每一个新种的发现都意义非凡。
2024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鞘翅目形态与进化研究组的科研人员,利用飞行阻隔器、马氏网和埋罐的方式,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现了3个钩帕扁甲属新物种:南岭钩帕扁甲、饰边钩帕扁甲、长钩帕扁甲,极大的拓展了该类群在我国的物种记录。
南岭钩帕扁甲是研究团队通过飞行阻拦器和马氏网于南岭地区采集到的。该物种雄性体长4.4–6.2 毫米,体色深棕色至黑色,腹面颜色较浅,几乎光滑无毛。通过其较小的体型、更窄的头部额侧叶和细长且端部具齿的鞘翅可以将其于近缘种区分开来。
南岭钩帕扁甲
饰边钩帕扁甲体长约4 毫米,体色深棕色,前胸背板基部具完整的饰边。该物种是通过埋罐方式在广东省中山市马岭水库地区采集获得的。
饰边钩帕扁甲
长钩帕扁甲因其相对细长的鞘翅而得名。该物种雌虫体长约5毫米,体色近黑色,体表光滑,几乎无毛。该物种通过飞行阻隔器采集于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钩帕扁甲
利用飞行阻隔器、马氏网、埋罐等工具进行的采集被称为“被动采集”。科研人员将这些工具布置在环境中后,不需要时刻在旁边守候,只要定期收集其捕获的样本即可。这些被动采集方式能让科研人员在数周、数月乃至更长的时间中持续检测生物多样性。三种帕扁甲新物种的发现表明,一些通过主动采集难以获得的生物样本,可以通过被动采集方式获取。
利用被动采集获得用传统方法难以发现的新物种,如同发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暗物质”。在自然界中,像这三种钩帕扁甲一样的“暗物质”还有很多。
被动采集装置用持久而静默的方式捕捉着自然中的奇妙瞬间,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发展、美丽中国战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46/zootaxa.5528.1.44
29、颚东蠊大花蚤
Anatoripidius cylindricus Jiang & Pan, 2024
投稿人:姜兰星(河北大学鞘翅目进化分类与多样性实验室)
发现地:广东省始兴县
分类地位:鞘翅目 大花蚤科 蠊大花蚤亚科
颚东蠊大花蚤
大花蚤是一类独特而神秘的甲虫。不同于大部分甲虫拥有坚硬的鞘翅,大花蚤的鞘翅却相对柔软,部分种类的鞘翅甚至出现了退化。雄性的大花蚤还拥有形似梳子的栉状触角。大花蚤的幼虫营寄生生活,常寄生于蟋蟀、蜚蠊等昆虫的体内。成虫寿命较短,运动能力强,有访花习性。这种独特的生活习性使得在野外采集和观察大花蚤非常困难,也使得大花蚤科新物种的发现尤为珍贵。
蠊大花蚤的幼虫寄生于蜚蠊(蟑螂)体内。2023年,科研人员在整理南岭地区的昆虫标本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奇特的蠊大花蚤,具有2条下颚须愈合、复眼无游离的小眼、中胸小盾片消失等特征。在将这种大花蚤和蠊大花蚤的已知类群进行比对后,科研人员证实其为新种,且代表了一个全新的属:东蠊大花蚤属。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愈合的下颚须,该物种被命名为颚东蠊大花蚤。
颚东蠊大花蚤的模式标本是通过马氏网收集得来的,它的发现也启发了我们被动式采集的优势,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进一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46/zootaxa.5528.1.34
30、秀凹赤翅甲
Oblatopyrochroa bellula Young & Pan, 2024
投稿团队: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鞘翅目进化分类与多样性实验室
发现地:西藏墨脱
分类地位:鞘翅目 赤翅甲科
秀凹赤翅甲
赤翅甲科隶属于鞘翅目拟步甲总科。虫如其名,许多赤翅甲都拥有红色的鞘翅。栉状的触角也是该科的重要特征之一。2023年5月,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鞘翅目进化分类与多样性实验室的季权宇同学在西藏采到了一种奇特的赤翅甲。这种赤翅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头部具有一个明显的凹坑。这一特征不同于已知的所有赤翅甲物种。经过后续研究,该标本被归入了一个全新的属:凹赤翅甲属,该物种被命名为秀凹赤翅甲。
秀凹赤翅甲几乎通体橙黄;其头部具一个大且深的横向额窝;复眼中等大小,间距较宽;触角梗节很长,大约是柄节长度的4/5;雄性阳基侧突愈合部分约占总长的2/3,且端部无齿钩。
秀凹赤翅甲头部的凹坑(额窝)
该新属的名称来自于其最易于观察的部位——头部。属名中的“凹”指的是它们头部大而单一的额窝,这一特征是其区别于其他属的关键特征。而新种的种名“秀”,用以形容该物种独特的橙黄色体色和独特的形态特征,彰显其美丽外观。
该种目前只获得了1头雄性标本,其雌性和其他虫态仍然未知。其头部独特凹坑的作用也仍不为人知。期待后续的研究能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这个靓丽的物种。
论文链接:https://doi. org/10.3897/zookeys.1191.118653
31、杨氏华栉芫(Yuán)菁(Jīng)
Sinostenoria yangi Pan, 2024
投稿人:潘昭(河北大学鞘翅目进化分类与多样性研究室)
发现地:北京、河北、内蒙古、宁夏
分类地位:鞘翅目 芫菁科
杨氏华栉芫菁
雄虫(左)和雌虫(右)
芫菁科是一类分布广泛、样貌奇特、且与人类关系密切的鞘翅目昆虫。芫菁成虫体色常鲜艳,鞘翅较柔软,以植食性或访花,部分种类取食农作物,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一些芫菁成虫俗称斑蝥,其体内具斑蝥素,毒性较强,在医学中有一定应用。许多芫菁的幼虫取食蝗虫卵块,对控制蝗虫的数量有一定作用。
河北大学的潘昭副教授最初在一批于1956年采集自北京十三陵的标本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的芫菁科昆虫。它们的鞘翅短缩、后翅退化、爪背叶腹缘光滑且腹叶刚毛状、雌性触角比雄性少1节且明显更短,这些特征均显示这种芫菁与目前所知的任何一个属、种都不同。之后的研究证实该物种在河北、内蒙古、宁夏等地也有分布。最终,在形态和分子证据的支持下,潘昭以该物种建立了新属——华栉芫菁属,并将新物种命名为杨氏华栉芫菁。华栉芫菁属目前仅发现于中国,是我国的一个特有属。
杨氏华栉芫菁的种名纪念了其正模标本的采集人杨集昆先生。杨集昆(1925-2006)是我国著名的昆虫分类学家、农业教育家,也是中国昆虫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杨集昆先生一生发表了昆虫新物种2000余个,为我国的昆虫分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集昆先生
论文链接:https://doi.org/ 10.3390/insects15050338
32、科尔沁元宝槭籽象
Bradybatus keerqinensis Lü et Zhang, 2024
投稿团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润志研究员——外来物种鉴定与控制研究组
发现地: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分类地位:鞘翅目 象甲科
科尔沁元宝槭籽象
元宝槭又名元宝枫,因果实形似元宝而得名,是一种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地树木。元宝槭不仅树形优美,而且木材质地细密,种子还能作为工业原料,是重要的经济树种。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拥有我国最大的元宝槭次生林。但保护区内的元宝槭自然更新缓慢,鲜有自然萌发的幼苗被发现。这一现象一直困扰着保护区工作人员。
为了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李义哲博士前往了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深入调查后,李义哲发现,保护区内85%以上的元宝槭种子都有虫蛀的痕迹,这些种子受到了一种长约2毫米的昆虫幼虫的蛀食。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昆虫不仅属于一个此前未在我国记录的属:元宝槭籽象属,还是一个新物种。科研人员将该物种命名为科尔沁元宝槭籽象。
被蛀食的元宝槭果实
科尔沁元宝槭籽象隶属于鞘翅目象甲科。象甲科昆虫拥有延长的吻部,看起来就像大象的鼻子。许多象甲都以植物的种子为食,细长的吻能让它们在种子上钻孔,并向种子内部产卵。科尔沁元宝槭籽象的外部形态特征易于识别:成虫体色黑色至红褐色,体表具淡黄色鳞片,体长约5毫米;喙基部具纵向纹;前胸背板具缢缩和深的刻点,鞘翅两侧近乎平行,无斜带或横带;前足腿节粗壮,内缘具凹陷和小齿;中足和后足腿节上的小齿退化呈突起,胫节无齿。
科尔沁元宝槭籽象一年发生一代,雌虫于5月中上旬迁至元宝槭果实上产卵,卵期约15天,幼虫到蛹期为50-60天,蛹至成虫需10-15天。在冬季,成虫通常会在枯叶岩石下或树皮缝隙中寻找场所越冬。
科尔沁元宝槭籽象生活史
在明确了造成元宝槭自然更新缓慢的元凶后,国家林草局保护地司周志华副司长专程对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元宝槭及该重大害虫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安排了相应的科学研究和防控工作。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46/zootaxa.5468.3.8
33、颜氏狍锹甲
Capreolucanus yanxui Qi & Zhou, 2024
投稿人:齐志浩(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发现地:云南省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分类地位:鞘翅目 锹甲科
颜氏狍锹甲
雄虫(左)和雌虫(右)
狍锹甲属是一类稀有而独特的锹甲。大部分锹甲科物种的雄虫拥有特化的发达上颚,能用于和同类打斗但失去了进食的功能,而雌虫的上颚较小,能用于进食。狍锹甲属的物种不仅雄虫拥有特化的分叉上颚,雌虫的上颚也很发达,同时,雌虫的上颚在形态上又和雄虫有着明显的不同,说明雌虫和雄虫的发达上颚有着不同的功能。
狍锹甲属最初被发现于越南北部,后在我国西南地区和缅甸、泰国也有发现。近100年来,学界普遍认为狍锹甲属只有一个物种,直到2020年,该属下的第二个物种才在我国被发现。2024年,科研人员描述了发现于我国云南的狍锹甲属新种——颜氏狍锹甲,让该属下的物种数量增加到了3个。
颜氏狍锹甲雄虫头部具有呈三角形且突出的前侧角,这一结构在锹甲科中十分罕见;头盾背面近端部覆有一些刚毛;眼眦发达,通常分隔眼部的约1/5;颏的前缘具明显的凹口;阳茎的鞭节长通常约为阳茎长度的10倍。雌虫眼眦更为发达,通常分隔眼部的约1/4;半腹板中部外缘硬化,基部外缘无明显的增厚和延伸;受精囊管长度通常为半腹板长度的5至7倍。这些形态特征都能将其与狍锹甲属下的另外两个物种区分开来。分子证据同样支持了颜氏狍锹甲作为新物种的有效性。
颜氏狍锹甲雄性头部侧面观
在该研究中,科研人员及合作者通过多年的饲养和观察,获得了颜氏狍锹甲各个发育阶段的照片,为有关该类群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颜氏狍锹甲的种名“颜氏”来自昆虫爱好者颜旭先生。颜旭先生是该新物种正模标本的提供者,对该研究做出了的巨大贡献。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46/zootaxa.5433.3.1
34、齐氏深山锹甲
Lucanus qizhihaoi Lin, Su, Xin & Song, 2024
投稿团队:福建省林业科学院宋海天团队
发现地:福建省 武夷山国家公园香炉山
分类地位:鞘翅目 锹甲科
齐氏深山锹甲(雄性)
深山锹甲属是锹甲科的模式属,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亚热带地区的森林环境中。该属下许多物种的雄性成虫具有发达且形态多变的上颚,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受到许多昆虫爱好者和科研人员的喜爱。而它们的幼虫以腐殖质和朽木为食,能促进死亡树木的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深山锹甲属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国家,已知近70种。
2023年10月,论文作者林欣和朋友攀登福建的第二高峰香炉山时,在山顶发现了一具独特的深山锹甲尸体。这只深山锹甲与福建地区已知的深山锹甲物种差异明显,很可能是一个新物种。但由于尸体残缺不全,不足以支持论文发表,林欣等人决定第二年重返香炉山寻找这种神秘的甲虫。
2024年7月,林欣等人启程前往香炉峰。往返香炉峰有2000米的爬升,需要溯溪、钻竹林,一路上都是无信号的无人区,一天之内轻装来回就需要耗时大概9-10个小时,而一行人还携带着近15公斤的生活物资和采集工具,采集过程极具挑战性。在海拔约1700米处,一行人架设了高压汞灯和紫外灯进行灯诱,但没有发现目标种。白天采集也没能找到这种深山锹甲。最后,林欣等人决定去之前捡到尸体的草甸上碰碰运气。突然,锹甲爱好者齐志浩在一块岩石上发现了一只深山锹甲,仔细一看居然就是此行的目标种。一行人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新种深山锹甲最独特的特征便是其三对足的胫节几乎全黄,这与福建地区已知的所有深山锹甲均不同,反而更接近分布于四川省的黄胫深山锹甲。但两个物种的分布地相隔千里,二者上颚、眼眦、头盾、胫节和外生殖器特征也存在差异。之后的分子证据也证明发现于福建的这一物种并非黄胫深山锹甲,确实是一个未被描述的新物种。为了纪念发现了该物种活体的齐志浩,这一物种被命名为齐氏深山锹甲。
齐氏深山锹甲(红色)与黄胫深山锹甲(黄色)分布区域对比
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齐氏深山锹甲是武夷山首个由国人描述的锹甲新物种,也是21世纪在武夷山发现的首个深山锹甲属新物种,其发现对武夷山的生物多样性发掘和保护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齐氏深山锹甲和其近亲黄胫深山锹甲分居福建和四川,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也很值得研究。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46/zootaxa.5541.2.4
其他候选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