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入睡困难?问题可能出在你身上哦!

健康   2025-01-25 23:12   澳大利亚  

宝宝在睡前短暂(比如5-10分钟以内)地哼唧或哭闹,然后安静睡过去,这很常见,也不会去担心。


但如果宝宝在睡前哭闹很久,打挺,推人,入睡困难,就很令人苦恼,一则陪宝宝耗着大人就很累,二则长时间听着哭声,情绪冲击也很大。


宝宝入睡困难,不是宝宝主观意愿上的故意“捣乱”。它的可能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是家长的原因,而有时候是宝宝的原因。

图源:Unsplash


01

家长原因


宝宝入睡困难,有可能是家长原因导致的。比如:


1. 哄睡时机不合适


哄睡时机不对包括:哄太晚和哄太早。


哄太晚



意味着宝宝变得过度疲劳。过度疲劳状态下,孩子会变得烦躁、爱哭闹,看似很兴奋还不想睡,但如果不睡继续玩,又没法平和、开心地玩。所以,在孩子过度疲劳状态下哄睡,就会出现看着很困、但是哭闹不安、没法入睡。


过度疲劳可能是睡前哭闹明显最常见的原因。


哄太早



我们都知道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每天总的睡眠需求会变化,比如:从保证健康角度,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对不同年龄孩子的每日睡眠时长做了大致推荐如下:


  • 4-12月龄:每天12-16小时(含小睡)

  • 1-2岁:每天11-14小时(含小睡)

  • 3-5岁:每天10-13小时(含小睡)

  • 6-12岁:每天9-12小时(如果还午睡,则包含午睡时长)

  • 13-18岁:每天8-10小时(如果还午睡,则包含午睡时长)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没有对0-3月龄的婴儿给出每日睡眠时长推荐,因为这个月龄区间的婴儿每日睡眠状态需求和状态差异非常大,可能在11-19小时区间。


总睡眠需求变化,会导致小睡次数、清醒时间长短、晚上入睡等随之变化。比如,在8-10月龄期间,宝宝可能会从白天3次小睡,慢慢变成睡2次;在大约15-18月龄期间,从2次变到1次白天小睡。白天小睡变化的过渡阶段,就可能会出现按照本来的作息,该睡觉了,但是随着长大,按照现在的状态其实还不困、还不想睡。


相比哄太晚,哄太早导致的睡前哭闹相对少见一些,一般主要出现在周岁后的孩子。


2. 一些临时性原因


如果宝宝整体入睡比较理想,只是突然在某次睡觉或某一天睡前有明显的抗拒和哭闹,则可能是临时性的原因,比如房间温度冷、热、饥饿、尿片、身体不适等。


这些原因需要家长有主动意识去排查,一旦发现了有可能影响睡眠的临时性原因,及时调整后,基通常宝宝的入睡困难情况也就解决了。


02

宝宝原因


宝宝入睡困难,有时候也可能是宝宝原因导致,比如:


1. 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一般在8-9月龄时开始显现,到14-18月龄时达到顶峰,然后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逐步减少。


如果宝宝已经能够体会比较明显的分离焦虑,在睡前就可能会因为害怕与妈妈分开而抗拒入睡。


2. 宝宝气质和性格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宝宝的气质和性格也可能与宝宝睡前哭闹有关,比如喜欢社交的宝宝,也许会因为觉得睡着之后就错过玩的机会了,而抗拒睡觉。



03

如何让宝宝入睡更容易一些?


由于气质、性格、心理发育等原因导致的睡前哭闹和抗拒,我们没有特别多能做的;但对于其他原因,我们可以尝试以下3点来帮助宝宝减少睡前哭闹:


1. 多观察和了解睡眠信号


平时注意观察和了解宝宝的疲劳信号,尽量找出一些规律,比如看看宝宝出现哪种表现时,哄睡最顺畅,那以后每次出现这个特定的表现时,就及时哄睡。


孩子的疲劳信号其实会随着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每一个孩子在哪种状态下最容易入睡也各不相同,所以家长需要随机应变,见招拆招。


关于不同年龄的宝宝哪些表现说明困了,可以详见:

这17种迹象,说明孩子困了,别再逗了!过度疲劳很麻烦

2. 规律、固定的睡前程序


与兴奋逗玩不同,在宝宝每次睡觉前,可以特意安排一段温馨、平和的时光,主要目的是让宝宝慢慢平静、舒缓下来,这样特意设计起来的一小段睡前时光,也就是睡前程序。睡前程序强调平和、温馨、宁静、舒适的氛围。


睡前程序里的具体活动主要根据宝宝年龄、喜好等来个体化选择。除了常见的睡前洗澡、清洁口腔、拉上窗帘、调暗灯光、穿睡袋等,也可以尝试播放舒缓的音乐,讲睡前故事等。


对于周岁内的宝宝,一般睡前程序预留30分钟就足够,对于周岁后的孩子可能会需要久一些,比如预留45分钟。


3. 按需哄睡、规律作息


规律作息、按需哄睡,可以让入睡的过程轻松一些。


家长可以尝试及早摸索宝宝的作息规律,比如仔细观察宝宝每天大概什么时候醒来、什么时候小睡、晚上什么时候入睡等,从而找到属于宝宝自己的睡眠作息规律。


按需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宝宝及时形成规律的作息,比如在婴儿时期,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安排孩子一天作息和活动:


宝宝醒来→喂奶→换尿片→亲子互动,同时留意宝宝是不是累了或困了→一旦发现宝宝有困了累了的迹象,及时安排小睡。

对于周岁后的孩子,也同样强调规律作息,比如尽量保证每天入睡和起床时间差不多,按需午睡,避免过度疲劳,也要避免午睡起得太晚或睡得太久,从而减少晚上睡前哭闹和抗拒的情况。

图源:Shutterstock


以上便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多大家有帮助,也请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妈妈。我是珊珊,关注我,一起陪孩子睡个好觉。


-END-

 如果觉得有用 

 分享给更多人阅读 


孩子或家人的个体化健康问题,包括儿科、皮肤科、妇产科、临床营养、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等,欢迎关注公众号:祐苗,自“咨询”菜单,向祐苗的靠谱医生咨询。


在祐苗上线的医生至少有5年国内三甲医院或者海外同等级医院工作经验、有循证理念和服务意识。祐苗后台也有日常咨询质量控制。


往期回顾


设置星标,不再错过我的推送:

1. 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澳洲妇幼Dr韩

2. 点击右上角“...

3. 点击“设为星标


长按关注,阅读喂养|睡眠|养育|孕产科普


让更多父母看到

让更多孩子受益

分享 点赞 在看 ↓↓↓ 

澳洲妇幼Dr韩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妇产科医学博士,妇幼健康博士后;临床营养学硕士;临床医学学士。 与你分享专业、可靠、实用的喂养、睡眠、养育和孕产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