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区来稿:体制内管理者的三个误区

文摘   2024-10-09 14:22   北京  

按:墙区开放投稿渠道,详情可点击查阅。本文作者:高秋。欢迎各位阅后留言。


看到这个标题,可能很多人会下意识的以为,是哪位体制内“领导”或体制外“大牛”要开口讲话、好为人师了。但实际上,笔者并不是领导,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可预见的将来也难以成为领导。但从普通客观的角度审视,反倒会有些冷静的观察。

误区一:领导的工作是统筹协调

很多领导觉得,自己不用关注细节,特别是工作细节,领导的任务是管好人,分好工,其余的下属会完成。笔者以为,这话不完全对。每项工作都有其核心和重点,这些又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如果领导对工作不能把握细节,很多时候也就意味着无法把握关键。当然,如果事事把控、过于有压迫感,也会引起执行者的反弹。

因此,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业务的专家,这就要求领导要经常去跟进(注意不是把控)下属工作的进展,抽丝剥茧对于关键细节做出预判,紧密跟踪,适时提醒甚至参与到关键细节,从而更加高效完成工作。同时,在下属发挥自身才能,出色完成工作时,给予必要的关注和肯定。

有人会说,那还要那些下属干什么,这么搞比自己干都累。虽然领导辛苦了,但对于下属却是很好的成长过程,让他们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聪明的下属会领会到其中的苦心,进而形成一种良性的正向反馈,可谓双赢。

误区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机关里的特点就是条块分明,职责划分是重点也是难点。一些领导会觉得把自己这摊儿看好管好,就大功告成,其他人爱怎么折腾与己无关。然而恰恰相反,领导之于下属,更需要提升的就是格局。如果一名科长不经常站在副局长的角度想想问题,往往会把工作做偏,累死下属又不得领导赏识。身在科长位,常为局长谋。没有了高度,就会失去了精度。这也是很多基层干部抱怨工作毫无意义的重要原因,干了半天发现白干了。

这里所说的格局是工作上的应然尽责,也是一种担当与使命感。作为领导,应当有一种使命感,突破部门利益的藩篱,带着热情和理想去工作,让下属更有动力,上下齐心去实现目标。而不是简单的接受上级指令,这就把领导的位置做小了。

误区三:过于关注当下

除了前两个“向下看”“向上看”以外,做领导还应”向远看“。思考整个部门未来的发展,思考底下兄弟们今后的出路。大家能够聚在一起是缘分,良性的互动必然是远近结合、上下贯通的。

这里既要区分部门工作职能的特点,有的部门要往高效落实去发展,有的部门要往创造性工作去推进。又要区分考量不同下属的期待,有的希望多一些自由时间,有的希望尽快晋升进步。根据职能特点,工作特点,人员特点往前看一步、往远看两年。同时要经常与下属沟通,不断修正对未来的规划,既切忌期望过高,又切忌一刀切,通过沟通让所有人相信团队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在努力。一言蔽之,认真做饼,主动送饼,不随意画饼。

不知道领导大人们有没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关键时候没一个顶得上去?为什么下属就是不愿与自己有难同当,风雨同舟,或只能够同享乐,没法同吃苦。但在这一疑问之前,是否应该先检视一下自己,功夫在平时,请各位领导们尽快摆脱科员思维,凡事多想一步,多承担一点才是领导的应有之义。

穿过透明的墙
体制内灵魂飞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