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速递20250119|山东理工大学最新研究成果:铁改性木质素磁性生物炭对水中微塑料的吸附效率及原位催化热降解行为研究

文摘   2024-12-24 18:36   浙江  


近期,国际期刊《Separation and Puriffcation Technolog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dsorption efffciency and in-situ catalytic thermal degradation behaviour of microplastics from water over Fe-modiffed lignin-based magnetic biochar的研究性论文。山东理工大学Yan Jiao为论文第一作者,山东理工大学王绍卿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本文合成了改性磁性生物炭(MBC)作为去除水中微塑料的吸附剂。考察了木质素/铁盐质量比、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H和共存阴离子的存在对吸附效率的影响。为开发水中微塑料去除控制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一作者:Yan Jiao

    通讯作者:王绍卿
    通讯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https://doi.org/10.1016/j.seppur.2024.128468

识别上方二维码查看全文


有效去除和降解微塑料对保护水生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在此,合成了改性磁性生物炭(MBC)作为去除水中微塑料的吸附剂。考察了木质素/铁盐质量比、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H和共存阴离子的存在对吸附效率的影响。探讨了微塑料的热降解行为和回收特性。结果表明,MBC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超顺磁性和丰富的含氧官能团。MBC-11对聚苯乙烯微塑料的去除率为99%,吸附量为68.57mg/g,是未改性木质素生物炭的25倍。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符合拟第一动力学模型,平衡数据最符合Freundlicha模型。热力学结果证实了在MBC上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的、熵增加的过程。生物炭吸附PS的机理主要是静电、疏水相互作用和孔节流作用。PS的热降解产物主要是烃类,包括苯乙烯、苯和苯乙烯由于在MBC催化位点上的β-裂解、移位和甲基化反应增强。本研究为开发水中微塑料去除控制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4年,汤普森在《科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了“微塑料”一词,将其定义为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薄膜。微塑料已经在各种水生环境中被检测到,从河流、海洋到冰川。微塑料对其他污染物(即重金属和抗生素)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影响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利用度。

 目前,微塑料已被列为一种新的全球性污染物。因此,微塑料的高效去除或降解在水环境的生态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水环境中的微塑料是可以去除的通过吸附、混凝、过滤、微生物降解、高级氧化过程等多种方式。其中,吸附法成本低、操作简单、环境友好、可再生利用等优点是一种高效的方法。生物炭、活性炭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是常用的吸附材料。其中,生物炭具有孔隙结构发达、官能团丰富、自发解吸速率低的特点。同时,可采用酸碱活化、涂覆、浸渍等方法对其进行改性。这些优异的性能可以增强吸附剂与微塑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主要由π-π、疏水、氢键、静电等分子间相互作用控制。作为生物质的第二大来源,木质素含有许多芳香基团,可以作为理想的前体碳基吸附材料。鉴于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复杂性质,需要进一步研究碳基吸附剂性能与微塑料吸附效率之间的关系,以揭示其潜在的吸附机理。

 吸附材料的回收和微塑料的绿色降解是有效管理微塑料的关键,可以降低潜在的二次水污染风险。磁性生物炭(MBC)可以通过磁吸从水溶液中快速分离出来,是回收废生物炭的有效方法。MBC的合成关键取决于负载磁性复合材料,包括FeCl3, Fe2O3Fe3O4和纳米级零价铁。此外,铁修饰的磁性生物炭材料在水环境中带正电,这有利于静电效应对微塑料吸附性能的增强。Wang等人发现,Mg/Zn修饰的生物炭对微塑料表现出优异的去除性能,这归因于静电效应和金属氧-微塑料相互作用。为避免微塑料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光催化降解、生物降解和热降解被广泛应用于微塑料的降解。其中,热降解因其降解效率高、反应时间短而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在碳基吸附剂材料热降解回收中,生物炭可以作为催化剂,促进微塑料的原位催化热降解。然而,生物炭的原位催化热降解机理尚不清楚,这对于研究微塑料的绿色降解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合成了Fe改性MBC作为水中微塑料的吸附剂。通过批量实验探讨了不同条件下MBC与微塑料的相互作用。系统考察了木质素/铁盐质量比、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H和共存离子对吸附效率的影响。此外,还对微塑料的热降解和吸附剂的回收潜力进行了评价。最后,阐述了微塑料吸附和热降解的可能机理。本研究可为高效去除水中微塑料污染物提供参考。



 1.合成了改性磁性生物炭(MBC)作为去除水中微塑料的吸附剂;

 2.考察了木质素/铁盐质量比、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H和共存阴离子的存在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3.为开发水中微塑料去除控制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S1 磁性生物炭的制备工艺

图一中,规则的球形PS分子附着在MBC表面,在带正电的同时与PS形成金属键,金属元素对带负电的PS的亲和力进一步增强了静电吸引力。这些结果表明PSMBC上的吸附存在物理吸附/保留机制。

生物炭样品吸附前后的SEM图像

图S3中,BC表面相对光滑,而MBC表面覆盖着丰富的磁性颗粒。

图S3 MBC能谱图

图2中,四种样品均具有孔径小于2nm的微孔结构。正如预期的那样,改性后的比表面积和体积显著增加。

图2 生物炭样品的N2吸附-解吸等温线

图3中,峰值强度显著降低吸附后的MBC测得3425cm-1(OH)表明PS的去除过程主要依赖于含氧官能团和氢键。吸附后的FTIR谱图表明,由于MBC表面C-C基团失活1570cm-1处的峰值强度受到轻微影响。在1100cm-1(C-O)附近,由于MBCPS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峰值强度略有下降。

生物炭吸附微塑料前后的FTIR光谱。

图4中,MBC表面出现不同形态的铁晶体结构,说明在热解过程中铁盐可以与木质素基体发生反应。制备的生物炭吸附剂具有丰富的官能团,保证了其吸附性能。

磁性生物炭样品的XRD谱图

5MBC-13的磁化强度最低,可能是热解过程中Fe纳米颗粒的团聚所致。这可能导致Fe3O4还原为非磁性零价铁,从而削弱磁极性能。

图5 磁性生物炭样品的VSM图

磁性生物炭样品的XPS光谱

7(a):随着载铁质量的提高,生物炭对PS的去除率先升高后降低

7(b):随着吸附剂用量的增加,BCPS的去除率不明显(小于10%),而MBCPS的去除率明显提高。高剂量的生物炭可以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

生物炭对PS的去除效率:(a)负载铁的比例;(b)吸附剂用量

8(a):吸附过程可分为快速慢速两个吸附阶段。

MBC-11PS的去除在2h内迅速上升,然后缓慢下降,在6h内达到饱和吸附。

8(b):随着PS浓度的增加,MBC-11的吸附效率呈加速趋势。

MBC-11PS的吸附动力学(a)和吸附等温线(b)

各温度下的-△G值表明MBC-11PS的吸附是自发过程,而+△H值表明是吸热过程,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S为正值表明吸附过程是熵递增的,表明吸附过程中反应体系固液界面的无序程度更大。结果与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的结果一致。

MBC-11PS的吸附热力学

10(a)生物炭对PS的吸附受溶液pH的强烈影响,在酸性条件下生物炭的去除率最高(80%),而在强碱性条件下相反

  图10(b)NO3-SO42-Cl-对去除率影响较小,H2PO4-和HCO3-对去除率影响较大。

图10 环境因素对MBC-11去除PS效率的影响:(a)溶液pH; (b)离子种类和浓度

图11 MBC热解循环实验:(a)热解过程实验示意图;(b)再生MBC对PS的去除效率

12 PSMBC上的吸附与降解:(a)吸附机理;(b)PS热处理降解机理




本研究中,合成了MBC吸附剂从水溶液中去除PS,吸附量可达68.57mg/g,比改性前提高了25倍。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结果表明,这是一个自发的吸热增熵过程。酸性条件影响其吸附行为,H2PO4-和HCO3-会显著降低其去除效率。物理吸附是主要机理,包括静电、疏水相互作用和孔隙保留。PS的热降解产物MBC还通过增β-裂解、h-移位和甲基化反应,促进了PS的原位催化裂解成MAHs。本研究验证了生物炭处理微塑料污染。



Y. Jiao, S.Q. Wang, B.Y. Sun, Y. Han, Z.L Zhang, X.L. Shen, Z.H. Li, Adsorption efffciency and in-situ catalytic thermal degradation behaviour of microplastics from water over Fe-modiffed lignin-based magnetic biochar, https://doi.org/10.1016/j.seppur.2024.128468.

识别二维码,

阅读英文原文


翻译与资料整理:臧晓

编辑:环境与能源功能材料


【资料整理】臧晓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物基环境功能材料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应用,获学业一等奖学金1次,在Sep Purif Technol等期刊发表中科院1区论文4篇(其中第一作者1篇),论文总被引47次,影响因子之和为31.6







识别上方二维码查看全文



识别上方二维码查看全文




识别上方二维码查看全文



识别上方二维码查看全文




识别上方二维码查看全文




识别上方二维码查看全文


识别上方二维码查看全文


识别上方二维码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1、公众号分享国际环境与能源功能材料【生物质(壳聚糖、纤维素、木质素、海藻酸等)功能材料、新型吸附材料、碳基(石墨烯、碳纳米管、碳量子点、生物炭、富勒烯等)材料、MOFs/HOFs/COFs材料、光催化材料、Fenton材料、产氢材料、太阳能蒸发材料等】相关前沿学术成果,以及其它相关数据处理方法、论文写作和论文投稿等信息,无商业用途。本公众号尊重原创和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利。如涉及侵权,请立刻联系公众号后台或发送邮件,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2、部分图片和资源来源网络或转摘其它公众号!凡注明"来源:xxx(非本公众号)"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外文文献翻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国际相关领域信息。外文文献由课题组研究生翻译,因学识有限,难免有所疏漏和错误,请读者批判性阅读,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4、欢迎环境与能源材料相关研究成果提供稿件,环境与能源功能材料公众号将会及时推送。联系邮箱:99282304@qq.com

5、欢迎壳聚糖相关研究人员加入壳聚糖技术交流群。联系微信号:18358609860
课题组主页:

https://www.x-mol.com/groups/qiwang

https://www.x-mol.com/groups/zhuhuayue

识别上方二维码访问课题组主页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链接原文

环境与能源功能材料
本公众号分享最新国际环境与能源功能材料相关前沿学术成果和其它相关信息,无商业用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