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今关于“民族文化遗产” 发言

文摘   时事   2024-06-21 19:35   北京  



于今|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


导语


"最近,本号连续刊登的于今老师发言文章。这些文章是他十八年来作为大项目负责人、大课题主持人应邀在全国各地调研考察、参加座谈会、论坛,累积1200次以上部分发言稿、演讲稿(包括国内外部分可公开或删减后的内部发言),但不包括讲座、商业演讲,也不包括近两年的。这些发言的时间从5分钟到40分钟,稿中大部分有前瞻性思想观点、有为党和国家地方发展、公共外交的建言献策,也有车轱辘话,有的已落实,有的正在落实,有的还在探索......希望启示后来攀登者。
"

 

本文是于今教授2015年9月应邀出席贵州“民族文化保护贵安国际论坛——从冲突到共生”并发言经作者同意,篇幅所限,略有删减,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参考(工作邮箱:kxfzg2008@vip.163.com)




让民族文化遗产“活”起来

——民族文化遗存问题与建议


尊敬的陈敏尔书记

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海内外多种场合的重要讲话和演讲中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主席对如何做好历史文物保护工作、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重要讲述,在全国文化、文物、民族、宗教、统战系统引起热烈反响。当前,我国处在推进“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深刻领会习近平主席重要论述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显得尤为紧迫。

从2008年开始,按照中央领导批示精神和国家民委的工作部署,由我带队,中国少数民族文物文物保护协会组织国内专家,先后在全国对少数民族文物及民族文化遗存进行调研(目前只剩台湾地区)。我们把调研情况形成报告或内参作为智库建议上报,有的作为全国两会提案提交,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重视以及有关部委的反馈。

下面就民族文化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一、建议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规范博物馆的统筹管理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它记录着该地区、该民族历史文化的历程,是了解民族历史、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阵地。因此,少数民族博物馆不仅仅是展现自己文化特色的一个空间,更是见证民族大发展与大团结的一个载体,它的发展,对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现阶段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有着很大的限制。

其一,事业经费严重匮乏,县级机构人才队伍薄弱。其二,博物馆管理普遍存在着“重陈列、轻保管”的问题,在馆藏文物保护方面存在着“重本体修复、轻环境改善”的倾向。其三,政府对博物馆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管理,缺少完备的法律制约和政策保障。因此,政府以及主管部门要加强规划和管理,完善各种法规制度,以适应不断完善的市场变化,为博物馆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保证。

首先,要加大对博物馆的扶持力度。博物馆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博物馆与政府之间的依附关系,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博物馆事业将很难发展,这是现阶段博物馆运行机制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次,要加强自身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藏品管理的投资力度,为各级政府和地方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类重要文物的保护、研究、价值评估提供服务。

最后,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保护文物、非遗的前提下,可以密切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为本地区的城市发展和旅游发展创造条件,把当地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志用馆藏文物展示出来,凸显自然人文与民族特色,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新型城镇化进程。

二、做好民族文物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增强文化遗存处的文化内涵

民族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在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留存着本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个特色。历史上不论是汉民族,或是少数民族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民族文物和文化遗存的保护。比如,陕西韩城的司马迁祠墓,浙江的大禹陵,绍兴的王阳明故居,在元清两代曾数次重修和扩建。

2009年司马迁祠墓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韩城的司马迁祠墓仅修缮过一次,浙江的大禹陵仅有一个供人瞻仰的禹王殿,王阳明故居目前被民居所占。这些文保单位除应加强修缮、保护,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缺少相应的历史人文内涵和时代背景。

2009年大禹陵

玉树灾后的文物修复工作由于人力财力的有限,文物和遗址的保护、古建筑壁画的修复以及可移动文物的清理工作刚刚处于一个开始阶段,“行动落实比较慢”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2015年民族团结誓词碑

今年,我们在云南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调研时发现,国保单位“民族团结誓词碑”实际上是讲述了百年以来一个完整的民族团结故事,更是一个见证中华民族团结的“活文物”,这与去年习总书记提出各民族要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核一致的。为此,专门写了建议报告给中央并得到了重视,年底将在普洱市召开以“民族团结筑基中国梦”为主题的民族文物生态论坛。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少数民族文物由于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相应保护覆盖面不全,失传、外流现象也十分的严重。

因此建议,民族地区政府一定要拨出专款,因地制宜的成立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等非政府社团组织,做好民族文物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做好民族文物的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文物市场的管理,为文物的保护工作创造一个良性的市场环境;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增强对文化遗存区域的文化内涵,围绕“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说话,讲好中国故事”这个主题,创新文物保护理念,积极推动“文物+”,文物+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智库、+乡愁”,等等,着力让民族文物在保护与利用中“活”起来。

三、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少数民族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存在于一个特定环境中才能保存发展下去。因此,这也就无法使那些需要一定空间才能生存下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传承下去。

2012年广西民族刺绣

我们在广西云南调研中发现,不足B5纸大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刺绣,要花去一个顶级绣娘三个月时间,售价不过百元。不面向市场,传承人的稀缺使得技艺无法传承与延续。欧亚一些大国有一个部委专门负责手工艺行业,中国虽然有工艺美术协会,但是没有专门的国家职能部门负责少数民族手工艺。

在去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贡献,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区别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当一种优秀文化因种种原因“活”不下去时,我们应该给予扶持和保护。建议各级政府应设立职能部门以及专项非遗保护基金;加强民族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国际合作交流。同时,给予政策、人员等方面的扶持,让一部分濒临困境的“非遗”活下去,从而保护我们文化的多样性、持久性。“非遗”保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保护传承人。

四、落实对少数民族聚居村的民族文化政策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把中央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的战略目标,曲解为文化大跃进,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古村落过度开发旅游资源,这不既不利于文物保护,也不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完全错误的观点。要统筹谋划好符合少数民族聚居村特点的文化政策,加大古建筑、手工艺品保护与开发,将落实文化政策与提升乡村干部的领导能力、以及妇女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帮助这些村落脱贫致富,改善乡村治理环境,使他们融入地方及国家价值链。

保护少数民族乡土建筑和传统村落,延续历史脉络,是政府的民心工程,更是执政党的民心工程;是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加强民族和谐、文化自信和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农业大国又是多民族国家,要完成新型城镇化,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视角出发,一定要重视改革以来基层组织建设等诸多日益复杂问题,更要重新审视少数民族聚居村政策与保护发展的区别和内在逻辑,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已有政策的理解,又可以审慎地展望少数民族乡村公共治理的未来。

综上所述,在全面建设文化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高度正视文化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深入研究并探索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刚刚颁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的“六个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可以说,这“六个理念”,从宏观上理解是树立和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应有之义;具体而言,是对当前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突破单体文物非遗保护思维框架,将文化文物非遗保护思想升级,形成符合“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接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物”保护体系。

最近,联合国建议将“一带一路”倡议定位成中国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把它与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紧密结合起来。贵州民族文化资源、生态生物资源丰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对贵州有利的、特殊的资源需求会越来越高,贵州的经济发展也会越来越好。贵州发展的好,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需要一个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能够作出贡献!








 -- END --



于今院长
研究动态(学术活动联系:13701330983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