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今在两岸经贸论坛发言

文摘   时事   2024-06-27 14:24   北京  



于今|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


导语


"

最近,本号连续刊登的于今老师发言文章。这些文章是他十八年来作为大项目负责人、大课题主持人应邀在全国各地调研考察、参加座谈会、论坛,累积1200次以上部分发言稿、演讲稿(包括国内外部分可公开或删减后的内部发言),但不包括讲座、商业演讲,也不包括近两年的。这些发言的时间从5分钟到40分钟,稿中大部分有前瞻性思想观点、有为党和国家地方发展、公共外交的建言献策,也有车轱辘话,有的已落实,有的正在落实,有的还在探索......希望启示后来攀登者。

"

本文是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国家智库》《中国智库》总编辑、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于今教授在2015年两岸经贸论坛发言。经作者同意,略有删减。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参考(邮箱:kxfzg2008@vip.163.com。个人学术及商业活动联系:13701330983朱老师)


期待区域发展观在两岸结出硕果


昨天,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强调台湾应参与区域经济整合。

“21世纪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世纪,我们看到,不论是最近大陆提出来的亚投行和一带一路,还是 RCEP(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都跟区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区域经济必须要靠大家一起努力,两岸的经济规模不同,但各有所长,台湾相对于大陆,土地、人口或经济规模比较小,但台湾产业在创新研发能力、管理以及经验上,有非常多优势强项,可以在未来亚投行、一带一路、RCEP 里面做出具体的贡献。”他说,中国大陆这几年快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有人说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的经济体。一个大的经济体,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跟台湾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合作,我相信对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绝对是正面的,这对台湾的民众来讲,对台湾的企业来讲,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台湾与中国大陆所进行的区域经济的合作十分频繁。台资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吸纳的重要资本,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区域经济格局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的10年,台湾实行的是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着重发展本岛内的产业,化肥、电力和纺织等工业在不断发展中。由于台湾岛内市场狭小,依靠进口替代无法持续,经济发展战略进入60年代开始变为了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台湾开始更加密切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从此工业在台湾岛内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台湾的地域经济关系也开始出现了很大调整,部分城市成为台湾岛内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如台北、高雄、基隆等,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台湾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利用岛内廉价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从美日等发达国家进口原料及中间产品,加工后在进入美国市场。此时的台湾是美日市场的依附者,而如果从亚太国际分工体系中内,台湾则扮演劳动密集型劳动出口基地的角色,处在雁行的尾端。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台湾的产业转移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制造业开始向大城市的周边移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转移的范围也更大,于是台湾同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大陆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此时,台湾放宽了对外投资和外汇的政策,通过投资促进、贸易拓销等方式加强同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使台湾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的中心从美国转移到了亚洲。此时,台湾和周边的区域合作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台湾开始从资本净流入地变为了资本净输出地,从原来的商品输出也开始逐渐变为商品、技术和劳务同时多元输出。台湾不仅实现了本土产业的升级换代,更改变了其劳动密集型加工基地的角色,成了技术密集型加工出口基地。

第四阶段就是新世纪以来,台湾同大陆的经济协作更加深化,两岸经贸成了支撑经济成长的重要动力。在2002年台商投资大陆资本已经占到同期台湾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7%,大陆成了台商投资的首选地。同年,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后来又成了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从区域经济的合作来看,台湾和大陆在产业转移、承接互动中已经建立了垂直分工为主、水平分工为辅的发展格局。依托这种格局,台湾摆脱传统代工制造的模式,培植自有技术能力,成为全球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中心;同时,中国大陆也有效地利用了台湾的资本,促进了自身制造业的发展。

福建省在利用承接台商投资中过程中迅速发展,在内陆省份中与台湾省的区域经济合作也最为密切。早在2004年,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就已经被福建省提出来。在2006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计划通过10—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被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2009年,《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经国务院批复。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万人至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之后,两岸在贸易与投资(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合作(包括知识产权保护、金融合作、产业合作等)以及机构安排、争端解决等重大问题达成重要共识,双方在区域经济合作都有了实质性进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和推动了许多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观,比如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自由贸易试验区、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战略等等,这些区域发展观为传统区域发展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理论和实践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注入了鲜活的动力。尤其“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大开大阖,打破了单纯的行政区划甚至国界限制,把区域经济规划扩大到跨省、跨区域、跨国界,使生产要素摆脱行政区划和国家束缚,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流动和组合。

我以为,朱立伦的讲话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观的认同和积极回应。这也是历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首提“区域经济”一词,向外展示区域经济发展理念。

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促进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自由贸易区、海西经济区发挥其比较优势,建立两岸区域经济务实合作新机制,重点推进两岸三地的交通、科技创新、环保及能源等平台建设;

二、探索设立两党办事处、党际交往机制平台、两岸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两岸区域行业协会;

三、在“丝绸之路基金”下专门设立“两岸区域发展促进基金”(特别是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创业基金),积极发展各类产业、创业风险投资等基金;

四、构建区域利益分享和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五、逐步完善自由贸易区、海西区核心区与延伸区、辐射区的合作机制,推进两岸城市圈之间的合作。

六、着力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社保、金融、涉外服务、工商管理等重点专题的合作。

七、大陆和台湾的区域经济合作应遵循平等互利、循序渐进的原则,考虑双方的经济条件,逐步减少或取消彼此间的贸易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加强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区域经济共同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依托海协会、海基会、台商会等协会,发挥福建9个城市作为核心区的先行先试作用,加强两岸城市间双边或多边专题合作,推动两岸区域经济合作协同发展。

我们院课题组从本世纪初开始研究港澳台区域协调发展,在2012年出版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报告》中提出过相同建议。






于今简介

《国家智库》《中国智库》总编辑。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城市更新系统观创始者。上海大学等高校特聘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第三、四、五届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常务副会长。全国工商联智库“商会党建与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组组长.退役军人事务部“在普通高校开办退役军人事务学院"课题组组长
主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等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出版选题;多次获国家部级奖项、国家出版物奖、图书奖、政府提名奖;连续多年获中央书记处直接领导的部委建言献策特别奖;公开发表200余篇文章论文及出版专著、主编著作、研究型报告三百余部。在政治理论、智库建设、智库产业、城市更新、国家哲学等领域生产一批有重要价值的原创性成果。其中《五个统筹丛书》《科学发展观丛书》被中央组织部列为全国领导干部学习读本,再版十余次,印数近千万册。《五个统筹丛书》《科学发展观读本》《城市更新》《成思危经济文集》等作为两会委员代表读物。多次应邀到欧美访问、讲学、参加学术会议与合作研究。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在过去的二十年,受聘为多省市区县政府顾问。2007年入选中国发展百人奖,2015年入选“2014年中国智库建设十大代表人物”,2018年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智库建设40人,2019年获波兰总理颁发“波中友好特殊贡献奖”。
主笔和主持诸多前瞻性的政策改革建议报告向国家和政府建言献策外,参与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部委组织的重大项目规划报告审核制定,产生一定影响并受到有关决策部门的重视。撰写的政策分析报告并得到中央领导批示,对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产生重要影响。受邀参加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小组办专项课题评审。于今与其研究团队持续开展科研智库并举,深度参与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积极为疫情防控展开智库研判和建言献策,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上百份研究报告。近年来,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把“一带一路”倡议落到实处,先后推动了“中蒙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波兰华沙倡议成立“波中一带一路联席会”、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倡议发起“罗中一带一路联席会”等国际智库合作平台,以及倡议发起“中国+维谢格拉德集团智库联盟”、“中国+黑海经合组织智库联盟”等国际区域合作组织智库对话平台。
学术社会职务包括: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理事、一带一路国际智库联盟理事;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联盟理事;波兰中国“一带一路”促进联席会中方理事长。曾是中央组织部全国公选领导干部首批面试考官、民政部部级课题评审专家、监察部突发事件应对问责制调研组专家、国务院应急办专家、国家973计划项目专家成员、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及中国侨联特聘专委会副秘书长、欧美同学会智库专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顾问以及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等十多家学术社会团体理事以及多个期刊编委。


于今院长
研究动态(学术活动联系:13701330983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