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作家第378期

文化   2024-05-25 17:30   河南  







01

灵宝药博之歌│李亚民

在中原大地的深处,

隐藏着一个绿色的秘密,

那是灵宝药博的田野,

生命的乐章在此奏响。

 

晨曦轻抚每一株幼苗,

中草药在土地上低语,

它们的根须深入泥土,

汲取大自然的智慧与力量。

 

金花茶在枝头绽放,

每一朵都是自然的馈赠,

人工培植的技艺精湛,

将美丽与药用完美融合。

 

田间的农人辛勤劳作,

防治病虫,守护每一片绿,

农业机械轰鸣着前进,

为丰收播下希望的种子。

 

金银花依托科技的翅膀,

西北农林的智慧在闪光,

树形金银花六号新品种,

药效与产量,双双领先。

 

烘干设备厂内机器轰鸣,

将收获的中草药变成宝,

国药控股直接对接销售,

无中间环节,农户笑开颜。

 

灵宝药博,你如一位智者,

用科技与自然谱写华章,

你为农户带来丰厚的收益,

也为人类健康播撒希望。

 

在这片绿色的田野上,

生命与希望共同成长,

灵宝药博,你是大地的骄傲,

你的未来,将更加辉煌。

 

绿色田野广袤无垠,

药博儿女生机勃勃,

每一滴汗水都凝结晶莹,

每一颗心都满载希望与执着。

 

看那金银花漫山遍野,

宛如银色波涛翻滚不息,

新品种树形六号显神通,

药效显著,产量傲人无比。

 

机械设备转动不息,

烘干药草,提炼精髓,

国药控股直接采购,

农户收益,满心欢喜。

 

灵宝药博,你是农田的明珠,

依托科技,砥砺前行,

防治病虫,精耕细作,

农作物茁壮,生机盎然。

 

你灌溉农田,滋养万物,

农业专业,辅助性活动,

你为农户铺设致富路,

为社会贡献无穷力量。

 

在这绿色的田野上,

药博儿女共绘蓝图,

以科技为笔,自然为墨,

书写着辉煌的未来篇章。

 

我们携手并进,共创新篇,

灵宝药博,永放光芒,

为人类的健康与福祉,

贡献着我们的智慧与力量。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灵宝药博唱响丰收歌,

中草药、花卉齐争艳,

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机械轰鸣助力农耕忙,

防治病虫护佑绿意长,

栽培服务专业又精心,

丰收在望,喜气洋洋。

 

树形金银花六号显神通,

药效产量冠绝群芳中,

烘干设备精良制良药,

对接国药,畅通无阻通。

 

农户增收笑开颜,

生活美满幸福甜,

灵宝药博功绩显,

绿色发展,前程无限。

 

药博儿女齐心力,

共创未来新篇章,

绿色田野歌不尽,

灵宝药博,永放光芒。

2024年5月19日写于清馨园


作者简介:李亚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家协会主席。2019年河南省文联第八次文代会代表。曾获奔流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花开之声》《红绣荷》。小小说《甄别》《合同工》《找窝点》《红军树》《血浓于水》等40余篇收录河南文学年度读本、中国文学年度读本。《六条鲶鱼》入选新疆等地初中考试试卷。


02

我在涧河边等你│王建录


涧河依然是这般平静秀美的模样,两岸楼宇如林,人流悠闲懒散。

 

可就在5月12日,我的兄弟李宝峰从眼前这平静祥合的氛围中消失了,是为救一个落水的孩子走的,年仅44岁。

 

宝峰你在吗?听到我的呼唤了吗?好想看见你猛地钻出水面,站到我面前那憨厚朴实的样子。

 

其实,当天孩子落水的那一刻,你完全可以和岸边的人一样,既惊慌失措,又焦急地呼喊,或掏出手机拨打一下120,也就问心无愧了。

 

可你偏偏与别人不一样,你忍受不了120那“漫长”的等待,更不忍视水中孩子那无助痛苦的挣扎。只见你箭步上前,拨开人群,飞身一跃,就跳进了那深不可测的涧河水中。

 

当你跳入了水中后,才发现自己原来并不会游水,手脚的笨拙根本支撑不了心中的急切与忘我。你每向孩子游近一步,都是那么的艰难不易,并随时有沉下去的危险。

 

那一刻呀!不懂水性你,究竟用了多少超出常人的力量和毅力才游到孩子的身边?又是经过了一番怎样的自救、施救,才使正在下沉的孩子转危为安?

 

我知道你的脾气,认准的事情九头牛也拉不回,不胆怯,不后悔,更不会退缩。当你看见眼前这个与自己孩子几乎同样大小的孩子掉落水中时,一个父亲的本能、责任、担当瞬间爆发:孩子,我来了!

 

你让孩子得救了,却把自己生生沉入了水底,喊也喊不应,叫也叫不回。那么狠心地说走就走,连头也不回,只给我们留下了一片荡着涟漪的水面。我想,那一定是你会心的微笑,是你看到孩子安全得救之后的灿烂笑脸!

 

一个单位的好员工,一个二老的好儿子,一个妻子的好丈夫,一对未成年孩子的好父亲,就这么走了,走得那么匆忙,那么的安静祥和。

 

我的好兄弟——保峰!回来吧,我可亲可敬的兄弟!铁骨男子汉,灵宝好儿郎。一个宝峰倒下去,千万个宝峰跟上来!

 

宝峰,灵宝的这个五月,将会因为你,瓜果才如此硕大蜜甜,麦田才这般金黄沉甸,黄河水才依然浩荡东去,奔流大海头不回!

 

宝峰,以后每年五月这个时候,我都会站在涧河边等你,看你芳华帅气阳刚,沐你舍已救人善举,享你灵宝之子荣光!

 

作者简介:王建录,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写过几篇散文、诗歌和小说,有少部分获奖。放飞自我,纵情山水。宁静致远,天道酬勤。


03

好人李宝峰│杜起升

李宝峰,

您平凡普通,

班后携妻带女观花赏景,

不会游泳

不识水性,

一刹那

确听到溺水的呼声,

就像战士

听到了号令,

义无反顧

向前

冲锋!

信念不畏

枪林弹雨,

勇敢

那管血雨腥风,

只为让那

血染的红旗飘扬在主峰。

 

李宝峰,

您平凡普通,

但做出

非凡惊人的大亊情,

黄继光扑向是敌枪的火舌熊熊,

您扑向的是

那湍急的深潭黑洞,

董存瑞举起的是胜利的曙光,

您托起的是一个圆满幸福的家庭,

您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气吞山河壮语豪声,

但您默默离去同样是鬼泣神惊,

因为您们都有一个信仰,

都明白了做人的人性和本能。

 

作者简介:杜起升,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灵宝税务局退休干部,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岁月无痕》。



04

灵宝救人英雄李宝峰│孟长泽

打竹板,真悲痛,

讲一讲灵宝救人英雄李宝峰。

五月十二是星期天,

大人小孩外出休闲。

樱花大道上车不断,

弘农河畔游人满。

漫水河边忽听喊,

救命救命声不断。

原来是儿童不慎落水中,

家长急得快发疯。

忽听扑通一声响,

一位小伙水中降。

拼尽全力去把孩子托,

精疲力尽陷进水涡。

儿童得救他牺牲,

他就是救人英雄李宝峰。

李宝峰,四十四,

年轻的生命定格在此。

英年早逝恨苍天,

万民悲痛把花献。

英雄的壮举鬼神泣,

事迹传遍豫西大地。

李宝峰见义勇为显浩气,

豫西大地永铭记,永铭记!


作者简介:孟长泽,灵宝市作家协会成员,报告文学《情洒扶贫路》发表于《时代报告》2020年11期。


05

很遗憾以这样的方式认识您│亢建宁

很遗憾以这样的方式认识您

——致敬见义勇为的灵宝英雄李宝峰

亢建宁

2024年5月12日,

注定又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

铁岭低首,

涧水呜咽,

函谷悲声,

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李宝峰,

用血肉之躯,

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一瞬间,

英雄的事迹传遍了崤函大地!

 

也有老母亲,

也有心上人;

也有生死情,

也有离别恨。

四十四岁的青春岁月呀,

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面对素不相识,

失足落水的儿童,

我不知道您纵身一跃时,

在想什么,

我知道这一刻,

您什么也不会想,

生死关头,

但凡有一丝的犹豫,

任何人都会停下脚步!

 

我无法想象,

不会游泳的您,

是如何在深水中,

把落水的孩子高高举起,

把生的希望给了孩子,

把生离死别的痛苦咽下!

 

我知道本能的善举,

源于一个善良的家庭环境,

您走了,

是那样的匆忙,

甚至来不及,

和近在咫尺的妻女说一声道别,

没有向年迈的双亲再行一次孝,

那怕再向这个世界来一个回眸!

 

 

您走后,

全城为您恸哭,

崤函大地为您动容,

兄弟,您放心地去吧,

党和政府给了您崇高的荣誉,

老人孩子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一切会如您所愿!

 

兄弟,

您走了,

一切都显得那么匆忙,

您用血肉之躯,

在崤函大地上,

耸起了一座丰碑!


作者简介:亢建宁,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灵宝市财政局。在《中国财经报》、《三门峡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50余篇。散文《揉进面团里的爱》被《思维与智慧》《意林文汇》杂志转载。



06

灵宝大煜丰收在望│郭鲁

在希望的田野上,

灵宝大煜闪耀着光芒,

技术服务引领方向,

助农增收,共谱新章。

 

苗木茁壮,绿意盎然,

大煜提供,生命之源,

每一株都承载着希望,

在沃土里,生根发芽。

 

肥料滋养,力量涌现,

精心调配,科学之选,

作物茁壮,绿意满园,

丰收在望,笑容满面。

 

技术指导,智慧相伴,

专业团队,答疑解惑,

种植技巧,悉数传授,

农民朋友,信心满满。

 

烘干机器,助力收获,

快速烘干,质量卓越,

减少损耗,提高效率,

农产品,价值倍增。

 

现金回收,信誉至上,

不打白条,实打实算,

农民辛劳,得到回报,

心中喜悦,无以言表。

 

树叶树枝,也能卖钱,

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绿色循环,生生不息。

 

种植户们,齐心合力,

在大煜带领下,奔向前方,

就业之路,越来越广,

生活改善,幸福安康。

 

金花六号,品种非凡,

树干高耸,傲立群芳,

花期绵长,芬芳四溢,

花瓣繁多,美丽绽放。

 

药效十足,疗效显著,

产量高企,品质优良,

抗病抗逆,生命力强,

为农民带来,丰厚收益。

 

15天花期,不败不衰,

绚烂如初,惹人喜爱,

亩产高达,三百斤重,

丰收喜悦,洋溢心怀。

 

灵宝大煜,技术服务优,

助力农业,发展腾飞,

带动就业,改善生活,

为农民筑起,幸福之梦。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灵宝大煜如一颗璀璨的星,

引领着农民朋友们向前行,

共同书写着美好的明天。

 

我们为农民提供优质的苗木,

为他们注入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我们为土地献上科学的肥料,

滋养着每一寸土地的成长与繁荣。

 

我们用智慧与技术,

为农民朋友们点亮前行的路;

我们用烘干机烘干每一片绿叶,

让每一份努力都化作丰收的硕果。

 

我们承诺现金回收,绝不拖欠,

让农民朋友们的辛勤付出得到回报;

我们让树叶树枝也能变成财富,

让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与可持续。

 

金花六号,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品种,

它的树干高耸,花朵绚烂绽放;

它的药效十足,产量丰富可观,

为农民朋友们带来无尽的希望与梦想。

 

我们致力于带动种植户百姓就业,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与选择;

我们与他们携手共进,共同前行,

为实现农业的繁荣与发展而努力。

 

灵宝大煜,我们深知责任重大,

我们将继续为农民朋友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们将用技术与智慧,点亮农业的明天,

让每一片土地都绽放出生命的活力与光彩。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灵宝大煜将继续闪耀着光芒,

引领着农民朋友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共同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辉煌篇章。

2024年5月19日创作于阳光山庄)


作者简介:郭鲁,原名郭留钦,大专文化,灵宝市作家协会网站副总编。《见证》《最美家庭》《灵宝优秀作品选》《张守仁在灵宝》编委成员和图片作者。《子不教父之过》获河南法制报征文奖,摄影作品《美丽苹果花开》获灵宝市花开金城大赛三等奖。



07

记忆中的地坑院│齐少栋

豫西地区黄土塬上一个普通的村庄,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村子三面都是一二百米高的土崖,只有南面的大土坡与其他村相连,交通不便、高低不平的地势再加上缺水,造就了我们村“旱塬“的称号,还有那个让我们村的大龄青年,都要接近打光棍的顺口溜就是:旱塬、旱塬,唾沫洗脸不要钱!而我的家就在这个土塬边村东的一个地坑院里。

地坑院很大,东西南北共有8个窑洞,院里住着我们本家的6户人家,我爷爷是家族里的老大,随着人口的增多,二爷、三爷、四爷、五爷都搬出了窑洞住到平房里了,而我家直到我上了初中才搬出地坑院。

窑洞里有一个用胡基垒起的土炕,铺上炕席就是全家人睡觉的床,炕头靠近门的地方,有一个一米见方的方格窗户。每到过年,母亲会给窗户上糊上一张大大的白纸,然后在上面贴上各种动物或者各种花卉的红色图案的剪纸,而那两扇木门上则会贴上母亲用黄纸剪裁的老子骑青牛的剪纸,听母亲说我们这里都信奉拜老子,也是由于函谷关就在距我家不远的地方,所以我们这边家家户户门上都会贴着老子骑青牛的剪纸, 这也寓意着老子给人们送来幸福吉祥的意思。曾经多少的夜晚,我都是头枕着用麦秸秆填充枕芯的枕头,闻着从枕头里透出的隔季的麦香味道,看着那扇洒满月光的窗户和那被月光抚摸过的美丽窗花,思绪象田野里飘荡的蒲公英一样随风飘荡,因静谧和安然渐渐入眠,而这美丽的窗花也总会在我的梦里时而出现。

炕头的窗台铺着两块大青砖,窗户只能外开,窗台上摆放着一个大大的晶体管收音机,那收音机也总会在晚上呲啦啦的播放着各种新闻综艺之类的广播,虽然由于年幼听不懂,但这物件却是我记忆中最先进的东西,父母亲总会把收音机看的跟宝贝似的,是坚决不容许我伸手去摆弄的,生怕我给搞坏,直到后来才我知道,那个年代,这个收音机可是家里唯一的贵重物品。

童年的记忆里,每天醒来耳边就会有咕噜咕噜的声音响起,出于好奇,终于有一次我循着声音从炕上爬起来,光着脚越过院里的那棵梨树,看见父亲正费力的一手摇着辘轳,一手抓着井绳在打水,辘轳和中间那根木棍摩擦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我看着父亲弓着腰背,吃力地提起水桶,左晃一下右晃一下,踉跄着步子把水倒进屋里的水缸里,然后,提着空桶挂上井绳的钩子,啪的一声扔进井里,接着拽着井绳晃动几下再继续绞缠着辘轳。父亲扭头看见了我,严厉地训斥着让我离远一点,我害怕地退缩了几步,远远的看着父亲在提水,也就是这样的训斥,给我的童年留下了阴影,以至于我从小就怕井,现在想来,也许是父亲怕我去井边玩耍掉进去,整日庄田里劳作的父亲,他的爱就是这么直接和粗暴,但却实实在在的保护了我。

从我记事起,缺水就是笼罩整个村子最大的问题。每到天阴快要下雨的时候,母亲都会飞快的拿起扫把把院里打扫地干干净净,然后把院里的鸡都赶到废弃的窑洞里,用木板挡住。下雨了,母亲会抱着我坐在窑洞里,静静的看着雨水顺着出窑洞的斜坡流到井里;到了冬天,父亲会把院子里的积雪,铲起来全部倒进井里融化掉。后来我才知道,我们的吃水用水都是靠下雨的积水流到地坑院里的井里,沉淀了以后打上来用的,而这口井就是我们全家洗衣做饭,甚至灌溉庄稼用的唯一水源,那口井有多深我也不知道,只知道那口井从来没有满过,而井里打出的水,是那么的清澈甘甜却是我永远都忘不了的味道。

家里窑洞后面的梁上,永远会有一个小竹篮,那里面藏着母亲给我们姐弟三人准备的好吃的,估计是怕孩子们偷吃又或许是怕老鼠们偷吃吧,母亲把它挂的老高,每当我嘴馋或者哭闹的时候,母亲都会变魔术般的从里面拿出好吃的哄我开心,所以那个竹篮一直是我们姐弟三个觊觎的对象,但却总是不曾得手,以至于有一次做梦,我梦见那个篮子朝我飞过来,我赶紧伸手往里抓,却什么也抓不到,一气之下我醒过来,看到篮子还吊在那里,然后我就一直嚷嚷着要那个,然而这回母亲却没有满足我的要求,任凭我怎么闹母亲都没有从那篮子里给我拿好吃的,后来听母亲说,不给我是因为那个篮子里,已经没有可以拿出来的好吃的了,哪个母亲不疼自己的孩子啊,可当时的家庭情况实在困难,能保证我们三个吃饱穿暖能上学都已经很困难了,听到母亲的讲述,我一时语塞……

地坑院的窑洞伴随我度过了好几个春夏秋冬,我也开始上学了,每天放学后总会和地坑院附近的小伙伴一块在崖上玩耍,嬉戏打闹,后来几次由于贪玩就忘记了回家的时间,母亲总会气冲冲的拿着烧火棍喊着我的乳名像撵狗一样把我赶回家,用母亲的话说,我是太贪玩,不拿棍子吓不住我这熊孩子。

母亲做的酱面片,每次放学还没到家,我就站在地坑院的崖上,大声喊着妈,直到母亲答应一声,我就飞快的顺着门洞跑回家,然后坐在灶火旁一边帮忙烧火,一边看着母亲在锅台上忙来忙去。母亲做的酱面片,是用炒的酱和油炸的黄豆做的三角面片,里面再放点海带,大铁锅下面的柴火一顿猛煮,从木制的锅盖飘出的酱味儿和手工面条的味道一直飘到地坑院的崖上,以至于我站在崖上都能闻到母亲做的酱面片的味道,每次吃酱面片我都能满满的吃上两大碗,母亲则会笑着看着我说,慢点吃,别吃撑着了。

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岁月就像一把刻刀把年轮深深地刻在父母脸上,曾经意气风发的父母亲也已渐渐衰老,而我们的生活也在时代车轮的快速前进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终于在我去乡里上中学的时候,父亲东拼西凑的借钱给我们家盖了一层平房,村里也通上了自来水,从此我们全家搬离了那个留有我童年欢乐的地方,再后来我参加工作,到距离村里百十公里的城里买了房子,看着我买的房子和城市里的高楼大厦,父母亲一脸茫然地不高兴,我知道,这是父母亲还没有习惯城市里的生活,虽然我几番邀请,然而父母亲却一直拒绝和我来城里住,用父母亲的话说,这农村里有太多的不舍和留恋,我们的青春和希望都留在这片土地上了,就是这片黄土地养育了你们仨,也让你们都一个个进了城当了市民,可我们故土难离啊!干了一辈子农活,突然让我们停下来我们不习惯,也融不进你们城市里快节奏的生活,你看村里的水泥路又要扩建通公交了,村里机井就打了四五个,还有这水泥路都修到田间地头了,新的国道改道也修到了村边,村里美化环境公园都有了,这么好的环境为什么要去城里受那个罪呢?只是社会越来越好,路也越修越宽了,这么好的路,我们能走的时间不多了……

美好的生活还在继续,幸福的日子还在延长。虽然身在异乡,但骨子里存储着那乡愁里的童年却始终让我难以忘却,忘不了 那人、那山、那水;忘不了,那年、那岁、那时光;更忘不了在那片黄土地上辛苦耕耘过的父亲母亲。

 

作者简介:齐少栋,笔名风铃草,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及《齐鲁文学》《渤海风》《三门峡日报》《首都文学》《作家在线》《作家故事》等刊物媒体。

 


08


又是一年青杏小│赵淑丽


又是一天结束时,我锁好办公室门走出了单位大院。

人间最美四月天。此刻,陕州城街道上晚风习习,我走在通往回家的路上,心情格外惬意。

无意中,我发现自己已经走到了绿化带里一条弯曲的林荫小道上。每年的三四月份,我都喜欢往这条小路上走,因为这条小路上有一棵野生的杏树。二三月看花,四五月看果,成了我上下班路上最大的兴致。

对青杏的喜爱,是从我的童年开始的。七十年代的农村是缺吃少穿的。在春节过后还没有脱下棉衣的早春,早早开花早早结果的就是杏树了。它的叶子还没有长出来,就灿烂烂地开出了一树白里透红的花。那时,我总要想办法折下一枝,就像拿着自己心爱的宝贝一样小心捧在手里,一边嗅着花蕊的芳香,一边用娇嫩的花瓣贴着自己黑瘦的脸蛋,心里美滋滋的。我渐渐感觉自己的眼睛也跟着明亮起来,暖暖的。此刻,我忘记了自己身上打着补丁的花衬衫,忘记了自己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长得又黑又瘦又小的样子。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朵杏花,和那些美丽的花朵们一起幸福地长在高高的树枝上。在七十年代贫困的农村,那一束花就是一个小女孩对美、对美好生活默默向往和无言的寄托。

杏花落罢不久,枝头上便悄悄坐住了青果。不用说,那时的我一有空就在杏树底下抬起头憨憨地仰望着,这一树葱绿的枝叶间挂着的分明就是一个个调皮鬼、小可爱,更是酸溜溜的诱惑。她们似乎静静地在枝叶间偷听我喉咙里“咕咚咕咚” 吞咽口水的声音。

在青杏还没有长到手指头肚大的时候,我蠢蠢欲动的心就开始在想去摘几个青杏了。不管摘下的杏子核是软的还是硬的,鼓鼓囊囊装上半衣服兜,心情也是无比喜悦的。怎奈我个子太小,能摘下一个都很困难。如果发现哪一棵杏树长得矮一点,枝叶离地面近一点,而或这棵树杆上不高处有一个可以攀援的枝岔,我都会感觉这棵杏树很友好。

回过神,我已经来到了杏树下面。我环顾下四周,看到行人不是很多,这才安下心又一次细细打量眼前这棵大约三米多高的杏树,看看树上的果子是稀还是稠,哪几个果子是我一伸手就能摘得到的,哪些果子长在高高的树梢。人到中年,我依旧对伸手就可以摘得到果子的果树感觉亲切和友好。站在树下,心里泛起一种说不出的喜悦,随之而来的还有嘴巴里酸溜溜的滋味,仿佛一颗青杏已经到了我的口中,我忍不住咽了一下口水。

我开始举着手机给这一个个青涩呆萌的青果拍照,找光线、找角度,把她们从树上各个角落里全部抓拍到我的手机里来,归我一人所有。这时,有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小女孩路过。小女孩看见我在拍照,便从人行道上三步并两步跑过来,认真又好奇地看着我的举动。我回过头着朝她神秘兮兮地小声说到:“小姑娘,要不要杏子,给你来一个吧?”她突然有点害羞了,小声说到:“我不要,太酸,不能吃。”听到这个回答我心里有些失落,我没有再和小女孩说话。难到我不知道酸吗?回过头我心里在想:是啊,她怎么能感受到我童年的事情呢?且看小女孩:放学有妈妈接,身上是崭新的校服,圆圆的脸蛋白嫩嫩,高高的小马尾辫子上扎着漂亮的蝴蝶结头花,哪一样是当年的我敢比的?想都不敢想吧。再看小女孩的说话时那清亮有神的眼眸,安静中透着纯真漾着幸福。我随即想到了当年的自己,黑瘦的小脸上那双眼睛应该是迷茫的、无奈中又透着渴望的。因为久久沉浸在回忆中,小女孩和妈妈什么时候离开我竟浑然不知。

临了,我左右看了看正好没有行人路过,忙把看中的一个大点的杏子摘下来,然后快步离开了。

我边往家走,边用手简单擦擦摘下的青杏,端详许久后鼓足勇气一口咬下,瞬间我咧开嘴,挤住了眼睛。我强忍酸涩迷着眼睛自言自语道:我吃的是回忆,不是青杏。

 

作者简介:赵淑丽,现就职于人社系统。三门峡市作家协、书法家协会会员。文章曾多次在本地文学平台、杂志刊物发表。



9

母亲的叮咛│景玉平

     母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出生在陕西省洛南县胭脂河畔的一个小村。母亲姊妹三个,下面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因为小时候家里太穷,或许是受传统思想重男轻女的影响,姥爷没让母亲上过一天学,早早的就帮着姥爷割草喂猪,放牛收庄稼。小小年纪就跟着巧手姥姥学织布、纺线绣花、剪窗花纳鞋底,带弟弟妹妹,是家里的得力助手,也是十里八乡人见人夸的好姑娘。在姥爷、姥姥的耳濡目染下,母亲从小便养成了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母亲十八岁那年,经媒人撮合和父亲结的婚,嫁到河南省现在的家。我的家乡地处豫西秦岭山以南、伏牛山以北的朱阳镇,一个名叫老虎沟的偏僻小村庄。在村西南约一里路的山脊上,便是豫陕两省交界处,过去叫洛灵关、大关,现在叫辘轳关。登上辘轳雄关,脚踩两省,放眼远眺,近处的伏牛山脉、远处的秦岭、老鸦岔山巅一览无余,巍峨雄壮的两座大山美景,尽收眼底。翻过辘轳关西行四十多里的盘山公路,便可到达陕西省的姥姥家。 母亲生养了我们姊妹八个,七女一男,我有五个姐姐,两个妹妹,我排行老六。那时侯,加上爷爷奶奶和二叔,我们全家一共十三口人。在那个贫瘠的年代,母亲白天要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晚上要挑灯夜战,为我们一家人做鞋缝补衣服,往往一熬就是一个通宵。有时,我都睡醒一觉了,只要一抬头,就看到母亲认真的样子。母亲伏在那台老旧的缝纫机上,煤油灯下,歪着头,头发垂在肩上,目光专注,脚踩着踏板,手里的动作不曾放慢。多少个夜晚,那有节奏的哒哒哒哒的机器声,伴随着我酣然入睡。我们姊妹几个穿的衣服,往往是老大穿了老二穿,母亲修一修、补一补,三姐四姐接着穿。而我穿的衣服,往往是几个姐姐穿小了的、磨破了的,妈妈再改一改、缝一缝,让我再接着穿。在母亲的眼中,我是男孩子,是她心里的宝贝疙瘩,相对于几个姐姐而言,生活上总会偏向我一些。而我小时候比较调皮,时不时地总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惹母亲生气,有时侯把母亲气急了,挨打也是免不了的。一天放学后,看到几个小伙伴都在操场上滚铁环,玩得不亦乐乎,我羡慕极了,可同学们玩得正高兴,谁也不肯让我玩一会儿。邻居家的伙伴悄悄告诉我,你家挑水的木桶上就有铁环,拆一个下来,不就能玩了吗?我恍然大悟,回到家后,趁父母上地里干活的时候,瞅准机会,拎起一只家里挑水的大木桶,悄悄拿到房后的草垛边,用石头一阵乱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拆下来了一个铁环,而这个木水桶也随之报废了。我也管不了那么多,随便找了根旧铁丝弯了个钩,高高兴兴带上铁环去学校了。下午放学回来,一想到砸水桶的事儿,心里咚咚乱跳直害怕,我把铁环藏在巷子口的草丛里,轻手轻脚的回到家。

母亲唬着脸,大声问道:“咱家的一只水桶呢,怎么不见了”。我唯唯诺诺的说:“我没有看见,”母亲一愣,历声说:“你到底看没看见。”我从没见过母亲这样严厉的眼神,心里更害怕了,战战兢兢的又回了一句:“我真的不知道。”母亲大声呵斥:“你小小年纪,不学好,光知道贪玩,拆了担水的木桶,害得一家人吃水只能抬着吃,现在又学会撒谎了。”瞬间,一记响亮的耳光就落在了我的脸上,我捂着脸,嚎啕大哭,见瞒不住了,才哀嚎着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母亲。晚上,母亲来到我的床前,我假装睡着,没有理她。母亲心疼地抚摸着我的脸颊。……这是记忆中母亲第一次打我,也是最重的一次。   

我清楚的记得,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晚上睡觉时,我脱下上衣外套,露出里边母亲改小了的花棉袄和女式裤子,同学们都笑我:“快看,他还穿着女生的花棉袄哩,穿的裤子还是左边开口的哟。”同学们一顿大笑,我脸涨得通红,恨不得立刻找个地缝钻进去。这件事在同学们中间传开了,大家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几个调皮的男同学还给我起了个外号,叫“花棉祆”,我心里委屈极了,多么渴望自己有一天,能穿上男孩子的衣服。回到家,我哭着对母亲说了事情的经过,母亲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的说:“娃呀,不管什么衣服,只要洗得干净,打上补丁也没关系,穿到身上没人笑话。在学校拼的是学习,只要学习成绩好,老师和同学们一定会喜欢你,将来才会有出息。咱家人口多,你是男子汉,一定要养成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好习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第二天,看着床头上放着母亲连夜给我新改的棉袄和前开口的男式裤子,我心里美滋滋的,高兴极了。   

那时,我在距离家乡三十多里路的董家埝中学上学,没有公共汽车,交通不便,每个星期回家一次,同学们都是步行回家,星期天下午再步行返校上课。条件好一点的家里父母给的零花钱三到五元不等,每个星期我都会向父母要两元钱,主要用于到食堂换菜票、交班费和零用。有一个星期天的下午,返校的时间到了,父亲不在家,我只好向母亲讨要零花钱。母亲为难的说:“妈没有钱,要不,你先去学校,等你爸回来了再把钱给你送去。”我大吵大闹说:“不给零花钱我就不去上学。”逼的母亲没办法,只好拿来钥匙,打开里屋那个常年上锁的小箱子,取出一个用手帕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木匣子,我心里一阵窃喜,心想:"还说没有钱呢,原来都藏在这儿了。”看着母亲小心翼翼的打开,我愣住了,原来是一包硬币。母亲随手抓了一把,递给我说:“咱家人口大,用钱的地方多,你不要和同学们比吃比穿,比谁的零花钱多,你一定要刻苦学习,多拿奖状,生活要勤俭,志气不能短。”看着手中那些硬币,里边有一分的、二分的,最大面值的是五分钱。这分明是我们平时掉到地下的,遗落在饭桌上的,还有母亲用鸡蛋换来的,就这样一分一分攒下来,她又舍不得花,现在刚好给我应急。刹那间,我的心里好像被什么东西戳了一下,猛的一颤,我哽咽了,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那一刻,看着母亲的倦容,我觉得低矮的母亲是那样的高大,我不再说什么,背起母亲装好的玉米面馍和一小木桶咸菜,披上塑料布,卷起裤腿,迎着雨水,大踏步地去学校了。而那一把硬币,我没舍得花,一直珍藏着,多少年过去了,我时常向我的孩子讲起那包硬币的故事。每每看到它,我就想到了母亲,也促使我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的好习惯。从那时起,中学时代的三年里,我抛开了满脑子的虚荣心,生活上不再和同学们攀比,一心一意地把心思都用在学习上。星期天回到家,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套上牲口在石磨上磨面,为同时上中学的两个姐姐一个妹妹和我,准备返校时必带的玉米糁子和面粉,她的脸上,衣服上沾着一层粉尘,就连头发眉毛也是白的,像个面人一样。母亲神情自若,专注地筛面,熟练地用簸箕扇去玉米皮,时不时地吆喝着牲口,一遍遍地重复着手里的动作。我和几个姐姐看到了,都会赶来帮忙,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母亲稍微分担一些家务活。每逢寒暑假,我和几个姐姐早早地吃过饭,在母亲一遍遍的叮咛下,带上馒头和工具,翻沟过河,到秦岭山上去采挖中草药,饿了就啃一口馒头,渴了就到沟畔喝些山泉水。晚上回到家,我们早早地就睡下了,而母亲则坐在院子里,仔细地整理我们采回来的那些种类繁多的中草药。或切段、或剥皮、然后再分类凉晒。等到收药的小商贩来了,再换成钱,给我们几个买衣服、学习用品用。

    每逢端午节时,在母亲的操持下,我们全家早早的就吃上了香香甜甜的斛叶粽子。农历五月初,母亲适时到附近的山上采些新鲜的斛叶,回家后放在大铁锅里用沸水煮透,捞出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用传统的方法包上拌好的糯米和云豆。包好的粽子,像个小枕头一样,把两个合到一起,再用马莲草缠绕捆起来,斛叶粽子包好后,整齐的摆放在大铁锅里,用木篦子压实,架上木柴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熬煮五、六个小时,热气填满了整个厨房,斛叶糯米的香气也弥漫开来。我和两个妹妹急不可耐地围着锅台,都争着想先尝一口。母亲则小心翼翼的用筷子捞出两个粽子,放在盘子里,嘱咐我端出去给在院子里劈柴的父亲先吃。我有些纳闷,母亲微微一笑说:“你爸是一家之主,是家里的顶梁柱,为咱家做的贡献也最大,有什么好吃的,一定要先让你爸吃,然后你们姊妹几个才可以吃。尊敬长辈,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后不管在什么地方吃饭,一定要让长辈坐主位,长辈开始吃了,你们做小辈的才能动筷子……”妈妈身上流淌的全是勤劳的血液,历经过年轻时的贫苦和饥饿,从结婚时的一穷二白,家徒四壁,到后来的生活充盈,年年有余粮。多少年来,靠着她和父亲勤劳的双手,起早贪黑,吃苦受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地,我们一家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院子,旧时四面漏风的土坯房变成了崭新的砖瓦房,家里接通了电,又购买了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而这一切,无一不渗透着母亲的心血,而勤劳和节俭早就深深地镌刻在了她的身上。母亲不知疲倦的劳作着,做饭喂猪,养孩子,洗衣服,围着老人孩子转,围着锅台石磨转,没有机会和时间走出过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走一走,看一看。她心里只装着她的孩子们,还有她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大山里的家。同父亲一道,辛勤劳作,省吃俭用供我们姊妹几个上学,让我们都成家立业。比起同龄人,她吃的苦,受的累要多的多。母亲没读过书,大字不认识几个。但她心灵手巧,各种时令野菜做的美食;各种粗粮巧妙搭配蒸煮;各种废旧布料合理利用,总会让我们一家人吃的有滋有味,穿戴得体,整整齐齐,从不逊色于别人。这些,从我们家的一张合影照中可以看的出来。而今,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三年了,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思念,年少不懂慈母恩,醒时已是中年人。母亲一生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虽然不识字,但她陪伴我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和我们之间的小故事,却时时地激励着我,教育着我。儿时情景不能忘,思母泪水已成行。现在想起来,历历在目,一幕幕都是不普通的。在我眼里,我的母亲和全天下所有慈祥勤劳的母亲一样,是伟大的。伟大的不是他做出了多么大的壮举,伟大的不是她培育出了多么优秀的人才,而是母亲的一言一行和谆谆教诲,让我受益无穷。即使平日里的啰嗦,细细咀嚼回味,也是我人生的指路明灯。哪怕最简单的叮咛,却也时时响彻在我耳畔,让我受用终生。   


作者简介:景玉平,灵宝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灵宝作家》公众号编辑。作品发表于《函谷》《洛神》《三门峡日报》《中国金城传媒》《学习强国》《中国社会观察》等媒体。



10

协会信息


近日,传来喜讯,我市作家齐少栋的散文《记忆中的土窑洞》,在河南省文联主管主办的《奔流》杂志2024年第五期发表。又讯:我市青年作家许琦伟,在2024广州诗词大会创作中获得优秀奖。





本期值班编辑  张贵生

平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灵宝作家》编委会

主办‖灵宝市作家协会

顾问‖刘育贤  邵玉铮  赵博理  张喜森  

审稿‖刘育贤  王水宽  黑女

总编‖李亚民

执行总编‖吉项鱼

执行副总编‖张贵生  张丽

编委‖ 高朝霞  卜芳芳  曾迎春  杜忠波  张 珊 秦明月  景玉平  亢秋亚  董建芳  张岳旭

图片提供‖一片绿叶

法律顾问‖赵博理 

封面题字‖邵玉铮

灵宝市作家协会邮箱lbszjxh@126.com


灵宝作家
发布灵宝文学界动态信息,展示灵宝文学界作家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