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教育不应走向自我封闭(1)

文摘   2024-12-01 16:01   云南  

强哥 | 文

国内很多高校似乎越来越走向封闭和自我孤立。从需要繁琐扫码、扫身份证才能进入的校园;到各类形式主义的繁琐材料;到各类表演式教学、科研、竞赛;再到耗费大量人财物,闭门造车发表的一些不知所云的论文。当前社会对高校的普遍评价是:越来越不接地气。
以MBA而论,国内从1991年开始在9所大学开办MBA项目,本人有幸于2000年入读复旦大学MBA,当时全国仅仅有23所高校具有MBA招生资格。如今,全国已经有近300所大学在举办MBA项目,MBA可谓遍地开花。

一方面,MBA教育对管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各个学校的MBA教育良莠不齐,教学与实践过于脱离,存在巨大的改进空间。

近年来,自己也带了不少MBA学生,有一些体会。因此,想分几次就MBA教育中的论文、师资、案例分别谈一些个人观点。这期先谈MBA毕业论文选题的问题。

202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试行)》,文件中提到,学位论文工作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路径,是学生综合利用自身所学的各类管理领域及相关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实践中遇到的业务与管理问题的一次重要训练过程。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说得没错。

但是,在学位论文的选题要求中,该文件提到:
一般应以企业组织作为研究对象,该企业组织可以是一家企业,也可以是面临共性管理问题的一类企业。

于是,不少学校、不少老师就僵化地以此为依据,要求学生论文的写作对象必须是企业。于是很多选题对象不是企业的论文,就面临着一个严重的“合法性”问题。导致一些同学只能选一些与自己毫无关联的题目,也导致一些本来想学习工商管理知识的学生转而报考其他专业。
那么,是否所有的MBA论文都要以企业组织为研究对象呢?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MBA招生院校应考虑学生来源的广泛性和管理潜质。由于MBA学生多少具备一些工作实践的经历,所以MBA学习不仅是听老师讲课,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对于学生的成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某种程度上甚至大于从课堂学到的知识,所以确保多元互动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企业管理活动存在于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环境中,管理者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增进对环境的理解。
此,各大学在MBA招生的时候,不仅要选择来自于各种类型企业的学生,还应该考虑创业者、自由职业者,以及选择部分来自政府、医院、高校的学生,如果可能,还应该选择适量具有体育、艺术等背景的学生。学生背景越多元化,身处其中的MBA学生就越能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世界。

我特别遗憾,有一年参加面试的时候,一个擅长写小说,以写网文谋生的年轻人被拒之门外,我个人虽打了一个适当的足够上线的分数,但其他老师认为这个学生思维太发散,恐怕不适读MBA。

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感谢复旦大学的老师,感谢复旦大学多元包容的大学精神。当年我报考复旦大学MBA项目的时候,竞争十分激烈,报考录取比例达到了7:1,而我仅仅是一个具有几年大学工作经验的年轻老师,虽然有一定的学生管理经验,但对企业管理实践几乎一无所知。
幸好面试的老师给了我机会。面试中,他们让我说一说过去最成功的一次管理活动。而多次组织大型活动的经验也使我在问答这个问题时有足够的素材。

其次,管理是一个宽泛的、交叉融合的概念。我们在学习管理学第一节课时,老师就告诉我们:管理适用于任何组织。

20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将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服务理念都可以为公共部门所用。

作为企业管理一个分支的营销管理领域,同样存在“营销的泛化”,不少学者认为营销理论适用于任何组织,营销学大师科特勒就专门写过《国家营销》《区域营销》这样的书。

所以,写医院的营销为什么就不行?写政府、学校的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为什么就不行?
说不行的,都是陷入自我封闭,局限在条条框框和僵化的学科分类中,缺乏开放的态度,缺乏对各类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最后也特别建议全国MBA教指委既然是试行,今后在修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时候,能否不必特别强调论文要针对企业组织,只要研究主题属于工商管理学科领域,研究主题具有管理实践意义,就应该鼓励和提倡。

此外建议参与MBA论文的各类老师,不管是作为指导老师、论文评阅老师还是答辩老师,碰到这样的选题都应该持一种包容和开放的态度。

自我封闭和僵化,路只会越走越窄!

-END-


孙博士政商新思维
讲接地气的理论、谈实战性的操作。关注中国区域发展、营商环境、产业发展、政商关系、招商引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