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智微亏损,为什么这么多芯片公司不挣钱

科技   2024-11-11 08:03   湖北  

据慧智微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3.84亿元,同比下降3.59%;归母净利润为-2.98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1.13%,同比下降13.08个百分点;净利率为-77.78%,较上年同期上升0.14个百分点。从单季度指标来看,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5.19%,同比下降14.88个百分点,环比下降7.05个百分点;净利率为-88.21%,较上年同期上升1.52个百分点,较上一季度下降19.34个百分点。

这么多的数据其实就是告诉大家一件事情,做了这么多我还是亏损的,毛利率基本为0,慧智微自从上市以后,毛利率就开始断崖式的下降,到现在的基本没有毛利,财报揭开了射频芯片这个行业的遮羞布,要知道已经上市的半导体企业可曾经都是班里的好学生,慧智微都是如此了,那还让那些在为IPO之路奔走的一众后期力量情何以堪?
要知道,芯片这两年有了国产替代的加持,其实整体是增量发展的。虽然融资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但是市场还是比之前大了很多。 但是上市后所有信息都公开了,竞争也愈发激烈了,大家反而发现赚钱不容易了,参考同一时期的卓胜微,唯捷创芯,康希通信等,几家公司都是出现了大面积的毛利下降,再把视野放宽到芯片领域,才发现不赚钱的公司居然有这么多,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淘汰赛开始



截至目前,半导体行业的上市公司已达到400家左右。过去20年,老天待半导体从业者不薄,很多人都先后参与了多家公司的上市变现。这20年我们称之为半导体发展的黄金20年。在经历了17年“芯片桥头堡”战略的大激进后,21年国产替代又给芯片这片不安的赛道点上了一把火。其实2022年开始,消费电子市场增速肉眼可见的放缓,甚至出现了萎缩的情况,大多芯片产品同质化太高,要不降价止损,要不库存积压报废,公司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芯片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下半场淘汰赛
雷布斯曾经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17至19年,小禾君亲眼见证了很多初创公司仅依靠ppt多能拉到1000W以上的融资,现在想想,这简直就是ZP呀。随着2022年,科创版上市政策收紧,加之股市持续低迷,芯片的热钱也就越来越少,大家拼的都是存量市场的博弈。各个行业也就Tier1,Tier2能有较好的利润,其它规模较小的公司,基本属于陪跑。
芯片公司的客户不再是山寨小客户,他们对接的市场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头部系统级公司华为,中兴,荣耀,小米,三星,海康,大疆这些巨无霸公司。前些年,迫于可靠性的考虑,这些公司基本对于国产芯片避之不及。不过这些年国外封锁,以及国内芯片发力的双重促进下,国产替代规模越来越大。国产芯片经过全流程的验证后,可靠性也经受住了考验。但是要知道,要想供货给这些头部巨无霸公司,寻找合作商十分谨慎且严格,期间需要层层的筛选,不仅看产品,更要看供应链,除了看供应链,还要看公司口碑,规模和财务状况。    
经过这层层筛选,进入名录后,拟定好备货和交期,你以为这就完事了?那你可能又大错特错了。在合作期间,只要有不合格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会被踢出局。严格的审查和合作机制保证了头部公司产品的可靠性和交期。不过最终能够在产品名录里活下来的只有区区2~3家公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头部公司啦。



低价倾销抢市场



    创业初期的那些理想抱负全都变味了,不禁感慨创业的终点难道只是上市套现?芯片行业寡头效应越来越明显,市场份额被行业头部公司瓜分的所剩无几。小公司如果不是差异化芯片竞争,那么就面临着供应链成本高,供货风险,技术指标不及格,可靠性存在隐患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大公司背书。最终的结果不难想象,那就是产品卖不出去
提交上市材料虽然允许不盈利,但是销售额还是要有的,如果一个芯片公司连销售额都没有,这个故事就算蒲松龄来了都束手无策。为了刷数据,小公司往往会放手一搏,反正不上市就是失败,那何不拼一把,也就有了低价倾销这条九死一生的不归路。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时代过去了。当前产品开发周期多则一年少则半年。研发三年的产品刚一出关,迎来的就是红海竞争,即使能卖上三年,那也是亏钱的三年。所以别总想着一战成名,细水长流才是硬道理。             

 




专利保护不完善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法治的社会,这样一个高科技的产业竟然是专利保护最弱的一环,难过但事实确是如此。国内发展半导体行业寻求整体大踏步向前。芯片公司之间的小摩擦和专利纠纷,家长的处理方式都是和稀泥,毕竟大敌当前,咱内部不能影响团结。
除此之外,芯片侵权取证侵权认定都存在一些主观因素。在没有十分有把握的证据前,这些都不是很好判断。这就导致了,很多公司不是完全抄袭,而且行业人才还是有能力改善一些的,毕竟这么多年的IC工程师也不是混干饭的。
国内芯片可靠性分析和失效分析大多都在挂着羊头卖狗肉,只要你愿意,都能提供反向分析服务的。而且你敢信,这个反向分析的龙头,还差一点就上市了。
现在反向成本的价格越来越低,Decap只需要几百元就能搞定。Reverse也便宜了不少。反向的成本和处罚成本越来越低,反向公司的业务也越来越繁忙,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真正做到只靠正向设计,不反向的公司并不多         

 




组织管理低效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公司发展谁来定,当然是管理者啦。芯片行业的管理者大部分都是设计出身,作为工程师他们才华横溢,但对于运营和管理都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国内外形式判断不到位,也就不能研究出失配中国特色芯片行业的打法。

管理不到位不顺畅,公司运转就会有很多内斗和内耗,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管理者研发磨洋工,产品积压,销售乌烟瘴气,。行业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管理乱不乱,研发说了算,底层研发看似最有话语权实则最没发言权,没有哪个公司领导愿意听研发瞎bb。公司领导要从研发人员的状态及时管中窥豹。究竟手下的是杂牌军还是一群嗷嗷叫的狼,完全依赖于领导的大智慧。                                                                                                    
顶尖的芯片设计者都喜欢唯我独尊,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对待这些技术专家要格外用心,给他们一些虚名,让他们感受到技术的认可和尊重。很多公司的骨干流失都不是因为待遇问题,多是对于企业文化的不认同。很多小公司最后变成了空壳,也是这个道理。
作为管理者不能放任公司这样沉沦,问题不解决,那就会一直摆在那里。是力排众议,涅槃重生的改革还是坐以待毙的放任这些问题不管,是交给管理者的又一大难题。         

 




资源浪费严重



    芯片最大的成本就是研发和生产的费用,人才本来就是一种资源,是企业赚钱的工具。芯片行业本来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合理配置管理,研发,销售的比例极为重要。前两年听说有个公司,就一个细分小项目,一下子高薪挖了三个管理老爷,这比干活的人都多,管理的再好没有干活的人也不行。
古代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芯片设计其实也是个江湖,管理者想上市,打工者想涨工资,得到技术实力的认可。销售想贱卖产品走销量,技术人员想卖给大客户冲击高端。公司的老员工躺在功劳簿,一心想退休养老,新人想卷、想奋斗。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对项目的成功和公司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本来芯片公司的用人成本就很高,这么多的资源没有拧成一股绳,而是互相制肘。如果没有统一的目标,公司很难走的平稳,走得长远,结局只有一个——走的很安详
对于使用先进制程的公司,芯片的投片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次28nm的Fullmask就得大几百个W。曾经经历过一个项目投了四五次,还是一堆Bug缠身。这无疑是对时间,人力和生产极大的资源浪费。
         

 




总结



    在国产替代浪潮中,芯片细分领域的头部公司基本都捞到了大鱼。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公司赔得一塌糊涂,基本都活在倒闭的边缘。这里有行业发展的问题,也有管理者自身的问题。芯片公司想盈利,首先要做好产品定位,做客户需要的东西,不要把不需要的同质化的,低端的东西强塞给客户。然后就是脚踏实地而不忘仰望星空,力争做到行业前三,最后合理利用资源这样才有大肉吃。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原因,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独有的境况,每个深处IC浪潮的从业者都有自己的观点,诸君可在文末自由发言。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公众号芯评气和,完整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中科聚智
聚焦“通信管道”科技,深耕智造领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