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享:GPCR纳米抗体的选择性和拮抗作用的结构基础
文摘
科学
2024-06-11 17:02
湖北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重要的治疗靶点,但其复杂的结构对有效的药物设计提出了挑战。纳米抗体(即单域抗体)已成为靶向GPCRs的有前景的治疗策略,与传统小分子和抗体相比具有优势。然而,对使GPCR -纳米抗体相互作用的结构特征的不完全了解限制了它们的发展。
2024年5月30日美国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Structural basis for selectivity and antagonism in extracellular GPCR-nanobodies”的文章,研究人员研究了VUN701,一种靶向非典型趋化因子受体3(ACKR3)的纳米抗体拮抗剂。确定了ACKR3绑定需要一个延伸的CDR3环。CDR3在大多数纳米抗体中不常见,但在靶向GPCR的纳米抗体中普遍存在。结合实验和计算方法,研究人员绘制了一个抑制性ACKR3-VUN701界面,并定义了GPCR失活的独特构象机制。研究结果提供了关于A类GPCR -纳米抗体选择性的见解,并为这些新的治疗工具的开发提供了策略。
超过800种人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允许全身细胞对无数细胞外信号做出反应。这些受体的精细调控使其成为最丰富的一类治疗靶点。但是只有八分之一的GPCR被目前的治疗策略成功靶向。单克隆抗体目前已经被探索为克服GPCR治疗靶向性挑战的手段。两种针对GPCR的mAb 药物已获FDA批准(erenumab—CGRP-R、mogamulizumab—CCR4)。虽然通过单克隆抗体方式靶向取得了一些成功,但mAb膨胀的结合表面并不总是很适合对膜包埋的GPCRs显示的相对较小的细胞外表位进行选择性识别。纳米抗体具有弥合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之间鸿沟的潜力。
2019年,第一种纳米抗体药物placizumab获批,加速了这类新型治疗分子的开发。这些小的(12 ~ 15KDa)、容易产生的蛋白使用三个互补决定区(CDR)组成的更小的对应表位与单克隆抗体更难靶向的GPCR表位结合。靶向两种GPCRs(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CX3CR1)的纳米抗体目前正在临床试验中。为了充分利用纳米抗体作为药理工具和潜在药物的潜力,了解纳米抗体如何结合细胞外GPCR表位并改变受体信号传导非常重要。我们将重点关注最丰富的GPCR靶点,即A 类GPCR。在已解析的1900多个纳米抗体结构中,只有2%靶向A类GPCR,其中大多数与受体的细胞内表面结合。在这五种与细胞外表面结合的抗GPCR纳米抗体中,只有两种具有药理活性。这些纳米抗体JN241和NbE分别是apelin受体和μ阿片受体的中性拮抗剂。JN241也被设计为 apelin受体激动剂(JN241-Y)。其他几种纳米抗体已被鉴定为细胞外拮抗剂,但缺乏纳米抗体-GPCR界面和受体抑制的结构基础的细节。使用BRET检测法测量β-arrestin2募集至ACKR3,发现CXCL11依赖性信号被VUN701抑制;VUN701还抑制CXCL12活化。
CXCL12诱导的β-arrestin2募集到ACKR3的Schild分析表明,VUN701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改变CXCL12的效力,而不改变CXCL12 β-arrestin2募集的斜率或最大效力。CXCR4和CXCR3分别是CXCL12和CXCL11的受体。综上所述,在细胞实验中,VUN701对CXCL11和CXCL12功能的抑制作用以及对CXCL12的Schild分析表明,VUN701作为一种选择性的、可逆的竞争性拮抗剂发挥作用。VUN701与CXCL11和CXCL12的直接竞争表明这两种配体具有重叠的正位表位。研究人员通过NMR分析了VUN701的溶液结构,VUN701采用了在其他纳米抗体结构中观察到的保守的β-三明治免疫球蛋白折叠,有三个可变环,包括互补决定区(CDRs),主要介导与目标蛋白的结合。通过存在强的跨链核Overhauser效应(NOE)信号、低均方根偏差(RMSD)值和残基91–101和105–109的高异核NOE比率证实了CDR3观察到的延伸β发夹构象。
VUN701的延伸CDR3在已解析的纳米抗体结构中是一个特殊的特征,1962个解析的纳米抗体结构有三类CD3,折叠(66%)、延伸(25%)或短(9%)。A类GPCR靶向纳米抗体时,观察到不同的CDR3分布,其中近70%属于延伸类,推测VUN701的延伸CDR3“β指”直接参与高亲和力ACKR3的结合,并替换了VUN701的每个CDR,以评估它们各自的贡献。虽然ΔCDR1和ΔCDR2突变体保留了结合和抑制ACKR3的能力,但ΔCDR3突变体导致了几乎完全丧失抑制作用。β指的功能重要性以及与GPCRs结合的纳米抗体中扩展CDR3的富集促使研究人员提出以下假设:VUN701与ACKR3的正位口袋结合,并以模拟趋化因子配体的N端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使用AlphaFold2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人员构建了ACKR3与其天然配体CXCL12以及与VUN701复合物的模型。VUN701的CDR3环以一个扩展的β-hairpin构象插入到ACKR3的正交位点中。这种插入是VUN701与ACKR3结合的关键特征,并且在GPCR靶向纳米抗体中相对常见。
研究者们通过模型预测了VUN701和ACKR3之间可能的接触点,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些接触点的重要性。特别是CDR3环中的某些氨基酸残基(如K100和R103)与ACKR3的特定残基(如D2756x58和E2907x27)形成了关键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为了评估ACKR3接触的重要性,选择了趋化因子结合口袋内壁的14个带电芳香残基进行丙氨酸取代,研究人员发现了ACKR3取代的功能效应,其中五种取代对CXCL12效力几乎没有影响,而其他六种取代使EC 50改变了2到100倍。对与趋化因子激动剂CXCL12和纳米抗体拮抗剂VUN701结合的ACKR3进行结构比较,可以揭示受体失活的关键接触或构象变化。VUN701-ACKR3模型与CXCL12-ACKR3低温电子显微镜结构(PDB: 7SK5)之间最大的差异是跨膜螺旋7(TM7)发生了显著位移。VUN701的结合似乎将CDR1和CDR2置于TM7正上方,形成一个盖子,阻止TM7占据CXCL12-ACKR3结构中观察到的位置。CXCL12诱导的TM7向上移动与保守的极性侧链网络有关,从而稳定了活性构象。该网络包括与D902x50相互作用的TM7中的NPxxY基序。VUN701的结合阻止了TM7的向上移位,而TM7向上移位是与保守的NPxxY激活基序结合所必需的。
研究者们测量了VUN701对ACKR3受体的功能性选择性。实验结果显示,VUN701能够以纳摩尔级的IC50值有效抑制ACKR3与CXCL11和CXCL12的结合,但对CXCR4或CXCR3的β-arrestin2招募没有影响,这表明VUN701对ACKR3具有高度的选择性。通过比较不同趋化因子受体的序列保守性,研究者们发现跨膜螺旋和正交位点的残基在序列上更为保守,而N-末端、ECL2和ECL3区域的残基序列则较为多变。这表明VUN701的选择性可能与其能够结合ACKR3特有区域的残基有关。VUN701的CDR1和CDR2环与ACKR3的特有区域相互作用,对VUN701的选择性有重要贡献。VUN701的选择性不仅由正交位点内的接触点决定,还由其与ACKR3特有区域的远距离接触所编码,这为设计新的GPCR靶向纳米抗体提供了结构基础。
本研究深入分析了VUN701纳米抗体与非典型趋化因子受体3(ACKR3)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其高选择性和拮抗作用的结构基础。VUN701利用其独特的扩展CDR3 β-hairpin结构与ACKR3的正交位点结合,有效地阻碍了受体的激活,显示出高度的选择性。研究结果为理解GPCR-纳米抗体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开发新型GPCR靶向药物,特别是针对特定GPCRs的激动剂或拮抗剂纳米抗体的设计提供了结构基础。
迈思生物通过技术整合优化,搭建新型单B细胞重组羊驼纳米开发平台,将传统噬菌体建库展示筛选需要2个月的筛选工作,缩短至3-4周完成,同时借助丰富阳性B细胞数量极大扩充了候选抗体的多样性,而羊驼源的纳米抗体分子也展示出优越的理化特性(分子量小12KD,可穿透血脑屏障;氨基酸序列与人同源性达80%以上,免疫原性低;框架区较正常抗体由疏水性氨基酸突变为亲水性氨基酸,可溶性高不易聚集;CDR3区较正常抗体更长,能识别独特结构的隐秘表位),是目前诊断检测、细胞治疗及多特异性抗体开发领域的良好候选抗体分子。
更多服务及产品内容欢迎咨询了解。咨询电话:15387173921(微信同号)。
武汉迈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立足于解决行业内功能活性蛋白及高质量、高通量抗体开发难的痛点,依托自建的两大核心平台:哺乳细胞蛋白表达平台和B细胞抗体开发平台,竭诚为广大科学研究机构和诊断、医药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抗体开发服务。公司业务涉及功能活性蛋白重组表达,科研应用、诊断应用、药用抗体早期发现的重组兔单克隆抗体开发,重组抗体表达,稳定细胞株构建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