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了,为什么我们还是偏爱「爸爸去哪儿」的王诗龄?

教育   2024-08-12 20:57   北京  
  动动手指,获取新知

每隔一段时间,王诗龄就会因为各种五花八门的原因被顶上热搜,但是她从来都是云淡风轻,保持自己的步调和节奏,沉浸在热爱的生活和绘画中,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
 
王诗龄的绘画作品

不得不说,这孩子打小就这样,情绪稳定、情商高、会说话。

直到现在,有多少人还会时不时刷一下Angela小朋友在《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中的金句和名场面。

她在节目中自诩小公主,但却从来没有犯过公主病。还表现出了极高的情绪管理和情商水平,让不少大人都自叹不如。
 
比如有一次,她和爸爸王岳伦被分到了最差的房子。爸爸都有些愁容满面,王诗龄不仅不觉得差,反而特别开心,因为院子里有草莓
 

爸爸做的饭连自己都难以下咽,王诗龄却吃得津津有味,还真诚地夸赞爸爸做的饭最好吃
 


去陌生人家里借食材,临走的时候,王诗龄拉着爷爷的手,像个小大人一样嘱咐:“爷爷,你在家好好啊。”3岁的孩子就能清晰地表达真诚的同理心,萌化了多少观众
 

胖胖的身材一直是小小的王诗龄的硬伤。
有一次,天天要把王诗龄抱起来晾衣服,可费了很大的力气也没有成功,于是泄气地说了一句:“你太重了。”王诗龄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胖,但她并没有不开心或者立马反驳,而是对天天说了一句:你再去喝点酸奶。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对不起,我破防了,因为王诗龄的高情商和稳定的情绪。
 
这些年,围绕王诗龄的热搜和话题总绕不开“富养”,但是真正的“富养”绝不是靠金钱和物质堆砌的,父母的爱、鼓励和陪伴,才是孩子情绪稳定、精神强大、人格独立的关键。
 
李湘望向女儿,满眼的慈爱与欣赏▲
 
那么问题来了,王诗龄的高情商和强大的社交能力是怎么养成的?这跟天性有关,还是后天可以习得?

如何让孩子深刻地认识自我,并恰当地管理自我情绪?

各个行业、领域都在谈论的同理心到底是什么?

“我心里明明是这样想的,为什么说出来就变味儿”是怎么回事?是孩子的沟通能力还是表达能力出了问题?

带着这些疑问,和小多一起来阅读小多少年时最新一期《情商和社交》,相信其中的内容一定可以解答你的诸多困惑,让你在培养孩子内在品质和社交能力上打开新思路。


情绪智力
来自天性还是后天习得

对一个人社交能力、表达能力的最高赞美,大概就是“这人情商很高”。

但是,到底什么是情商?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由彼得•沙洛维(Peter Salovey)和约翰• 梅尔(John Mayer)于1990年提出的概念,包括情绪知觉,情绪调节、 同理心、关系管理等多个方面,社交技能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情绪智力中的“智力”一词,听起来似乎有种绝对天生、后天无法改变的感觉。其实不然,经过科学家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情绪智力与天性有关,但是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对孩子情绪智力的习得也非常重要


为了弄清楚孩子的情绪智力和天性的关联性,美国心理学家杰罗 姆•凯根(Jerome Kagan)从婴儿开始,对拉里和米奇进行过3次实验观察,分别是他们四个月大时、学步期和4岁半的时候。在不同情境下观察他们的行为反应和情绪反应,结果发现,从小到大,拉里一直表现的比较敏感、反应剧烈,而米奇则放松、安静很多。
 

4岁半,第三次来到实验室,当一个陌生人对拉里访谈时,拉里几乎不说话,也不笑;米奇会问一些问题,并表达他对新活动的愉悦。在一间有两个陌生同伴的游戏室里,拉里退到一边,看着别人玩, 而米奇很快与别人成为朋友。

 
凯根认为,大脑中掌管回避反应的杏仁核兴奋性的差异,影响着这些截然不同的气质特征。极端害羞或极端善交际的儿童都遗传了某些生理基础,使他们表现出不同的情绪风格。


以上可见,情绪智力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我们同样不可忽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老师以及同伴互动而习得的重要性。

比如父母善于“阅读”孩子的情绪线索并做出温暖的回应,孩子就较少烦恼,容易被抚慰,探索环境的兴趣更强。

父母善良豁达,时常教导孩子善良的重要性,并在孩子表达不恰当情绪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干预,那么孩子自小就会养成共情能力。

在孩子的成长中,对孩子给予肯定、支持和赞美,也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形成稳定的自尊。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舒适圈,但是随着咿呀学语,孩子的社交需求也会渐增,走出去成了他们每日的期待。如此,儿童最早的同伴交往技能需要在父母的引导下完成,比如父母教给孩子怎样发起同伴交往,如何加入群体游戏和处理冲突。

就这样,在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中,孩子逐渐习得情绪的表达。

不管是情绪知觉、情绪调节,还是同理心,最终将走向社交,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没有人真的会是一座孤岛。

因此,除了基本知识和技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他高水平的认知、人际和社交能力”,列入了“2030教育议程”中。


聚焦在社交和情感技能的教育被称为“社会情感学习”(Social-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SEL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五项核心能力。

相较于作为独立课程教授,SEL被整合进语文、数学、科学等传统科目中更有趣,比如,文学课讨论角色的情感,数学课纳入促进沟通和协作的团队合作练习等等。

研究发现,接受SEL教学的学生的学业成绩比未参加SEL课程的学生高11个百分点。

读懂“自我使用说明书” 
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自带一本“自我使用说明说”,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翻阅理解这本书的过程。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就需要破译这本书的各个章节,也就是个人的情绪、兴趣、目标等。


研究证明,我们在婴儿时期就具有愤怒、悲伤、快乐、惊讶、恐惧等情绪。因此,觉察情绪、直面情绪,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很多学生“一到考试就会紧张”, 怎么破?

通常情况下,人在面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或者环境时,会表现的镇定许多。那么,你要做的就是考前认真复习、仔细准备,有机会熟悉下考场更好。这样,考试带来的紧张感就会随之减少几分。

另外,也可以试着写“情绪日记”,来提升认知情绪的能力。

比如,今天在教室和同桌吵架了(事件),我觉得自己没 有做错(认知),所以我没有道歉(行为),但我还是感到愤 怒、失望、委屈和伤心,甚至胸口都闷闷的,肠胃也有点不舒服(生理反应)。


这样一来,你的情绪模式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有了这样的经验,在“火灾警报”拉响之前,你就知道如何去预防,并及时、合理地调适自己的情绪了。


想要成为更好对自己,仅仅觉察情绪还不够,还需要认识自己的价值观,比如那几个颇具哲学意味的问题,“我是谁?”“我将来 要做什么?”“什么对我来说是重要的?”,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爱好、梦想等等,心理学家把这个过程叫作“自我同一性的探索”。

需要强调的是,在20岁之前能否实现“自我同一性达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青少年未来的人生走向和幸福指数。父母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比如高考填报志愿等,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惑和压力,甚至容易产生抑郁、焦虑、低自尊等心理问题。


确定了目标和方向,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著名的“棉花糖实验”验证了那些自我约束能力强的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表现更好,面对挑战时更有韧性,并且在学术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如大学入学考试分数显著高于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

棉花糖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4岁儿童面临一个选择:立即吃掉眼前的一颗棉花糖,或者等待15分钟后获得两颗。结果,只有25%的孩子成功抵制了诱惑,等待了足够的时间以获得更大的奖励。

 
除了自我约束,我们还需要自我激励来激发内在的潜能。


谷爱凌的妈妈从一开始就告诉她,第一个相信自己的人必须是你自己。

我们也常说,相信相信的力量。

听起来有点像魔法,但原理其实就是将相信转化为更强大的信念,信念又驱动你行动起来,更加努力地训练、学习、工作...直到获得成功。

你也终于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同情心和同理心之间 
差了感同身受

如果你在大街上遇到一个牵着导盲犬的盲人迷失在十字路口,你会怎么做?

闭上眼睛感受他眼前的黑暗和无助焦虑的心情,然后友善耐心地帮他和导盲犬带路?还是惋惜他年纪轻轻就看不见了,然后给予帮助。

两种做法,隐含着两个概念,一个是“同理心”,一个是“同情心”。

同理心是感受他人的感受,让对方感受到被关心和重视,并且表达了彼此平等的关系。同情心则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安慰对方,而不是真正理解对方的情感或观点。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误将“同情心”当作“同理心”,而使自己陷入困惑和烦恼。这时候,不妨换位思考下,假如我是他,对于自己的安慰方式,会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

我们为什么要讲同理心呢?
因为同理心是社交技能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只有当你真正感受到对方的开心、难过、紧张、焦虑等情绪时,你才能恰当地做出回应,达到有效社交的目的。


比如,当你看到孩子哭泣时,你会难过,并给予安慰和帮助;看到老人行动不便时,你不仅心疼,还会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他们得到帮助的感觉;看到同事做汇报前紧张时,你会体会他的焦虑和惶恐,给予他需要的安慰。

就好像王诗龄叮嘱老人说的那句“爷爷,你在家好好啊。”她小小的内心一定是感受到了老人在家可能遇到的困难,比如行动不便啊,比如生病啊,所以才有此嘱咐。


同理心听起来是一种需要后天培养和学习才能掌握的能力。但其实,同理心和催产素有一定关系。
 

神经心理学研究指出,催产素在调控同理心的产生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催产素(Oxytocin)是一种哺乳类动物激素,一般由下丘脑产生,并由脑垂腺后叶释放到血液中。除了促进分娩,它也像内啡肽或血清素一样,是人体内促进积极情绪的一种激素。研究证明,催产素可以降低压力和焦虑水平,帮助人保持松弛状态和整体心理稳定以及增加信任感。一项2005 年的实验发现,在催产素影响下,实验者更愿意相信他人。

 
有趣的知识又增加了!
 
说话时的音调、语气和表情、姿势 
比说了什么还管用

学会沟通,是提升社交能力的前提。
你是否也遇到过“心里想得很清楚,但就是说不明白”或者 “我心里明明是这样想的,为什么说出来就变了味儿”的困扰呢?这些问题都与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密切相关。


沟通中最难的场景应该就是初次见面如何“破冰”了。
 
事实证明,人们更容易与自己有相似经历或兴趣的人建立联系。

那么我们在“破冰行动”中就可以通过找到双方的共同点来打破局面。比如你们都喜欢做的事情,如何认识一个 共同朋友,进而找到一个轻松的话题来增进相互的了解。在谈论共同兴趣时,你要乐于向对方学习。即使你不熟悉这个爱好或话题,表达好奇心和提出问题也可以表明你愿意参与和交流。分享与共同兴趣相关的经验和见解可以让双方的谈话更有意义、更愉快。
 
尽管语言沟通更为快捷,但是非语言沟通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比 安(Albert Mehrabi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7%-38%-55%”规则,即在传达感情和态度(如喜欢-不喜欢)时, 说话内容只占到了7%的作用,声音(包括语气、语调、 语速)占据38%,非语言(包括仪态、姿势、表情等)占据55%。

 
情商和社交

如果你还意犹未尽,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如何提升青少年情商和社交技能的方法、技巧和实验、小故事,可以订阅小多少年时115期《情商和社交》
 

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识别和表达情绪、同理心培养、冲突解决技巧、练达的社交、决策能力的增强等方面,可以帮助处在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和情绪挑战中的青少年,有效地认识和管理情绪反应,减少焦虑和抑郁的可能性,还能帮助他们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让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以下是本书的目录,方便你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点击放大)


海上云老师的小诗,来自工学博士的文艺情怀



—END—

推荐阅读👇


让孩子看见未来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即可订阅 2024《少年时》第十辑(109-120)


少年时
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优才成长平台,以前瞻、探究、明辨为原则,与国际顶尖的阅读和教育资源接轨,致力于同时培养青少年科学和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