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2023 年中国人权司法保障十大案例评析

文摘   2024-10-01 19:00   重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人权法学》


主持人语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司法工作提出的殷切希望,是人民对司法公正的热切期盼。


人民法院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切实加强人权司法保障。2023年初,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确定了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强民生司法保障。二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夯实社会发展的基础。三是通过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国家战略,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妥善应对新任务新要求。四是落实好人民法院在线诉讼、在线调解、在线运行“三大规则”和区块链司法应用意见、规范和加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意见,完善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司法模式,努力创造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


2023年3月7日,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工作报告时,对人民法院2023年工作提出了五点建议。其中第二点建议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依法服务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其内容包括: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优化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全面贯彻平等保护原则,坚决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权益;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完善数字经济司法政策。坚持以高质量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让产权和知识产权更有司法保障,契约履行更加有效,创新活力更加得到激发。第三点建议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其内容包括:要倾听群众呼声,坚持问题导向,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强劳动权益保障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护,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完善国家赔偿制度、公益诉讼制度,强化人权司法保障。


一年来,人民法院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聚焦“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坚持能动司法,做深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在人权司法保障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第一,依法严惩重大恶性犯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第二,制定《关于优化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法发〔2023〕15号),把依法平等保护原则融入司法政策、落到个案办理,依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助力企业走出困境。第三,依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适用惩罚性赔偿,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第四,依法审理环境资源案件,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第五,用心办好百姓身边案,依法审理涉教育、就业、养老、食品安全等民生案件;发布典型案例,明确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规则,解决老年人、残疾人上下楼难题;加强对超龄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引导和保障“老有所为”,助推劳动力市场规范有序发展。第六,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根据实际用工判断外卖骑手等与平台企业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破除以劳务连环外包、诱导注册个体户等方式规避用工责任的“障眼法”。明确把“付出实质性劳动”和“明显占用时间”作为线上“隐形加班”的认定标准,让在线工作有收益,离线休息有保障。有力支持依法维权。加大拖欠薪资案件审判执行力度,帮助农民工追回“辛苦钱”。第七,发布两批反家暴典型案例,对以“爱”之名家暴未成年人、离异后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行为予以司法规制。明确恋爱、同居遭遇对方暴力,可申请人身安全保护。第八,依法惩治网络暴力,会同有关单位出台司法政策,严惩网暴恶意发起者、组织者及屡教不改者。第九,全方位呵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努力教育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


本期所选编的案例是人民法院2023年度强化人权司法保障的缩影。基于案例权威性、真实性的考虑,我们将2023年5月至2024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所发布的指导性案例(2批13件)、典型案例(38批513件)、《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及候选案件(45件)、2023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案件等作为案例来源,对标《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要点,并根据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所揭示的案件的重要性,选出了“2023年中国人权司法保障十大案例”,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案例进行评析。


案例一选自《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第4号案例。该案是中国首例在裁判文书中明确“隐形加班”问题,首次对利用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隐形加班提出相关认定标准的案件。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该案明确把“付出实质性劳动”和“明显占用时间”作为线上“隐形加班”的认定标准,让在线工作有收益,离线休息有保障。


案例二选自《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候选案例》第14号、提名案例第5号。该案系全国首例由投资者保护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94条新规提起的股东派生诉讼,也是上市公司因证券欺诈被判令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后,全国首例由投资者保护机构代位提起的向公司“董监高”追偿的案件。该案的审理成功促使控股股东向公司全额赔偿损失,起到了震慑“关键少数”的积极效果,有效地维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入选证监会《2023年度十大投资者保护典型案例》。


案例三选自《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五周年十大影响力案件》第1号案例、《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第5号案例。该两个案件是目前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同一工程项目判赔额最高的知识产权侵权关联案件。专利案二审改判赔偿金额1.2亿元,是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以来判赔数额最高的专利侵权案;技术秘密案二审改判赔偿金额9800万元,是该法庭继2021年“香兰素”案判赔1.59亿元后再次针对技术秘密侵权作出的高额判赔。审理“蜜胺”发明专利及技术秘密侵权案,在判令侵权方赔偿2.18亿元的基础上,执行中促成全面和解,侵权方获得使用许可,权利人最终获偿6.58亿元,刷新国内知识产权案件纪录。本案裁判充分体现了有力保护、有效保护、平等保护的新时代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审判理念。


案例四选自《2023年人民法院十大案件》第8号案例。该案系全国首例涉“虚拟数字人”侵权案,厘清了虚拟数字人的表演者权归属,彰显了依法保护打造和驱动虚拟数字人背后的知识产权的价值取向。


案例五选自《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第33号候选案例。该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以来的全国首例公共交通人脸识别侵权纠纷案。案中人民法院通过司法建议,推动铁路运输企业采取更新网站、优化设备等方式,充分履行人脸信息采集告知义务,在推动技术效能维护公共安全的同时,保护大众个人信息安全,不断优化法治铁路运营环境,实现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


案例六又称“铁马冰河”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第9号案例、《2023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案件》第1号案例。人民法院在审理该案中,始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和稀泥”,不拘泥于“刻板”“生硬”的条文,坚持从法理情有机统一的角度综合考量,努力实现裁判结果与人民群众朴素的公平正义观高度契合。该案的判决彰显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维护了国家药品市场管理秩序,同时也在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回应了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期盼,推进了罕见病患儿用药难问题的解决,实现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对推动法治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案例七选自2023年10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涉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再审典型案例》第1号。该案因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经济纠纷引发。再审人民法院坚持依法保护、平等保护和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根据再审查明的事实,认为双方虽然存在经济纠纷,但被告人的行为没有触犯刑法,不构成犯罪,遂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案件的再审改判,彰显了新时代人民法院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坚持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坚定决心,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稳定可预期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利于民营企业家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


案例八选自2023年5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联合发布的《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司法救助典型案例》第9号案例。该案是人民法院坚持“倾力救助+全程呵护”司法救助理念,引入“第三方司法救助金监管主体”,延伸司法服务职能的典型案例。人民法院积极协调未成年人所在地政府、学校、居委会等单位,多方合力构建起规范、安全、方便、实用的司法救助金使用监管机制,精准使用司法救助金,确保每一分救助金都能用在解决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困难的刀刃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案例九选自《2023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案件》第3号案例。该案同时是《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第3号候选案例。本案判决认定具有共同生活基础事实的同居男女可构成虐待罪中的“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反复、持续、长时间辱骂,实施精神虐待,情节恶劣的,构成虐待罪,积极回应了社会结构变化,合理界定家庭成员范围,对侵犯此类情形家庭成员人身权益犯罪案件的办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案例十选自《2023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案件》第2号案例。该案是中国首例非法投放外来物种民事公益诉讼案。案中人民法院结合行为人的故意心态及将造成的生物安全风险,判令被告承担惩罚性赔偿金,彰显了对危害生物安全违法行为严惩不贷的鲜明态度。该案庭审邀请多家媒体集中报道,网络同步直播,10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专家辅助人出庭科普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提升了公众生物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引发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人权法学

《人权法学》秉持谨守分际、融合开放的态度,致力于办成一本守正创新、特色鲜明、品质优良,在教育界、学术界和实务界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权专业期刊。


人权法学
《人权法学》是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西南政法大学主办,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出版的学术双月刊。旨在充分发挥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和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的作用,通过提供国内外人权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动态,助力中国人权话语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