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割就开,一扯就断!”高铁工程质量竟敢这样糊弄?

民生   2024-11-18 11:42   河南  

作者/一个演员

记者探真相,却被暴力“封口”!合新高铁施工黑幕触目惊心。

安徽合新高铁施工现场发生的一幕,让人不寒而栗: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程子龙,在中铁七局施工现场进行调查采访时,竟遭遇殴打受伤,手机被抢,手段之恶劣,行为之嚣张,令人震惊。

更令人愤慨的是,这场暴力背后掩藏的,是施工单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黑幕,以及相关利益链条对公共安全的冷漠践踏。

被打记者王文志
记者“被逮到”
事情源于两位记者对合新高铁施工现场的深入调查。
他们发现,中铁七局施工单位为节省成本,擅自将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三元乙丙橡胶弹性垫层”偷换为不符合铁路行业标准的“再生胶仿制品”。
这种垫层肉眼可见的劣质:一割即开,一扯即断,根本无法承受高铁列车高速运行时的巨大冲击。而施工单位却心存侥幸,认为即使出现问题也能找到理由推脱,罔顾乘客生命安全。
当记者试图揭开这些真相时,却遭遇了赤裸裸的暴力威胁。
“我逮到人了,我能让你走吗?”
项目负责人的这一句话,完全暴露了其无法无天的嚣张态度。
在记者的手机被强抢、记者右手被打伤的同时,更多令人愤怒的问题浮出了水面:施工现场究竟为何如此“敏感”?是谁在背后纵容这种以生命安全为代价的行为?
偷工减料工程质量被逐层蚕食
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铁工程的每一处细节,都关乎着数百万人的生命安全。
然而,合新高铁的施工现场却以令人瞠目的方式暴露了一个黑暗的现实:成本高昂的标准材料,被廉价的仿制品替代。两者价格相差四分之三,仅此一项违规,就为施工单位牟取了巨额非法利润。
然而,这些利润的背后,是公众生命安全的巨大风险。
这种再生胶仿制品根本无法满足列车高速运行时对弹性和强度的要求。
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
更可怕的是,这类偷工减料行为可能不仅仅出现在这一工程项目中,而是广泛存在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中。
这样的行为绝非孤立事件,而是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中长期积累的问题。
越是偏远或不发达地区,这种利益链越容易滋生。
一些不法企业和相关人员为了追逐利润,抱着侥幸心理对工程质量肆意妄为,而监管者则在腐败的诱惑或压力下选择默许甚至参与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偷工减料”现象对公众利益的损害绝不仅仅体现在工程质量上。
它还间接打击了真正遵守规则、用心打造优质工程的企业,使得行业竞争变得畸形。
可以说,这条利益链条,不仅蚕食了工程的基础,更腐蚀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处理结果:五人被拘,问题能否根除?
面对如此恶劣的事件,定远警方迅速介入,对涉事项目部的五名违法人员进行了行政拘留。
其中,项目分部经理王某、副经理杨某某、管理人员吴某某,以及标段党工委书记陈某、指挥长曲某某均被就地免职。
中铁七局也发布声明,表示将严格自查自纠,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然而,这样的处理能否真正让公众放心?
记者的遭遇和发现,暴露了一个更大的问题:这种偷工减料行为,是偶然发生,还是长期存在?那些被免职的人,是否仅仅是替罪羊,而更深层次的腐败与问题却未被触及?
高铁工程不同于普通建筑工程,它的每一处细节都关乎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安全。
此次事件中的偷工减料行为,已经触碰了公共安全的底线。
如果不能深挖背后的利益链条,追查那些默许、参与甚至推动这种行为的人,仅仅将几个直接责任人免职,并不足以让公众安心。
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彻底追查事件真相,建立更严格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并在施工环节引入更透明的监督机制。
同时,必须给予媒体更安全的调查环境,保障他们在揭露真相时免受威胁与暴力。
社会需要正义的记者
记者的职责,是为公众争取知情权,为社会寻找真相。
然而,他们的工作也让他们暴露在风险之中。从暴力威胁到人身攻击,这并非第一次发生在媒体人身上。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社会不能给予足够的支持与保护,媒体的监督作用将被极大削弱。
希望这次事件,不仅仅是一次短暂的舆论风暴,而是唤醒更多人关注公共工程质量和权力滥用的问题。
“沉默就是纵容犯罪”
只有当真相被彻底揭露,只有当责任人被严肃处理,公平与正义才能真正照亮每一个角落。

End - 

 只讲真话,问心无愧

@关注、转发、点赞支持一下@


戳下方名片关注“一个演员”→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平台

一个演员
若心灯被禁,则真话难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