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三 | 一条小河静静流淌

文摘   文化   2024-01-31 07:00   贵州  
有条河转了弯,从家门前流过,每逢大雨,涨水,这个弯会被掏空,时间长了,次数多了,这个弯便成了塘,有牛、有人都喜欢去里面泡一泡。我们时常在里面一呆就是一个下午,杀密头(潜水)、斗水,没有被追赶的仓促。寿松比我们大,杀密头好像本该就要厉害些,所以每次他都要在水里面玩到嘴唇发紫才会罢休。
他的这个乳名(农村说的小名)一听就充满了父母的朴素愿望,希望他寿如柏松,这应该是大多数农村父母对儿女的最低期望,好好活着,长久的活下去。或许是父辈生活的年代给了他们太多痕迹,以至于他们觉得孩子能养活,不夭折,已经足够了。好点的,便是成个家,生几个孩子,那就算顺顺利利了。

寿松在20几岁之前应该算是好点的,长大成人,还去大城市打了几年工,见了些世面。回来娶了妻子,在周围村寨也算的上是一门好亲事。后来在城里做事,是能吃亏的人,也随和好玩,然后又成了城市里的第一批快递小哥,这一干,就成了他终身的事业。
其实他的好玩,从小就开始的。打谷子,他一个人扛得起板桶,也能做细巧的马尾套,去捉秧鸡。到了打包谷的秋天,他背完自家的,看到有老人背包谷,也不休息,就去帮忙。晚上去拿黄鳝,下河去网鱼,他都是年纪最大的一个,像是“孩子王”,却从不“称王”,只充当“老手”“熟手”。他喜欢笑,爱讲小段子,经常把快乐带给大家,所以大人孩子都把他当朋友、做玩伴。有个印象很深的画面,每次下河网鱼结束,都看到他冷得发抖,然后发紫的嘴唇还是挂着笑容,那种抖动的笑脸,总是让伙伴们又好笑又感到实诚。
他喜欢娱乐八卦,可能是因为相对年长,所以像我们这种小一些的伙伴都爱听他摆明星八卦,每每听来,好像他就是那些八卦的“目击证人”,不由觉得,他是前卫代表。后来我们读书离开了那些山水,信息渠道也拓展了许多,才慢慢发现,他的那些故事都是较为过时的花边角料,不足为奇。但也没有影响他是我们儿时好玩同伴的印象,反而更加耐心地听他继续讲故事。

后来工作了,逢年过节或是老家有白事才会偶尔回去,也会遇到他,他依然爱笑,只是话不多了,或许是更加沉稳了,也或许他认为我们听到的故事比他多,不好意思再摆了。总之,我们还是会一起吃炸洋芋,下河网鱼,聊聊说说。当然,有时也遇到他像多年前一样帮其他老人背包谷、扛板桶、犁田。除了我们在被时间赶着变得沧桑以外,他还是那个爱笑的大男孩。
那几年村子变化大,上千亩的大田坝被改成了大棚,老家人们不再种稻谷,仅剩的一些秧田也用上了打谷机,不用扛板桶了。村里的年轻人都向往大城市的色彩斑斓,想用打工的方式逃离农村,融入城市,但终究还是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厂房里过着日复一日、重复往返的生活,没了走村串寨的打闹和嬉戏,没了山风拂面的清凉。
寿松应该是为数不多还爱着那片土地的年轻人,所以每到农时季节,他总会回家帮助父母干些重农活,只是门口那条转弯的河被改造堤坝时拉成了直线,让岁月流走的更快。没了河塘,因此他也不能在下河洗澡了。他修了新平房,专门弄了一个洗澡间,好像还安装了热水器之类的设备,成了寨子里比较新潮的人家户,洗上了淋浴澡。日子就这样,看着好像一天天变得更好了,乡村也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要是时间有暂停键,该多好。
二零一九年,寨子里面那些曾经在河里“困塘”小伙们,大多成家,成了孩子的父母,也基本搬进了城里定居。为了让孩子们能在城里读书,在乡村学校上班的在城里买了房,在外打工的也买了,似乎都想挣脱离开那些土地。但是,他们还有共同的童年,还有对那片土地的眷念,还想偶尔回去的时候一起玩闹。因此大家凑在一起,谋生了建个广场的念头。
寿松是最为积极之一,那段时间好像身体不是怎么舒服,所以在家休息,相对时间比较充裕,因此广场修建的事情,他是推进落地的主力军。寨子里面建了微信群,似乎又把大家拉的很近,虽然空间距离还是很远。群里面,每天都能看到他一大早就吆喝,“起床了,开工了,没事的父老乡亲广场集合,今天要打板了,大家一起帮忙”。敬美、从国大叔我们几个回老家去的时间少,也想有空去参与干一干。寿松还是笑着调侃“来视察进度?”大家相视而笑,然后又一起像儿时追秧鸡一样,分工协作干了起来。
现在每次回去,信步在铺满塑胶的篮球广场上,看着那些走得悠闲的云,和那些正在追逐的少年,还是会想起他有点发紫的笑容,好像他也在球场边蹲着看打球。想来,那时他身体应该有些异样了,只是没想到那么快。
现在他安静地躺在背面的山上,还是可以看到门口那条河,还能看到那河的另一个大转弯。对了,他的学名叫支杰。

— END —

作者简介 

恕三,80后,毕节市七星关区小吉场人,系贵州省青年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现居贵阳。

 清坛寄语 

清坛公众号是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小吉场镇文学爱好者为主体所创办的,他们心系西黔文化,致力人文诗心,在浮华世态中保持着思想的向度,在清新文字中追求着泥土的芬芳,以诗文为心,以文化为壤,以独特视角制造美,传递美,追求美,在清坛中捍卫生命的意义,寻找心灵的归程。

 投稿须知 

一、作品编辑在word中,宋体五号,文末请附作者简介、清晰近照和联系方式,最后以附件形式发送,邮箱:qingtan2015814@163.com

二、欢迎多体裁作品,请注重作品质量,杜绝错别字和标点不规范;古代诗词或现代诗(包括散文诗)三至五首(章)为宜。

三、编委会对不符合要求的稿件,不予接受。文学艺术没有止境,请君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自我完善。祝君创作丰收!


 往期回顾  
罗开发 等 |  永远怀恋支明润先生——家祭文
苏刚  |  一个叫吉场的小镇

史开胜 |吉场赋

地域作家的文学使命——读《文学里的吉场》

就清坛事宜答记者问

这段文学的历史,我们来写


本期编辑:小凡

清坛
清,风雅之流也,古之贤士仰之若高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心系西黔文化,致力人文诗心,在浮华世态中保持着思想的向度,在清新文字中追求着泥土的芬芳;以诗文为心,以文化为壤,以独特视角制造美,传递美,追求美,在清坛中捍卫生命的意义,寻找心灵的归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