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流感季,身边见到许多感冒发烧的朋友和患者,很多人或因不便就诊,或担心出门再被传染,于是中成药就成了首选方案。
但众多中成药里,不仅效果有好有差、难于挑选,还常有用错的情况,这就需要让大家了解,如何更容易的选对这些中成药。对这个问题,我去年写过了一篇文章,最近稍加修改,提炼重点,保留常用且效果好的,补充一些新内容。以下分:用药误区,发热发烧、普通感冒、咳嗽咳痰、咽喉疼痛、食疗与非药物疗法。第一,部分药品名称有误导性,比如“感冒清热颗粒”,如果理解成是治“风热感冒”的清热药,就很容易用错。一定要注意。第二,遇到感冒发烧咳嗽咽痛,不适合上来就用一些清热去火消炎药。一方面,秋冬或冬春季的感冒发热,大多数还是风寒为主,这些清热药或许能短暂缓解症状,但也容易伤阳伤胃。另一方面,如今很多人因生活环境习惯,导致水湿重、津液虚,而许多“上火”多数也不是真有火,也不适合这类药。
第三,其实刚感冒发热时(特殊病症除外),正确的中药治疗,往往很快就能改善,比输液更迅速,前提还是医生用药准确。当然,在没有用中药的条件时,也只好用中成药作为选择。注明
1.以下所有药物,孕妇、心肝肾等功能不全者,请务必参考药物说明或遵医嘱。儿童依说明服用。
1.经大量病例观察,针对退烧,中成药的疗效一般不如汤药迅速。对证的汤药,一般可在8小时内稳定退热而不反复(严重感染除外)。2.但没有中药使用条件时,可酌情选用以下中成药,缓解或治疗相关病证或症状。5.如体温持续超过40℃,或症状持续不缓解,还请及时就近就医诊治。1.发烧多少度;2.身上疼不疼;
3.出不出汗;4.怕不怕冷;5.大便怎么样;
以下标黄的为重点参考症状。
1.葛根汤颗粒(常用):发热(37.5~39℃),怕冷,不出汗,肌肉或关节酸痛,咽喉不适或咽痛,舌淡红,苔薄。服后需静卧盖被保暖,觉微微出汗即可,不可捂出汗太多;切勿见风着凉。成人一般可适当加量服用,如果服后觉心慌须减量服。2.桂黄清热颗粒(常用):发热或高热(38℃以上),微怕冷、不出汗,头身或关节酸痛,口干口渴,或烦躁而热,舌偏红。3.紫雪散:高热(39或40℃以上)持续不退。(小儿用量依说明)5.小柴胡颗粒(常用):忽冷忽热,或退烧后觉得冷,或反复发热,或退烧后的反复低热,口干苦,头晕,恶心,腹痛或腹泻,苔薄白。反复发热或只发热而无其他明显不适,建议先使用小柴胡颗粒。3岁以下1次1袋,3~8岁1次2袋,8岁以上1次3袋。成人1次5袋。1.小青龙颗粒(常用):低热或发热(38℃以下),怕风怕冷,头身痛,咳嗽或咳痰,鼻塞,流清涕,或恶心干呕,舌淡红,苔白。
2.感冒疏风颗粒(常用):低热或发热(38℃以下),头痛,怕冷怕风,鼻塞,流涕,咳嗽较轻,轻微咽痛,舌淡红或微红。3.通宣理肺口服液(备选):同上,咳嗽为主,或咽痛。1.桂黄清热颗粒(常用):发热(38.5℃以下),不怕冷或微怕冷、微有汗出,口干口渴,或烦躁,头身或关节酸痛,舌偏红,苔薄。2.金花清感颗粒:发热(38.5℃以下),怕热,有汗出,身痛,咽痛,咳嗽,流黄涕,舌红苔黄。3.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发热(38.5℃以下),不怕冷或能出汗,头身痛,口干口苦,小便黄,舌红。成人可加量用。4.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发热(38.5℃以下),不怕冷,大便干,排便困难,舌红,苔黄厚腻。成人可加量用。
1.藿香正气片/液:低热(38℃以下),恶心呕吐,胃肠不舒服或胃胀、腹泻,舌淡红等。成人建议先用:对乙酰氨基酚、复方氨酚烷胺、白加黑等。
主要针对没有出现发热发烧的感冒,绝大多数感冒多属风寒引起,更应固护身体阳气,不宜首选治风热、清热去火的感冒药。1.感冒疏风颗粒:咳嗽但不严重,轻微咽痛或不适,鼻塞流涕,或怕风怕凉,轻微头痛。3.通宣理肺口服液:咳嗽为主,或伴咳痰,轻微咽痛。4.感冒清热颗粒:咽痛、咽喉不适或咽干,咳嗽,轻微鼻塞流涕。5.小儿咽扁颗粒:咳嗽、咽痛明显,或咽部红肿,舌尖红。成人也能用,加量使用。7.鼻渊通窍颗粒:以鼻塞流涕或流泪为主,着凉或受风加重,或鼻炎患者。咳嗽需观察以下两点:
以下每类药物的功效接近,选一种即可,靠前的为优先选择。2.咳嗽不停,咳黄痰或黄绿痰
咳露口服液、强力枇杷露
出现黄绿痰时(通常已伴有细菌感染),单纯用中成药,效果欠佳,只能作为缓解使用,建议使用汤药治疗。
3.咳嗽,有痰(不分黄白),或有痰咳不出,伴咽痛、沙哑、咽喉异物感,或恶心干呕
复方鲜竹沥液(常用)、鲜竹沥液
半夏糖浆(本草)、半夏止咳糖浆(太极)
4.单纯咳痰,无咳嗽或咳嗽很轻
鲜竹沥液、复方鲜竹沥液
5.干咳,咳嗽较轻,或偶尔咳嗽,轻微有痰
复方鲜竹沥液(常用)、半夏糖浆(本草)
2.咽痛,咽喉红肿,舌红
银翘解毒颗粒:可冲开或煮一下,用鼻子闻一会,然后再服用。冰硼散、六神丸:临时缓解较重咽喉肿痛,对口腔溃疡也有帮助。1)发烧(38.5℃以下)、身冷:生姜60g(或用豆豉30g)、葱白3根、大枣3枚,红糖或蜂蜜适量,煮水服用。服后需盖被微发汗,身上有汗出感即可,不可大汗淋漓。此法有确切的早期治疗和减轻病痛作用,用量需大,在有恶寒时使用效果更显著。出汗后适当饮用温水,达到解渴即可。忌生冷、甜腻饮食。2)也可用藿香正气水,用一小团棉花、棉签或卫生纸团等,蘸取后,塞肚脐中,用医用胶带、创可贴等贴上固定,当脐贴用,多数也会起到缓解作用。4)咳嗽或咯痰多者,可用白萝卜、紫苏叶(各适量)煮水服用。5)咽喉疼痛者,可用麻椒几粒放嘴中含呡,觉缓解即可吐出。1)退热:高热无汗者,可于大椎穴或加少商穴点刺放血;(不会或不敢的就别用了)发热汗出或非高热者,刮痧即可,位置:风府穴至大椎穴,及手臂前侧。低热、怕冷、咳嗽者,可艾灸:风池穴、大椎穴、肺腧穴。
2)咽痛、咳嗽或喉中咯痰不出时,可在颈部不适处刮痧或揪痧。3)恢复期可艾灸(配合适当饮温水)、热敷或揉按足三里穴区,提高恢复效率。除合理佩戴口罩外,配合芝麻香油、菜籽油或土茶油等(一种即可)均匀涂抹鼻腔,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鼻粘膜的保护,还可滋润鼻粘膜,缓解秋冬鼻腔干燥、减轻鼻炎症状。1.如果还不清楚如何使用,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也可扫下方二维码留言咨询。
2.中药方或应急对证治疗,如麻桂各半汤、葛根汤、麻杏石甘汤、小前胡汤、白虎汤、芍药四物解肌汤、麻黄升麻汤等,都可能用得到。中药的辨证使用可参考以下诊疗方案,点击下方蓝字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