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的落日:1945年缅甸战区最后一仗-独立混成第一〇五旅团战记

文化   2024-11-04 07:16   广东  

常用笔名:元首卫队

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

请关注本公众号,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日本陆军独立旅团战记系列:

丹皮尔海峡悲剧:全军覆没的“八十一”号计划- 记日本陆军第51师团俾斯麦海惨案

踩上死神的肩膀 - 旧日本陆军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山岳行动

“东京湾的女王” - “橘丸号事件”:日本陆军史上战时最大规模被俘纪录

布满白骨的街道:1943年伊德雷死亡行军-日军史上死亡比例最高的转进行动

肆虐华夏的赤甲-日寇第一支全机械化部队小史

日军历史上的最后一次会战胜利:陆军独立第88混成旅团广西战记

饿殍遍野的修罗地狱:日军混成第50旅团梅雷约岛战记

日本陆军最精锐旅团的覆灭 - 1945年莱特岛之战第68旅团的末日

初战即绝战:日本陆军两栖登陆部队-海上第1机动旅团战记

最血腥的“玉碎”之地——1945年霍洛岛之战中的日本陆军独立混成第五五旅团

让“美国海军陆战队之花”血流成河的炼狱岛 - 日本陆军独立混成第五三旅团佩里硫岛战记

拒不投降的关东军旅团 - 1945年8月瑷珲攻防战始末

扎在尸山上的阿修罗:1945年冲绳岛糖面包山攻防战中的日本陆军独立混成第44旅

所罗门群岛的防波堤-日本陆军独立混成第三八旅团战记


这个系列大多集中在太平洋战线的旅团,这次换个视角,来写写缅甸的旅团。

缅甸有三个旅团,虽然都经历了惨烈的战斗,如在摩尔防线(Mawlu)迎击温盖特空降部队的独立混成第二四旅团,或是在伊南庄与盟军装甲部队展开肉搏战的独立混成第七二旅团,但本文主角选择知名度可能最低的第一〇五旅团。

本文为付费文字,正文共10280字,阅读需时30分钟



1944年下半年,战局逐渐变得对日本极为不利。几乎在所有战线上,盟军都转入全面反攻,大量日本守军全员“玉碎”,还有许多部队被分割在战线后方,变成了游兵。支撑战线的兵团大多已消耗殆尽,战力捉襟见肘。

南方战线的兵力已经被大量投入,日本本土、伪满、侵华战线的战力也相继出现了空洞化现象,各个战线的战力普遍不足。

在此绝境下,各方面开始动员所有资源,通过重新编组和地方再组织,试图组建新部队来支撑战线。本土、满洲、中国等地以后方部队和训练部队为基础,成立了许多新部队,而南方战线也不例外,通过结合当地的部队来组建新的战力。

于是,几个独立混成旅团相继诞生,其中在1945年诞生了一支独立混成旅团。地点在缅甸战线。

日军在缅甸战线投入了10个师团,但经过几次大规模作战,几乎所有战力都损失殆尽。英军的装甲部队在战场上如入无人之境,持续进攻。

其目标是缅甸的首都仰光。此时日军甚至没有足够的余裕在仰光部署一支正规作战部队。于是集结在仰光的部队组成了一个新的旅团,意图死守首都防线。这个短命的独立混成第一〇五旅团(敢威兵团)便是本文的主角。

1945年缅甸战线的情况

1944年3月开始的因帕尔作战由第十五、第三一、第三三师团参战,在遭重创后几乎失去了作战能力。作战于1944年7月停止。与此同时,支持因帕尔方面作战、在胡康谷防守的第十八师团也最终不堪重负,撤退至卡马因和莫甘。

部队

兵员总数

战死

伤病死

失踪

后送伤病者

残余兵员

损失率

第十五师团(祭)

15,280

3,678

3,843

747

3,703

3,300

78%

第三一师团(烈)

14,999

3,700

2,064

不明

不明

5,000

67%

第三三师团(弓)

14,280

4,002

1,853

405

不明

2,200

84%

合计

44,559

11,380

7,760

1,152

3,703

10,500

76%

缅甸边境上的第十五军
缅甸第十五军的高级指挥官及幕僚会议。自左至右分别为:第三十三师团长柳田元三中将、第十八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第十五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第五十五师团长松山祐三中将、第三十一师团长佐藤幸德中将。

1944年8月,盟军拿下缅北的重要据点密支那。9月,死守云南方面重要据点的拉孟和腾冲日本守军(均属第五六师团)在第三三军的救援未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全军覆没(五六师团师团长水上源藏少将已于8月4日黎明在农他隆东岸的一棵树下用手枪自尽。)。日军在缅北战线形势变得十分紧迫。

在南缅甸的阿恰布方面,隶属于第二八军的第五五和第五四师团,在损耗大量兵力的情况下,勉强守住了各个据点。

日军也竭力试图重整旗鼓。因帕尔作战的失败导致了第十五军和缅甸方面军司令部的全面人事调整。日军放弃了缅北,将第三三军和第十五军撤退至腊戌和曼德勒等缅甸中部地区,进行再编并加强防御力量。

因帕尔战场撤出的第十五军的3个师团,幸存兵力分别为:

- 第十五师团:约3000~4000人

- 第三一师团:约5000人

- 第三三师团:约2000~3000人

每个师团原本有约1.6万人的兵力,在试图越过阿拉干山脉的过程中,包括补充的兵力在内,最终仅剩下相当于一个联队的兵力。此外,他们损失了大部分火炮(除留在后方的火炮外),以及大部分重型装备。

缅甸方面军需要迅速恢复第十五军的战斗力,并让其参与缅甸战线中部至南部的防御作战。然而菲律宾战事正酣,大部分补充兵力都投入到了菲律宾,加之无法维持南方的运输船队,战力恢复进展缓慢。

缅甸方面军对驻缅甸的部队进行了重组,尽力恢复兵团的组织结构。第十五军所属各师团的步兵联队被改编为两大队制,并从后方部队抽调人员作为补充,以提高前线兵员的充足率。

另以驻缅甸的第六一步兵联队(第四师团所属)为核心,组建了独立混成第七二旅团。同时,驻缅甸的独立速射炮大队和野战重炮兵联队被解散,将其重新组建为独立中队和大队,意图增强部队的机动力。

各部队已严重消耗的状态下,1945年悄然到来。由于日军在缅北失守,盟军在印度与中国的联系线路得以确立,缅甸作战的最大目标——切断援蒋路线——也已失去意义。缅甸的战略价值下降,仅作为连接新加坡的马来亚和泰国防御前线的意义残存。

在此背景下,缅甸方面军将缅甸的作战行动分为三部分。北部的援蒋路线切断作战称为“断作战”(沿用了1944年秋季在云南地区实施的作战名称);中部的伊洛瓦底江防御作战称为“盘作战”;南部缅甸海岸线的防御作战称为“完作战”。各作战分别由第三三军、十五军和二八军负责准备。

当时,各军的主要战斗力量如下:

- 第三三军:第十八师团、第五六师团

- 第十五军:第十五师团、第三一师团、第三三师团、第五三师团

- 第二八军:第五四师团、第五五师团、独立混成第七二旅团

- 方面军直属部队:第二师团、第四九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四旅团

在这三个作战计划中,最为重要的是“盘作战”,其作战区域位于缅甸中部的伊洛瓦底江地区。这是北部的胡康地区(Hukawng)与西部的英帕尔地区的英军推进后即将会合的关键地点。

一方面,英印军的英国第14集团军(由第4军、第33军组成,包含5个步兵师、2个装甲旅、2个步兵旅)正在渡过钦都温河,准备向缅甸中部进攻。

在北部,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军(由2个师组成)已经占领了巴莫(Bhamo),新编第6军(由3个师团组成)则从卡萨(Katha)和水波(shwebo)两个地点渡过伊洛瓦底江,计划南下至敏莫和曼德勒。

1945年,第14集团军是英联邦规模最大的作战单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作战单位之一,下辖约一百万人

然而,为了对抗日军发动的大陆打通作战,2个师被召回中国国内。因此,缅甸的作战将由第14集团军主导进行。1944年末该集团军的编制如下:

- 英国第14集团军(司令官,威廉·约瑟夫·斯利姆中将)

- 第4军

- 第7印度师、第17印度师、第255印度坦克旅、鲁沙伊旅、第28东非旅

- 第33军

- 第2师、第19印度师、第20印度师、第254印度坦克旅、第268印度机动旅

- 军直属部队

- 第5印度师

斯利姆

在增强之后,第14军拥有6个师、2个坦克旅和3个步兵旅,具有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和丰富战斗经验。英军战略计划是,以第4军将日军逼入伊洛瓦底江左岸,同时第33军绕道南下,渡过伊洛瓦底江,攻占曼德勒,并迅速包围歼灭日军主力。

双方无意中都计划在伊洛瓦底江畔展开决战,作战准备也在加紧进行。至此缅甸战线的最后决战——伊洛瓦底江战役(Battle of Irrawaddy)的帷幕正式拉开。

1944年12月时缅甸战场势态图

伊洛瓦底江战役与独立混成第一〇五旅团的编成

1945年初,日军在盟军的追击中不断遭受损失,勉强抵达了伊洛瓦底江畔,开始构筑决战防御阵地。

伊洛瓦底江战役的主力是已遭重创的第十五军。为了备战,该军在曼德勒北部部署了第十五师团,在曼德勒前面的伊洛瓦底江左岸的萨盖因及其周边区域布置了第三一师团,伊洛瓦底江右岸由第三三师团负责防守。曼德勒南部的凯乌泽则部署了作为军预备队的第五三师团,作为战役时的决战预备力量。

为了增强防御力,第十五军在伊洛瓦底江江曲的萨盖因及其北部的高地上构筑了强大的防御工事。计划是利用三个师团包围并歼灭敌军,理论上这是一个合理的作战方案。

然而由于失去了制空权和重火力,横跨数百米的伊洛瓦底江的渡河攻击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转变为对试图渡过伊洛瓦底江右岸的联军给予重创。相当于兵法中的“敌人半渡而攻之”,即在敌军上岸时其防御力最弱,趁机发起攻击。

当伊洛瓦底江战役即将开始时,第十五军的战力状况如下:在印度作战中相对保持战力并能够撤退的第三一师团有6000余人,而其他三个师团的战力仅在4000至5000人之间。相比之下,第十五军东侧的第三三军约有15000人,南缅甸的第二八军约有40000人。

盟军的进攻速度很快,1945年1月中旬已到达了伊洛瓦底江左岸(最早到达的是第十五师团负责的最北战线)。

到2月中旬,伊洛瓦底江左岸的日军防御阵地相继被突破,日军开始撤退到右岸。

3月初在战力较弱的第三一师团和第三三师团的防线附近,英国第4军的两个师进行了强攻渡河。

与此同时,英第33军在2月20日左右成功渡过了第十五军和第二八军交界处的尼扬区(由于战力不足,几乎没有防御力量),并开始向东推进至密铁拉(Meiktila),机械化部队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第三三师团指挥部被彻底摧毁,匆忙转移来的第五三师团被孤立在英军推进的后方。

1945年2月-3月密铁拉之战势态图

进入密铁拉的英军遭遇了方面军最后的预备兵力——第四九师团的迎击。3月初,伊洛瓦底江战役被缩小,缅甸方面军将作战重点转移到密铁拉战役,企图阻止英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

最终从掸邦方向调动过来的以第三三军为核心的各部队在密铁拉投入激战。自1月9日伊洛瓦底江战役打响以来的两个月,日军的攻防战均被英军的机动战术所左右。

在第十五军左翼的伊洛瓦底江被突破后,战役变成了为了阻止英军推进而展开的防御战。但第十五军的各兵团战力持续消耗,已无法有效实施作战。

另一方面,支援正在展开伊拉瓦底会战的第十五军的其他两个军也陷入苦战。

第三三军原本以三个师为主力在缅北继续作战,但被南方军调走了第二师团。在伊拉瓦底会战开始后,第三三军的主要力量第十八师团又被调给第十五军。

虚弱的第三三军被逐渐逼退到曼德勒东部、这里可以指向密铁拉地区,能支持伊拉瓦底会战,且在伊拉瓦底河被突破后进行防御作战。

另一个第二十八军也在继续苦战。为了支援伊拉瓦底会战,组织了以第五五师团步兵第一一二联队为核心的干城兵团,作为增援送往第十五军方面。

同时,重新编组了从若开(Arakan)撤退的第五五师团部队,组成神威部队,加强后方基地的防御。

军主力放弃了缅甸南部三角洲地区(若开地区),集中在以仁安羌(Yenangyaung)为中心的伊拉瓦底河畔地区,支持伊拉瓦底会战。

沿海地区迅速推进的英国第15军攻占了被日军阻挡了两年的若开,并稳步继续沿着海岸线前进。该地区的日军守备队接连被逼退,持续了两年的防线已经面临彻底崩溃的危机。

拉瓦底河之战

此刻如何防卫即将受到威胁的缅甸首都仰光成为了重要问题。仰光原本在负责防卫缅南的第二十八军的管辖范围内,但该军的主力两个师团已经部署在西部沿海地区,另一个旅团则负责仁安羌油田地区的防御,实际上没有足够的兵力驻守在仰光。此外,第二十八军仅在作战时对仰光地区有指挥权,无法进行充分的防御准备。

仰光的防卫主要依靠相对完善的防空部队和为三个军提供补给的兵站部队。由于缺乏有效的陆战部队,一旦曼德勒的英军机械化部队从密铁拉和通布出动,会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在仰光召集的驻守部队编成了一个独立混成旅团-独立混成第一〇五旅团,称为“敢威兵团”。

1945年3月10日旅团编成基本完成,具体编制如下:

旅团长:松井秀治少将

- 旅团司令部:241名

- 独立步兵第451大队:户仓清次中佐

(本部、2个中队、作业小队编成。轻机枪18挺、重机枪4挺、掷弹筒18具、步兵炮1门、缴获速射炮2门,总人数582名)

- 独立步兵第452大队:堀重太郎少佐

(本部、2个中队、作业小队编成。重机枪6挺、迫击炮12门、步兵炮2门、缴获机枪2挺、缴获野炮2门,总人数510名)

- 独立步兵第453大队:渡边正博少佐

(由于人员不足,编制未完成。用在仰光召集的人员填补,总人数450名)

- 旅团炮兵队:葭叶平四郎少佐

(缴获野炮6门、牵引车2辆,总人数275名)

这支旅团虽然以三个大队编成,但其中一个大队几乎未编成,整体人数远未达到2000人。重火力主要为在缅甸入侵时缴获的18磅炮和25磅炮,且连正常的通信队伍都未编成,整体上是一个较弱的单位。

尽管如此,这个旅团作为陆上战斗时的步兵部队编成了许多附属部队,以下是这些部队的详细情况:

附属部队

- 仰光高射炮队(日文中将仰光称为蘭貢,故该部在日文中称为蘭貢高射砲隊,这里遵从中文习惯称为“仰光”)

- 司令部:金子阳介中佐,200名

- 野战高射炮第33大队:88式7厘米高射炮6门,99式8厘米高射炮6门,共450名

- 独立野战高射炮第59、60、61中队:88式7厘米高射炮4门,99式8厘米高射炮6门,缴获高射炮4门,共400名

- 高射炮第103连队第7中队:93式照空灯6个,90式听音机6台,共150名

- 缅甸军高射炮队:缴获高射炮4门

- 工兵第55连队1个小队:30名

- 海军第12警备队1个陆战中队:70名

- 仰光1部队:第73平坦地区队司令部改编,70名

- 仰光2部队:从缅甸方面军野战汽车厂抽调人员,180名

- 仰光3部队:第30野战勤務队改编,180名

- 仰光5部队(工兵):从各部队抽调人员组成的独立工兵中队,200名

- 仰光6部队(通信):从方面军通信队抽调人员,40名

- 仰光7部队(卫生):第106兵站医院改编,40名

- 仰光67部队:从缅甸方面军兵站监督部、方面军司令部抽调人员,400名

- 仰光68部队:从第2铁路监督部抽调人员,450名

- 仰光69部队:重新编成的海上机动第3大队,512名

- 仰光70部队:在缅甸召集的当地居民,370名,后来又加入了在英臣监狱服刑的囚犯

这些附属部队的编制和部署为旅团提供了一定的支援,尽管在兵力和装备上依然存在严重不足。

在仰光出击时,追加编成的部队如下:

- 仰光60部队:在缅甸召集的当地居民,300名

- 仰光501部队:方面军下士官教育队重新编成,300名

- 海军联合陆战队:重新编成的第12警备队和第13警备队,400名

- 第82机场大队:将仰光和冻峡(Toungup)附近的机场管理部队步兵化,400名

- 冲元宪兵队:将仰光的宪兵部队步兵化,50名

通过从防空部队、兵站部队、方面军司令部后方部队、机场管理等单位,以及在当地居住的日本人、仰光监狱中的囚犯、附近的海军部队中征集人员,组成了这个旅团。

根据现有的资料,旅团在1945年3月初的人员数大约为5000人左右。然而,实际能称得上“步兵”的战斗力几乎没有,装备也多为缴获品和旧式装备,整体实力极为薄弱。

旅团长为松井秀治少将,曾担任第五六师团步兵113联队联队长,是一位在缅甸战线长期作战的实战型军官。

在1944年5月的云南地区作战中,曾击退了中国军队的首轮攻击(即第一次怒江作战),并在龙陵周边进行了机动反击战,救援了各地的日军守备队。

诸神的黄昏研究会
曾用笔名:元首卫队 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军史网站和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 码字不易,请各位关注本头条号,未来将带来更多考证细致的历史细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