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摄影】冯作平|兰州民俗雕塑趣事

文摘   2024-11-16 06:19   北京  
兰州民俗雕塑趣事
         

 

文/摄影  冯作平
         

 

穿越历史长河,沉淀岁月精华。

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内心安宁,渴望古朴归真的本真状态。

游人穿行在兰州水车博览园,细心观赏民俗雕塑。这里每一座雕塑都具有兰州本地特色,以塑抒情或寄情于塑,张扬地域个性,体现地域文明,记录着百年前兰州的民俗风貌。

雕塑作品充分展现了老兰州人的生活状态与情趣。如:兰州鼓子、老街一角(刻葫芦、剃头匠、遛鸟绅士等)、兰州牛肉面、热冬果、枣儿水、酿皮子、甜胚子和灰豆子等。造型生动,栩栩如生的雕塑,寓意深远,耐人寻味,向人们讲述着有趣的故事:

一、《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以坐唱为主的曲艺表现形式,形成于宋代,繁荣与元、明。鼓子词合辙押韵,音调抑扬顿挫,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严格按兰州方言行腔,乡土气息浓厚。

在兰州地区曾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文化娱乐形式,所以能弹会唱者甚多。如遇喜庆节日,请客宴会,不论在农村的家庭院落,还是集镇的茶肆酒楼,老兰州人聚集在一起弹唱;每当唱到高潮之时,他们便一人演唱而众人帮腔显得气氛十分热闹。    

二、老街一角。被称为游走在刀尖上的艺术《刻葫芦》:一支画笔、一把刻刀、一件件葫芦民间艺人的手中,走刀划针间,清晰流畅的画面便被刻在了葫芦上。

刻葫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主要用刀或者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来体现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兰州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欣赏收藏的艺术品。

《剃头匠》街边的剃头师傅用刮刀刮一刮头,顿时锃亮,心情好爽。

公园里,悠闲自在的遛鸟绅士。

三、《兰州牛肉面》特色:“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即:汤清、萝卜白、辣椒红、香菜蒜苗绿、面条黄)。面是手工拉制,汤底是用牛骨长时间熬煮而成,加之丰富的调料,味道鲜美,香气扑鼻。

清晨,大街小巷的兰州牛肉面馆冒着氤氲气息,是生活的真实与暖意,是情怀、是牵挂,更是兰州人一天生活的开始。

四、《热冬果》是甘肃省有名的传统小吃,相传由唐朝的宰相魏征所创造。兰州地气干燥,热冬果乃冬季下火之佳品。

引人入胜的兰州西关十字西南角的雕塑,其造型独特,人物表情妙趣横生,达意传神,再现了卖热冬果的场景。

走近雕塑认真观察:男童憨态可掬、垂涎欲滴的馋相,吮指盼望老爷爷能赏冬果解馋。老爷爷腰弓背驼,慈祥的眼神落在了空凳的上方,这时正好一位过客坐在凳上,四目相对,热情打招呼:来一碗……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曾经司空见惯的民风民俗、风味小吃等已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退出了历史舞台。 于是人们用雕塑、绘画、文艺等形式追忆往昔风物,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民俗雕塑不但生动形象,而且深刻展现出老兰州人生活的印记,让人们了解兰州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体验着老兰州人的生活方式。

         

 

作者简介:冯作平,男,乌鲁木齐市人,1978年12月入伍,1999年9月回到地方工作,现已退休。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丰融春秋》等80多种报刊媒体发表文章和照片1690多篇(幅),多次获奖。


往期回顾
【特稿】冯作平|完美接力  安全回家——中国航天人又交了一份完美答卷
【随笔  摄影】冯作平|三千岁月笑从容
【随笔】冯作平|马兰花开——致敬为国防事业和国家安宁默默奉献的英雄们
【随笔  摄影】冯作平|阅读,生活再发现
【国庆专刊●随笔】冯作平、陈珽|品质生活,从“吃”开始
【随笔 摄影】冯作平|让艺术熏陶灵魂
【随笔】冯作平|家园记忆
【三周年特稿】冯作平|四海相逢,“微”来可期——恭贺《丰融春秋》创刊三周年
【随笔  摄影】冯作平|“大银行”里的小展馆

【八一特稿】冯作平|八一献礼——摄影家王琦航天摄影作品展

【八一特稿】冯作平|大院往事

【随笔】冯作平|迈进南门“大银行”

【随笔  摄影】文/摄影  冯作平|身边的民法典
【七一特稿】冯作平|党旗映天山——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翠泉路东社区“七·一”升国旗仪式
【七一特稿】冯作平|颂歌献给伟大的党——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翠泉东社区清泉小区举办庆祝建党103周年百姓大舞台文艺汇演
【随笔  摄影】冯作平|红色天山印迹——走进乌鲁木齐特色文化街区
【随笔  摄影】冯作平|艺术科技展的诱惑
【随笔】冯作平|东风航天城的孩子们


丰融春秋
原创首发:散文、诗歌、小说、随笔、游记及图片等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