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以来,多数因子表现均明显回暖,估值、成长、盈利等经典风格因子以及反转、波动率、换手率等量价因子均呈现全面正收益。从多空组合表现来看,成长、超预期因子与反转、波动率、换手率等量价类因子表现亮眼,各个股票池中的多空组合均呈现较明显的正收益。我们重点跟踪以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为基准的量化指数增强基金。基于公募指增基金的复权净值表现来看,本月以来量化指增超额收益均已翻红,因子表现的整体回暖或对量化策略的表现提供支撑。整体来看,1000指增的超额收益有较明显的领先。从今年以来的整体表现来看,三类指增基金均呈现正向超额收益,1000指增同样领跑,500指增次之。
本月以来多数因子表现回暖,小市值表现有所回落
本月以来,多数因子表现均明显回暖,估值、成长、盈利等经典风格因子以及反转、波动率、换手率等量价因子均呈现全面正收益。小市值因子较此前的强势表现有所回落,在沪深300、中证500和全A股股票池均呈现回撤,但在中证1000成分股票池仍呈现一定的正收益。预期类因子表现有所分化,超预期因子在沪深300和全A股股票池均取得相对明显的正收益,但在其余股票池表现平庸;预期估值因子在全A股股票池呈现回撤,但在其余宽基指数股票池中均取得正收益;预期增速因子在中证1000和全A股股票池中呈现正收益,但在市值更大的过程中表现不佳。
成长、超预期与量价类因子多空组合表现亮眼
从多空组合表现来看,成长、超预期因子与反转、波动率、换手率等量价类因子表现亮眼,各个股票池中的多空组合均呈现较明显的正收益。盈利因子组合在全A股股票池出现小幅回撤,但在其余股票池表现较为可观;估值因子组合在中证500成分股票池收益较为平淡,在其余股票池表现较好。小市值因子组合仅在中证1000成分股票池呈现正收益,在其余股票池回撤。除超预期外的预期类因子中,预期估值因子组合在沪深300成分股票池表现较好,但在其余股票池回撤;预期增速因子组合在全A股股票池有所表现,但在其余股票池表现不佳。
本月以来量化指增基金超额全面翻红,1000指增领先
我们重点跟踪以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为基准的量化指数增强基金。基于公募指增基金的复权净值表现来看,本月以来量化指增超额收益均已翻红,因子表现的整体回暖或对量化策略的表现提供支撑。整体来看,1000指增的超额收益有较明显的领先;300和500指增超额表现较为接近,300指增略占优势。从今年以来的整体表现来看,三类指增基金均呈现正向超额收益,1000指增同样领跑,500指增次之。
01 因子有效性跟踪
我们针对估值、成长、盈利、小市值、反转、波动率、换手率、超预期、一致预期等较为经典的因子,在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与全A股的股票池中统计因子的月度Rank IC水平,以跟踪因子在不同区间内的表现。下方表格中标蓝的为大类因子,其下为合成大类因子所用的细分因子;我们同时展示大类因子与细分因子的表现。
沪深300成分股票池内因子表现
中证500成分股票池内因子表现
中证1000成分股票池内因子表现
全A股股票池内因子表现
02 因子多空组合表现
对于因子有效性的评估方法中,Rank IC衡量了横截面上因子与未来收益的相关性;但在实际投资层面,因子的应用通常更聚焦于头部股票的优选与尾部股票的规避。利用因子构建模拟多空组合的方法,对因子的近期表现进行评估,对于实际投资场景较为契合,同时能够反映投资收益维度的参考,提供更加完善的分析视角。
我们基于上述因子中的大类因子评分,在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和全A股等主要股票池中,分别选取因子得分位于对应过程头尾20%的成分股,按照等权重构建行业中性多空组合,并统计多空组合的近期表现。
03 公募量化指增基金业绩跟踪
量化指数增强基金是典型的量化策略应用场景,拥有明确的Beta基准,跟踪相同指数的指增基金具备良好的横向可比性,可以提供较理想的参考。目前市场上,跟踪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的量化指增基金占据较大规模,因此我们主要考察上述三类量化指数增强基金的超额收益情况,并重点观察最新规模(2024Q3)在2亿元以上的指数增强基金。
对于各类指增基金,我们分别选取当月表现最佳的10只代表性基金予以呈现;同时,我们分别基于横截面的整体分布、基金超额与回撤以及时序上的变化趋势,从不同维度呈现量化指增基金超额收益的整体情况。
沪深300量化指增基金
中证500量化指增基金
中证1000量化指增基金
风险提示:
量化基金的业绩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环境、政策、基金管理人变化等,过去业绩好的基金不代表未来依然业绩好,投资需谨慎;基金业绩排名不构成对基金的投资建议。私募产品业绩来源于第三方数据库,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或延迟,请投资者谨慎参考。
相关研报
研报:《金工:多数因子回暖,指增超额全面翻红》2024年12月21日
研究员:林晓明 S0570516010001 | BPY421
研究员:何康 S0570520080004 | BRB318
研究员:王晨宇 S0570522010001 | BTM049
关注我们
https://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https://intl.inst.htsc.com/research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