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乡的金翅鸟-1

文化   2024-11-11 09:33   河北  


作者/王春贵
1990年的初冬,地处边疆地区的十八站,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绵延的群山显得格外的壮丽。这是一个难得的星期天,我乘车去鄂乡。车轮辗着雪道,穿过山城的中心市街,在南山脚下一家的房门前停下来,年轻的司机首先下了午,推开路北对称的两扇白大门。“汪,汪……”凶猛的家犬挣着锁链,在院子里竖起来,向我们耍威。
“吱——”门开了,女主人闻声走出来,她就是十八站鄂族乡鄂族副乡长关小云。她个头不高,青眉大眼,衣着朴素,走路翩翩,像带着一股风。她热情地拉住我的手,爽朗地笑了笑,说:“请进屋吧!”右手一摆,左手微微往前胸一靠,做了个礼让的姿势。“到林业局招待所吧,占用你一点时间,谈一谈。”“好吧,她笑了笑,摸摸宽边眼镜,陡然增长了精神,随即上了车
“我是搞地方党史研究工作的,想了解一下你个人的成长史,即你做为一个鄂族后代怎样从家庭走向学校,从学校走向社会,怎样从一个人民教师成为人民的副乡长,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谈我个人?”她有些犹豫了,眉毛紧锁,眼里闪着迷惑的光。我急忙解释,“别小看你个人,民族发展史离不开个人因素。"她一听高兴了,说:“那就谈吧!反正这一切都不仅仅是属于我个人,它是属于党和人民的。”
沃土新苗
呼玛河曲曲弯弯,像一条玉带连接着大大小小的河川,连接着浩瀚的黑龙江。在呼玛河畔,是广袤的沃土,在这沃土之上,生长着鲜花、芳草,以及郁郁葱葱的丛林。这优越的自然条件养育着鄂家世世代代的儿女,他们在这里过着艰苦的游猎生活。1953年9月党组织鄂族下山定居,定居后的第五年,在十八站有一个孩子呱呱坠地,起名小云。小云即翱翔之意,展翅蓝天,有远大的志向,人称金翅鸟,凌空高飞,鹏程万里。
小云的爸爸关杰,是鄂乡有文化的第一代人。1953年鄂族定居后,他就来十八站乡奋斗村居住,经过党的培养教育,他成了鄂乡第一个医生。他不仅能行医,而且会种地,会开车,会修理机械,人称多面手,整天服务于群众,威望很高。
小云的妈妈吴庆杰生得俊秀,为人善良,而且心灵手巧,是鄂乡小学第一批学生,鄂乡青年中第一批共青团员。
小云从小受着家庭很好的教育,妈妈常常跟她讲鄂族新旧社会的历史,告诉她不要忘了党对鄂族的养育之恩。父亲常常带着她行医,到田间劳动,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良好的种子。
小云9岁上学,她入学的那天,穿着一套新花衣,头上扎着蝴蝶结,妈妈把她送到校门口,指着金灿灿的校牌说:“这是我的母校,我当年的教师王庆顺还在这里教书。"小云的心情很激动,加深了对学校的感情,立志要当一个好学生。但小云的命很苦,她正在小学读书时,妈妈就病故了。妈妈临终时扯着小云的手喃喃地说:“要好好读书,跟着党走,做我们民族中有作为的人。”小云哭了,她怀念妈妈,永远牢记妈妈的嘱托。
小云失去了妈妈,犹如晴天的一声霹雳,对她是个很大的打击,她一头栽到炕上,撕心裂肺地哭呀,哭呀。一连半年没上学,痛苦和忧患折磨着她。
小云失去了亲人,但还有亲人,郭桂珍老师比亲人还要亲。一天她正在家里痛哭,突然门开了,郭桂珍老师走进来,热情地坐到她面前,拿出三套衣服,一套是给她的,一套是给她父亲的,一套是给她弟弟的。小云看着这些衣服,听着郭老师那温和而又亲切的语调,感动得哭了。郭老师一边给小云擦眼泪,一边劝告:“小云,上学吧,你们家的困难由我和你共同承担。"听了郭老师的一席话,小云心里踏实了,她急忙扯住郭老师的手,毅然跟着她返回学堂,并且一连气读完了小学。小云无愧是党培养的一株新苗,她带着鲜艳的红领巾考入初中,又在初中高高兴兴地戴上了-一枚团徽。在入团的那天晚上,小云从学校回到家,拿出妈妈入团时的集体照片,一连看了几遍,自言自语地说:“妈妈,如果你还活着,听到了女儿入团的喜讯,该多高兴啊!”
小云的高中时代正值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在学校里她不仅抓紧学习功课,而且积极参加劳动,亦工亦农,成了多面手。1977年,她高中毕业后回到奋斗村小学教书。她想:过去是老师教我,现在是我做老师,一种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在心头燃烧,她立志做一个王庆顺,郭桂珍老师那样的人,为培养造就鄂族的一代新人而奋发工作。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她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同时也提高锻炼了自己。1980年,她经过考试与考核转为正式教师,成了国家干部,转干后她调到乡中心校教书,此后就更有了用武之地。
小雷锋
小云真幸运,她在小学读书的时候正赶上一个伟大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全国青少年,乃至全国人民,共同唱着一首歌,雷锋之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她的班主任老师郭桂珍常给她讲雷锋的故事,雷锋这个质朴平凡而又无比崇高伟大的形象深深铭刻在她的心里,化作巨大的力量。在生活中何止一个雷锋,全国像雷锋那样的人各处都有。生活在她身边的王庆顺校长就是雷锋式的人物,一次洪水来了,那是这里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像一面墙,带着隆隆的呼啸声而来,它要吞噬学校,吞噬百名学生,也威胁着全村人民的生命安全,在这万分火急的情况下,他冒着生命危险,从村里弄来几支桦皮船,趟着齐腰深的水,把学生一个一个背到船上,分批运到北山。
他抢救完学生,又去抢救群众,转移物资。他伴着受灾的群众在北山度过了7天7夜。他帮助群众支锅做饭,送医送药,他组织学生照常上课,学习进度丝毫未有受到影响。而他自己呢?却没有吃过一顿好饭,睡过一夜好觉,全然不考虑自己的身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云学习雷锋,学习王庆顺,学习她的班主任老师郭桂珍。冬天气温很低,她怕教室冷,同学们上不好课,便天天起早到学校烧炉子,没有烧柴就从家里抱,把教室烧得暖烘烘的。个别顽皮同学同她开玩笑,从坟地捡来一些死人头骨拿到教室吓唬她,看她还敢不敢起早独自一人进教室。小云虽然胆小,但为了班级集体的利益毫不动摇。同学们病了,她跑到家去,把药送到床边,有的同学家里有事,她帮助去忙活,十里八村的群众都认识她,一见面都热情地同她打招呼,“小雷锋又来了,这回帮我们干点什么?”于是小云就扑到群众中去,成为那里劳动的一个成员。小云心灵手巧,还有一个好心眼,-助人为乐。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小云这种精神是当代少年的雷锋精神,当时有一个诗人是这样写雷锋的:

“他呵

是一滴水,

却能够,

反映整个太阳的光辉;

他呵,

是刚展翅的鸟,

却能够一心向着党飞!”

小云确实想做一个金翅鸟,在她刚起步的时候,就紧跟雷锋的脚步,向着祖国的新世纪,向着共产主义展翅奋飞。
高瞻远瞩
转眼,关小云已到了而立之年,几年的教育工作的艰辛历程,使她的身体有些削瘦,脸有些窄长了,但她那两只眼睛仍然闪动着聪慧的光芒,面对着自己落后的民族,而面对着这个民族的青少年一代,她不断思索,寻找着解决这个民族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使很多人走出家门,步入学校这个领域,造就自己,同时也改变这个民族的面貌。
这个年轻的女性,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她不仅受到她的民族的爱戴,同时也受到其它民族的称赞。但她并不感到满足与骄傲,却一直认为自己是文化上的落伍者,知识贫乏得很。她说:“十年文革期间,我读了中学,却不懂中学的课程,把时间都白白地浪费了。历史的灾难,要用历史的进步来补偿,她在工作中如饥似渴地学习努力把知识变成改造本民族,建设新社会的巨大力量。关小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要给后人,给本民族,给国家,给社会留下点什么呢?她要使自己成为参天的大树,使人们在树下乘凉。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开放搞活的方针为鄂乡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关小云想:“人不能只重自己,而无以致人”。为更好地建设新鄂乡,培养鄂乡有文化的新人,她决心再度升学深造。1985年1月,她毅然摆脱两个孩子的牵扯,参加了省民委组织的少数民族干部补习班。在那里经过半年的文化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委党校理论学习班。入学前,她回到十八站,同师生与亲友告别。同事的叮咛,亲人的嘱咐,化作攻读的力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关小云步入省城高等学校的课堂,带着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勤奋、刻苦地学习,攻读每一门功课。“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每天她起早贪晚地学习,甚至连星期天也不舍得休息。繁华的闹市,欢乐的舞场,似乎与她无缘。(待续)

摘自《兴安儿女》王春贵主编  1991年出版


抗日战争从1931年9月18日起,至1945年9月2日小日本签字投降结束,14年

☛【塔河论坛】观览指南
投稿方式:

①编辑微信:lsth-888
②编辑邮箱:
103153250@qq.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塔河论坛】

【塔河论坛】往期作品联展

 苍劲峻拔一棵松    【塔河医院简史】-3

 我的手足,我的快乐    塔河山花-A

 白焕起文集            将岷作品集

永绿“老梅村”    又回故乡之——小金沟

【塔河史料】塔河组织史资料

水与火(上)    水与火(下)

【周绍庭诗集】畅饮    塔河人物-徐振昌    刘汝芝文集

塔河论坛
宣传塔河风情,传播优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