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者之歌-3

文化   2024-11-20 08:35   河北  

作者/王春贵

手,比如:你们的爷爷,父亲用手去打猎,你们的奶奶,妈妈用手去做饭,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处处离不开手,我们要用手去劳动,去创造财富,发展我们的民族事业。”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有几个学生不太懂汉话,王老师就个别帮助他们。

放学了,学生们排成队,走出校门回到家去,向父母讲述这一天的学习收获,就像第一次跟着父亲进山打猎,故事可多了。有的指着父母讲着你字,有的指着自己讲着我字,有的把“你有手,我有手”这几个字写到曾皮挂到墙上。鄂族人,这个自古以来最为落后的民族,到了50年代,在我们党的领导与组织下终于破天荒第一次掌握了文化,认识了人人应当皆知的你字,我字,手字。王庆顺为他们高兴,晚上回到家特意包了一些饺子。肉是老猎人送的,还做了一碗飞龙汤,味道鲜美极了。他与老猎人同饮了几盅,算是对鄂族人第一次掌握文化,开拓本民族的文化事业的祝福。

过了几天,王老师给学生上了两堂音乐课,教会了学生第一支歌,中国少年先锋队之歌。学生们更高兴了,他们在放学的路上走着唱着,在家里院子里扭着唱着。“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一些未上学的孩子挺眼红,自动地卷进来,载歌载舞,有时成年人也前来助兴,翩翩起舞,为鄂乡增添了新的生活乐趣。一天,王庆顺组织学生上体育课。学生们在学校的门前排着整齐的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练习跑步。王老师用宏亮的声音喊着,“一、二、三、……”同学们也响亮地发出回声,这声音宏伟雄壮震撼山谷。

不久,学校组建了少先队,王庆顺当选为少先队大队长,班级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入队,个个脖子上都结上鲜红的领巾,在太阳下像火一般的鲜艳。孩子们的父母看着此情此景,禁不住想起了他们辛酸苦辣的童年,不由得从内心称赞这个美好的世界,美好的春天。

五、抚育两代人,寄托父母心

一晃,六年过去了,王庆顺已经十七岁了,他培养的第一批学生就要从小学毕业了,其中有几个学生已经够入团年龄,需要把他们吸收到团组织里来,学生本身也有这样的要求。

于老师对于教学并不感到困难,他感到为难的是对毕业生的管理。一些学生认为反正快毕业了,跟着父兄进山打猎,纪律松弛。由于一些学生的旷课,使班级教学进度难以保证,而学生中一些先进分子没少帮助老师工作,转变一些学生的思想作风,加强学生纪律。他不应当忘记这些,为学校分忧的人,应当在政治上为他们负责。

他跑到护林队去,征求了党支部书记的意见,又同县委取得联系,得到支持,他很快在学校建立了共青团支部,他担任书记,吴庆杰担任副书记。

吴庆杰18岁,是班级中较优秀的女学生,听团课她带头,写入团申请书第-个,参加团组织她是第一批。她是鄂族女性中的佼佼者,王庆顺开始认识她不是在班级里,而是在老猎人家里,老猎人的儿子是医生,鄂族中第一代医务工作者,才貌双全,他与吴庆杰很要好,两个人青梅竹马,王庆顺办学,吴庆杰第一个报名,而且功课一直很好,在班级里很活跃,能帮助老师做一些工作。

吴庆杰作为鄂族中第一批团员感到光荣,白然也感到责任重大,她在同学中作了许多思想工作,使班级的出率很快回升,从而保证了学习进度与学习质量。有一次吴庆杰病了,一连十几天没上学,王老师很着急,决定去看她。

那是一个傍晚,王庆顺刚刚备完课,一出校门就奔吴家来了他开门,见吴庆杰正在床上躺着,发高烧,还未等王庆顺开口,吴庆杰就启齿了,“王老师对不起,我这几天耽误了功课。”“你这是特殊情况,别着急,病好了,老师会给你补课。”王庆顺的几句话对吴庆杰是一个莫大的安慰,她感到老师太好了,俗话说师徒如父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话也不过分。

过了一段时间,吴庆杰病好了,王老师抽出业余时间给补课,

使她很快赶上/学习进度。就这样,王庆顺用辛勤的汗水培养了一批像吴庆杰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共青团员,为振兴鄂乡,发展鄂族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不久,吴庆杰就从小学毕业,升入中学。光阴似箭,一晃过去了二十年。1976年9月,王庆顺刚刚带着全国园丁的荣誉奖章从北京归来,他站在校园里的花池子旁边观赏那簇簇动人的鲜花,在回忆往事,

“王老师”,突然,一个亲切而熟悉的声音传入他的耳朵,他一转身,见一个瘦弱的女子站在他面前,颧骨突出,眼眶子塌陷,脸色蜡黄,好像来一阵风就会把她刮倒。

“怎么不认识我了?王老师?”

“你……这不是吴庆杰吗?”

“是我,王老师”。

“你怎么瘦成这样子了,若不是仔细辨认,都不敢认了”“老师,我的病很重,肺结核,恐怕性命难保。”

“不会的,小杰,好好治治,这不是不治之症。”

“不行手,自己有预感,我死了并不可怕,但我有点后顾之忧,有一小女,年龄尚小,不过也到了读书年龄了,今把她送来交给老师培养,将来希望她能够成为鄂乡中一个人才,对国家,对民族,对党的事业能够有一些贡献。”吴庆杰说着把小女推到身前,“快,给王老师行礼。”孩子很机灵懂事,她看看王庆顺,两只大眼睛呼扇两下便上前施礼。王老师急忙扯过孩子的手,端详一会儿夸奖几句,便问道:“还没有取名吧?来我给你起一个。”说着王庆顺望望天空,稍加思索,“就叫小云吧!你看,那云彩多美,有红的,蓝的,白的,飘飘的,好像金翅鸟,展翅高飞,前程万里。”“好!就这样叫吧!”女儿与妈妈一起称快。

不久,吴庆杰果然病故了。王庆顺眼泪汪汪地看着关小云,想着她妈妈的寄托,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妈妈病故,小云心事重重,精神不好,曾一度闷在家里不去上学。王庆顺已是学校的校长,在百忙之中进行家访,动员她回到学校读书,并告诉她的班主任郭桂珍多加关怀,抚育她成长。关小云复学后,王庆顺经常把她带到家去,补功课,并以雷锋为榜样向她言传身教,使其健壮地成长。关小云也很争气,她牢记妈妈的嘱托,在班级当上了班长,很受同学们的拥护。

光阴似箭,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关小云从小学升到中学,学习成绩优秀。1977年她从高中毕业回到本乡奋斗村教书,王庆顺当时在乡中心校当校长,为了培养造就人才,1980年他把关小云调到了中心校在四年级任教。他经常深入到课堂听关小云讲课,课后找关小云谈话,对教学进行分析与评价,指出缺点,帮助提高教学水平。

在王庆顺的亲自培养下,关小云一天比一天成熟,成了学校的优秀教师。王庆顺怕她骄傲经常把她叫到身边,鼓励她继续进步1985年1月,王庆顺刚刚从县里开会回来,就把关小云叫去,说:“省民委举办少数民族干部补习班,补习初高中文化课,然后参加成年高考,上大学啊!学校领导已同意让你去省里学习,你马上交班,安排好家事,特别两个孩子。”关小云--时高兴得手舞足蹈,王庆顺突然又把她叫住,叮嘱说:“回家要做好你爱人的工作孩子还小,你上学了加重了他的负担,这需要细致的思想工作。”“你放心吧,王校长,我会处理好的”。

不久,关小云启程了,王庆顺赶来送行,告诉她不要念家,要专心致志地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关小云这个偏远鄂乡的孩子,第一次坐上火车进了省城,在那里经过半年的功课补习,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省委党校理论学习班。入学前她回到18站多,看望了师生与亲友,家人的叮咛,亲人的嘱告,化作攻读的力量,他决心不辜负王庆顺老师与众人的期望。1987年,经过两年的学习,她从学校毕业了,作为一个大专生回到了本乡。这时正赶上乡政府换届选举,她被选为副乡长。

这时王庆顺已经重病在身,卧床不起,当关小云去看他时,他拉住她的手说:“人民信任你,你要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努力工作,造福于人民。千万不可高高在上,要当好人民的公仆。”关小云深深地牢记王老师的教诲。

经哈医大诊断王庆顺患的是食管癌,已是晚期。在弥留之际,他把关小云叫到身边,热切地说:“小云啊,你是民族乡的副乡长,不光是鄂伦春族的乡长,你要为全乡人民服好务,顾全大局,目光要放远一些,不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你的担子很重,道路又长远,今后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浪,都不能脆弱。”说着他已经满脸泪水,紧紧地握着关小云的手。

六、洪水进鄂乡 多亏撑船人

1955年6月的一天上午,王老师正在讲课,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喊:“不好了!洪水来了!”学生们一听慌了手脚,匆匆忙忙跑到外面。随着一阵狂风的呼啸,大水像一面墙,带着隆隆的声音涌进屯子进入了校院。学生们有的哭,有的叫,有的躺在水里乱作一团。关健的时候,王庆顺镇定自若,为保护五十多个学生的生命安全,他一面指挥学生与洪水搏斗,一面组织学生向安全的地方转移。然后他转身跑到邻居取出几支桦皮船。这时水已经齐腰深,学生们被水包围在狭窄的境地,一动也不敢动了,幸亏有几个学生家长也慌忙地赶来了,王庆顺同他们把学生一个一个背上船,飞快地划向北山,学生们脱险了,然后王庆顺又划船返回村子来营救其他群众。天阴了,云层渐渐加厚,由远而近,大雨要来了。王庆顺同护林队长盛守成带领群众,组织学生,砍树枝搭“斜仁柱,”(简易住房),埋锅做饭。

大雨如注,斜仁柱漏雨,有的群众和学生被雨水淋病了,王庆顺请医送药。天是凉的,但这个共产党员给人们送来的处处是温暖。有王庆顺在大家就觉得生活与生命有了保证。吴庆杰发高烧,病很重。有人主张请人跳神,王庆顺说:“这是迷信,是要误事的。”他主张打针,吃药。吴庆杰的病很快就好了。雨过天晴,但洪水尚未撤退。王庆顺着急了,他不愿看着他的学生满山遍野地跑,空度时光,他要就地讲课,席地而坐,山地做课堂。他找了一片开阔地,扛了几根木头,搪了搪,让学生坐上,打开书本,便开始露天教学。这课堂可真好,小河的流水声,林子里的鸟叫声与学生的读书声合在一起,生趣盎然。

洪水终于没有长性,熬不过人,撤退了。王庆顺组织群众,带着他的学生们下山了,他没有先进家门,而是踏着泥泞的路,向校园走去。

七、人才遍鄂乡,鄂多多兴旺

王庆顺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奋斗了四十多年,其中大部分时间在十八站鄂乡工作,他用心血浇灌了这片土地,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促进了这里的文明与发展。他培养的人才遍布塔河县与大兴安岭地区,有的成了领导干部,有的成了科技人员,他是对鄂乡有卓越贡献的人。鄂乡的人民忘不了他。1989年,在他病重的时候,塔河县的党的领导前来看他,他流着泪说:“我没有为党作出重大贡献,却得到党这样的关怀,我感到于心有愧!”

人民,十八站的鄂乡人民对王庆顺寄予深厚的感情。当他病重的时候,每天都有人来乡里打听情况,或是到医院去看他;当他病危回到家里的时候,鄂人拿出珍贵的鹿茸,或是采来珍贵的山药送到他的面前,然而,可惜世界上没有起死回生的药,他们没有把这位老教师留住,王庆顺还是走了。在他病故的那天,几乎全村的人都出来了,为他凭吊,为他送葬。在人群里有在他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王庆顺可以瞑目了,他为之开拓并发展的文化教育事业,必将昭示后人,奋力登攀。

摘自《兴安儿女》王春贵主编  1991年出版


抗日战争从1931年9月18日起,至1945年9月2日小日本签字投降结束,14年

☛【塔河论坛】观览指南
投稿方式:

①编辑微信:lsth-888
②编辑邮箱:
103153250@qq.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塔河论坛】

【塔河论坛】往期作品联展

 苍劲峻拔一棵松    【塔河医院简史】-3

 我的手足,我的快乐    塔河山花-A

 白焕起文集            将岷作品集

永绿“老梅村”    又回故乡之——小金沟

【塔河史料】塔河组织史资料

水与火(上)    水与火(下)

【周绍庭诗集】畅饮    塔河人物-徐振昌    刘汝芝文集

塔河论坛
宣传塔河风情,传播优良文化。